編者按:2007年1月,成立于1954年的防衛廳正式從日本政府機構中消失,代之以防衛省。從表面上看,此舉旨在提升防衛廳的地位和權限,但真實目的是要進一步取消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而受到的限制,掙脫束縛自衛隊手腳的“緊箍咒”,以使自衛隊今后能夠更加“名正言順”地走出國門,在國際上發揮軍事大國的作用。那么,日本當前的軍事實力究竟有多強?未來日本又將選擇怎樣一條軍事發展道路?最近,《韓國防務分析雜志》刊登文章,以詳實的資料和多維的視角對日本軍力發展現狀與趨勢作出了詳盡的剖析。
人們通常認為日本的軍事實力比較有限或處于中等水平,其實這是一種假象。雖然日本軍力因其國內和平主義勢力制約而不會過于膨脹,但不可忽略的事實是:日本已擁有全球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其海軍活動范圍已遠涉印度洋,并具備探測跟蹤中國潛艇的能力。實際上,日本所擁有的強大空中、海上作戰實力以及頗具競爭力的航天技術,已幫助其確立了在東北亞地區的某些戰略優勢。
海上力量
除美國外,日本海軍的實力與其它海軍大國相比,幾乎毫不遜色。中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的水面艦艇主要以護衛艦為主,而日本的水面艦艇主要以驅逐艦為主。相對于護衛艦,驅逐艦的噸位更大,更適合安裝大型武器系統和各類電子裝備,作戰性能也更強。如果僅從艦艇規模上看,中國與俄羅斯的海軍艦艇數量要稍多于日本,但數量并不是衡量戰斗力的惟一標準。實際上,俄羅斯海軍的生存狀況很糟,許多艦艇要么超期服役,要么年久失修,其作戰能力也因此不斷萎縮。自從引進俄羅斯數艘“現代”級驅逐艦后,中國海軍的實力得以大踏步的發展,但中國大多數水面艦艇仍然相對比較落后,其反艦導彈的射程有限,艦艇防空與反潛能力也比較薄弱。如果拿中國或俄羅斯與日本做比較不太合適,那么英國和法國情況將更具有說服力。雖然日本沒有航母和核潛艇,但其水面艦艇規模比英國和法國都大得多。核潛艇與航母主要用于投送兵力,實施遠程打擊,只要擁有足夠的補給,航母與核潛艇就能執行全球性作戰任務。日本當前的利益主要是區域性的,因此并不需要航母或核潛艇。
日本擁有一支現代化的水面艦隊,裝備有高性能武器系統和各類傳感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4艘裝備當代最先進防空系統的“金剛”級驅逐艦,構成了日本水面艦隊的核心。與美國的“阿利·伯克”級一樣,“金剛”級驅逐艦也裝備有“宙斯盾”作戰系統,具有實時跟蹤100個空中、海上和水下目標的能力。較之其它雷達系統,“宙斯盾”的跟蹤與計算能力為海上作戰集團提供了極大的指揮優勢,同時,“宙斯盾”還能引導武器系統進行自動防御和反擊。“金剛”級驅逐艦還裝備有當前射程最遠的艦載防空導彈,其射程也超過絕大多數空艦導彈的攻擊距離。在某些方面,“金剛”級的用途甚至比“阿利·伯克”級還要廣泛。改進型“金剛”級能搭載直升機,裝備更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雷達系統。未來,日本還計劃在“金剛”級驅逐艦上裝備“標準”-3導彈,這種導彈能與升級后的“宙斯盾”系統集成,使該艦具備更強的反導能力。盡管美國擁有的“宙斯盾”艦數量大大超過日本,但是其它國家連一艘這種艦艇也沒有。在陸上空軍基地的火力支援下,“金剛”級將使日本的行動更具進攻性。在中國海軍艦艇序列中,性能比較接近“金剛”級的是“現代”級驅逐艦。俄羅斯設計“現代”級驅逐艦的初衷是將其作為一種反艦驅逐艦使用,因而一般需要與其它反潛驅逐艦、防空驅逐艦以及巡洋艦協同執行作戰任務。倘若中國海軍逐步從近海走向遠洋,這些艦艇就難以得到中國陸基空中力量的保護。
除了“金剛”級驅逐艦外,日本還擁有很先進的反潛技術裝備。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便在尼克松政府的壓力下開始建立反潛力量,發展水面反潛艦艇與支援飛機。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防衛廳高層宣稱將反潛區域劃定為距本國海岸線1600公里的范圍內,到了90年代,日本基本實現了這一作戰能力。冷戰期間,日本海軍的反潛作戰能力為偵察監視蘇聯潛艇的活動、協助美國海軍確立海洋優勢立下了汗馬功勞。
日本海軍發展歷程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個動向是,它正在發展直升機航母,其排水量約為1.35萬噸,能夠搭載13架CH-47運輸直升機。由于日本政府曾在1988年宣布不再建造航母,因此日本一直將其稱為直升機護衛艦。雖然直升機航母無法為日本提供強大的進攻能力,卻有助于增強其兩棲作戰、反潛作戰等能力。
日本攻擊潛艇數量是英國和法國的兩倍,但是日本潛艇使用的是柴油機,而英、法兩國則擁有核潛艇。從用途上講,核潛艇與柴電潛艇可謂互有優長。核潛艇水下作業時間更長,行動也更加迅速,作戰范圍幾乎不受距離的限制,而柴電潛艇則比較安靜,很難被發現(在與盟國的訓練中,就連美國海軍都很難探測日本柴電潛艇的行蹤)。英、法兩國的核潛艇能夠遂行全球作戰,十分隱秘地發起突然襲擊,但在對付敵方水面艦艇和水下目標方面,日本常規潛艇則更有用武之地。中國柴電潛艇數量雖然多于日本,但是很多潛艇都是冷戰期間的產品,性能相對比較落后。中國雖擁有少量與日本性能相當的潛艇,但是這些潛艇還將面對日本來自空中、水面超強反潛力量的嚴峻威脅。
日本海軍非常適于封鎖敵方潛艇或水面艦艇的海上交通線,并為執行防御或攻擊任務的友方艦隊護航。由于擁有先進的水面艦艇部隊,日本海軍至少具備與英、法海軍大致相當的作戰水平。日本海軍雖仍躲在美國海軍的身后,但其發展的重點已集中到遠程投送力量方面。雖然日本難以像美國那樣大規模投送兩棲攻擊部隊,但其直升機航母仍可將有限的兵力向內陸投送。由于缺乏固定翼飛機航母和遠程巡航導彈,海上自衛隊無法像美軍那樣執行縱深打擊任務,但應該看到的是:執行縱深打擊任務對于世界海軍而言都是一個較新的課題,而在傳統領域,海上自衛隊基本都能勝任。
航空力量
有專家指出,日本擁有大量先進戰斗機、超乎尋常的空中預警能力、值得稱道的訓練水準,這些因素使其空軍實力名列世界第三或第四。雖然對地攻擊能力有限,但也在逐步增強。
目前,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斗機——F-15J。這種飛機由美制F-15C飛機改進而成,而 F-15C是目前最為優秀的戰斗機之一,其最高的戰損記錄為95∶0。通過安裝空中加油設備,日本加大了這種飛機的作戰半徑。在東北亞,中國和俄羅斯都裝備有蘇-27戰斗機,這也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空中殺手。然而,日本自有一把雙刃劍。較之俄羅斯,日本飛行員每年的飛行訓練時間都遠遠超過對方,而飛行訓練時間是飛行員技術水平的指示器。雖然俄羅斯戰斗機規模龐大,但由于缺乏飛行訓練和各種保障措施,當面對日本對手的時候,俄羅斯飛行員很難勝出。較之中國,日本則擁有先進的預警系統和電子戰裝備,這使日本飛行員能先于中方發現對手。同時,日本F-15J的數量大約是中國蘇-27的兩倍,在數量上也占有優勢。
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空中預警系統擁有國,為日本帶來很多好處:不但可以監視敵方領土內的縱深目標,還能夠直接指揮F-15J飛機與入境的目標作戰。此外,日本的空中預警系統還能與“金剛”級驅逐艦上的“宙斯盾”系統集成,從空中和海上為日軍提供強有力的戰場情報支援。在近來爆發的幾場戰爭中,美軍就是通過運用這種交互式的信息平臺,在對手發起攻擊之前集中力量打擊對方特定的目標,奪取戰爭主動權。空中預警系統還能收集電子情報和無線電信號。通過追蹤敵方所使用的電子信號,日本空軍能夠獲知對手在何地、如何實施部署等作戰情報。通過監聽對手的通信信道,則能夠有效預防對方的戰略、戰術突襲。中國于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尋求獲得空中預警系統,但發展速度比較緩慢,當前還在進行原型機的試驗。相比之下,日本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擁有了E-2C預警機,而更先進的E-767飛機的服役時間也有好幾個年頭,同時日本還投入大量時間和經費實現了預警系統與空、海軍的集成。這使日本具備強大的戰場感知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美國空軍征戰各地快速取勝的法寶。
對地攻擊機通常被用來為己方地面部隊提供直接火力支援,或者阻滯敵方地面部隊的行動,而日本在這方面的力量則相對有限。當前,日本執行空中支援任務的飛機是F-2,它是在F-16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由日本國內企業生產。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F-2飛機目前還不具備空中加油能力,這也意味著該型飛機的作戰范圍不可能遠離日本本土,同時該型飛機配備的武器系統也算不上特別先進。目前,F-2飛機裝備有集束炸彈、普通航彈以及“幼畜”空地導彈。“幼畜”導彈是美軍服役年限最久遠的精確制導彈藥,同時也是日軍第一種精確制導彈藥。當前,日本正計劃購買“杰達姆”(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精確制導炸彈。一旦獲得這種武器,勢必將大幅增強對地攻擊能力。如果日本增加F-2的作戰范圍或將其部署在距離沖突地區較近的海外基地,它將成為一種令人畏懼的戰斗機,特別是在獲得電子探測或衛星偵察情報支援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縱觀東北亞軍力格局,日本空中力量的實力不可忽視。相對于中國,日本擁有更多的先進戰機;相對于俄羅斯,日本飛行員則擁有更多的飛行訓練時間。隨著日本空中打擊能力的不斷提升,F-2支援機、P-3巡邏機也能擔負對海上目標的打擊任務。
航天力量
在太空開發水平上,日本和中國的實力比較相近,但是日本的電子戰裝備和反導能力要勝過中國一籌。盡管中國部署軍用衛星的時間要早于日本,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太空開發計劃都面臨著嚴重的技術問題:中國衛星的服役壽命和可靠性都不高,而日本火箭的性能也有待增強。雖然中國擁有更加完善的航天基礎設施(包括各種類型的衛星以及地面輔助支持系統),但衛星情報與作戰系統的一體化程度并不高。這意味著無論中國擁有多少顆衛星,其軍事作戰系統也難以有效利用它們所提供的信息。鑒于日本擁有性能優異的預警飛機以及情報監視系統,這足以使日本具備匹敵中國的情報收集能力。此外,日本海上自衛隊及航空自衛隊的電子情報一體化程度很高,這也意味著日本在太空情報獲取方面可能會比中國做得更好。
地面部隊
最初,陸上自衛隊的建設目標是抵御蘇聯的入侵,因此其主力主要部署在北海道北部。隨著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變化,增強軍力投送能力將成為未來日本地面部隊發展的一大趨勢。為此,陸上自衛隊當前正在削減主戰坦克的數量,以便集中精力應對導彈和恐怖主義威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陸上自衛隊組建了特種作戰部隊。如果日本憲法有所變化,相對于正規軍而言,特種部隊更容易實現海外部署。而在日本,特種部隊建設才剛剛起步,其地面部隊投送能力則受限于其相對較弱的兩棲能力。
國防工業
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無疑得益于高科技的發展,但是其國防技術才剛剛開始起飛,雖然日本也能制造出一些先進武器,但目前日本國防工業還無法獨立滿足自身防務的需要。在工業結構方面,日本處于領先地位的防務承包商也是日本最具有創造能力的公司。但與美國和西歐國家不同的是,日本大多數防務承包商所得到的防務投資都比較有限,這些公司的經營都高度多樣化,它們對軍品銷售的依賴很小,這些都限制了企業運用其全部科技實力生產最尖端國防產品的積極性。但為加強本國的國防工業實力,日本還經常以本國情況不適合外國產品為由抵制進口,并對國內生產商給予特別優惠。
日本發展武器技術的歷程都有美國的影子。有分析家認為,相對于其它國家,日本的武器不但價格昂貴且性能不高。還有人認為,日本在武器研制生產方面面臨很多問題,而在系統集成方面的任務則更加艱巨。日本自己生產的空空導彈是在美制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F-2對地/對海攻擊飛機雖然由本國設計生產,但很多零部件都需從美國采購。日本企業與日本防衛廳合作,雖然實現了“金剛”級驅逐艦反潛作戰、火炮控制、電子作戰與“宙斯盾”系統的一體化,但核心技術是美國的,而日本僅僅是對細節部分進行了改進以滿足自身的特定需求。正在實施中的彈道導彈防御計劃需要日本提高指揮控制系統和先進武器軟件系統的性能,這也離不開美國的幫助,而與美國武器承包商和導彈防御局之間的合作,將為日本在系統集成方面提供新的經驗。
區域性作戰能力
一方面,日本的空、海力量以及太空實力都非常強大;另一方面,其地面部隊的作戰實力則相對比較有限。如果沒有強大的地面部隊,日本能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嗎?應該看到,雖然地面部隊是軍事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是進行戰爭惟一的選擇。最近爆發的幾場戰爭顯示,僅需動用空軍或海軍就可以達到政治目的。對于處理東北亞區域性安全問題,日本當前的實力已經足夠。
作為一個對傷亡比較在意的國家,空中力量將成為日本未來作戰的首選,日本海軍也可以在東亞(未來可能在東南亞)海域扮演地區性警察的角色。
一旦美國卷入臺海危機,必將集中使用海上或空中力量。有專家指出,在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爆發的軍事沖突中,擁有世界上最強大地面部隊的美軍,也僅會有限使用空中或海上力量。甚至是在對中國陸上目標進行反擊的時候,采用的作戰樣式也僅限于空中打擊、封鎖或阻滯行動,所有這些行動都將由海軍或空軍實施。雖然日本沒有航母,但它可以為F-15飛機提供空軍基地,其反潛力量也可用來對付中國規模龐大但比較老舊的潛艇部隊。
在朝鮮半島,韓國陸軍的實力足以應付朝鮮陸軍的進攻。在得到韓國允許的情況下,日本空中和海上力量將在可能爆發的朝鮮戰爭中提供許多援助,包括兵力投送和掩護兩棲作戰,地面進攻作戰以及封鎖和阻滯行動。最起碼,日本將為美軍行動提供有力的支援和保障。日本裝備的“宙斯盾”驅逐艦能夠跟蹤并攔截(如果裝備上“標準”-3導彈)入侵的彈道導彈,這將為它們提供強大的反導實力。隨著“愛國者”-3反導系統的逐步部署,其導彈防御能力還將得到進一步增強。
在東北亞地區,一些國家可能通過部署水雷、使用柴電潛艇發動突襲,或者使用彈道導彈攻擊作戰基地等方式,阻止日本(或美國)發揮在天空和海洋的作戰優勢。在這方面,日本能利用其強大的掃雷能力,性能優異的攻擊潛艇、反潛裝備以及彈道導彈防御系統應對這種威脅,為美國提供防護支援。
日本的掃雷能力則堪稱世界第一。海上自衛隊掃雷部隊擁有掃雷艇、掃雷艦、掃雷母艦、掃雷管制艇等承擔掃雷任務的掃雷艦艇30余艘,令各國海軍羨慕不已。事實上,美國海軍在亞太地區海域的掃雷作業還需依賴日本海軍。目前,日本已將其掃雷部隊派往歐洲的掃雷學校進修,希望提高與北約在掃雷作戰方面的一體化程度。
面對柴電潛艇威脅,美國核潛艇在中國東海的淺水區幾乎難有作為,而日本卻可以在這方面一試身手。在實戰情況下,日本的反潛作戰力量將融入美軍的戰爭部署,在沿海淺水區,日本的常規動力潛艇即使無法戰勝中國潛艇,也能與其打個平手。
在東亞地區,日本和美國的空軍基地正面臨著對手彈道導彈的嚴峻威脅。1998年8月,朝鮮試射的“大浦洞”-I導彈飛越日本列島上空,命中太平洋上的目標,引起日本上下的驚慌。相比之下,中國的彈道導彈實力更是眾所周知。如果日本的空軍基地遭到破壞,它將很難取得空中優勢,但日本彈道導彈防御系統與美國反導系統的集成將有助于減少這方面的損失。日本當前缺乏遠程打擊能力,因此一般避免在中國國境附近與對方飛機或地面目標發生沖突。
日本發展軍事實力的意圖
在關于軍事實力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意圖與能力同等重要。換句話說,一個國家如果擁有一種先進武器卻不打算使用它,那么有沒有這種武器意義不大。但是,一個國家的意圖是時刻發生變化的。2001年8月,美國幾乎不可能去攻占一個亞洲國家,但由于“9·11”事件的發生,美國不但出兵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權,而且還在世界范圍內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恐戰爭。日本當前正加緊增強其軍事實力,雖然暫時并沒有使用這種能力的意圖或需要,但是如果發生朝鮮核挑釁或中國大陸進攻臺灣的情況,那么日本就會具備使用這種實力的政治意愿。盡管日本進攻性行動會為憲法所禁止,但它還是會繼續挑戰憲法的底線。發射間諜衛星、向東南亞派出維和部隊、出兵伊拉克、在印度洋部署海軍艦艇等等一系列動作,都是日本漸進式擴軍的體現。從這一點上看,和平主義者只能延緩日本邁向軍事大國步伐,卻無法打斷這一進程。
日本今天的軍事實力已經相當強大,但日本明天還將讓世界驚訝于其走向軍事強國的速度。對于日本未來軍事發展的趨勢,外界估計它最有可能優先發展軍事投送能力,具體舉措是:使F-2戰斗機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為驅逐艦加裝巡航導彈,提高兩棲作戰能力,與美國陸軍一道加強特種部隊建設并將跨區域部署空中打擊力量等等。
(水云間薦自《軍事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