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夜晚。當人們還在熟睡的時候,突然問,樓房,不,應當說是整個城市,開始慢慢地移動起來。只見這棟樓向左,那棟樓向有,這棟樓向前,那棟樓向后,總之,所有的樓房、街道等等,就像任人擺布的棋子,在大地這塊棋盤上,井然有序地穿梭移動著。
早晨起來,當人們拉開窗簾時,一個個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怎么,一夜之間,整個城市竟然變成了這幅模樣?!原先是一棟高聳人云的白色大樓的地方,怎么出現了一座漂亮的茶色大廈了呢?那個人們印象最深的藍色墻壁的大樓,怎么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郁郁蔥蔥的花園!
有人或許要問:根深蒂固的樓房怎么能自由移動呢?難道這又是科學幻想家們的無稽之談嗎?不,不是。這是當代建筑科學家們通過大量計算后所提出的一項切實可行的設想。提出這一設想的是日本建筑公司的設計人員們。
設想的提出
建設移動式樓房的設想是怎樣提出來的呢?原來,最初日本建筑公司的一個設計小組接受了一項設計“未來的廣場”的任務。這個廣場要求建得新穎。可以將日本各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集中在一起,讓人們在這里就可以了解到日本的過去。那么,建一個什么樣的廣場好呢?為此,設計人員絞盡了腦汁。有人提出,建一個超高層建筑物林立、垂直延伸的巨大廣場;也有人主張,運用電子技術,建一個空間小的小型廣場,集現代科學技術于一身。在議論過程中,有人突然提出一個新奇的想法——建一個樓房可以移動的廣場。
這個想法雖然受到了許多設計人員的懷疑,但設計人員還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動手進行了計算。當他們計算讓樓房移動所需的力時,意外地發現,這種想法竟然完全有可能實現。
于是,他們立即制定了一個計劃,并選定東京的上野廣小路地區為試驗點,準備在這—地區建—個面積約112000平方米,樓房、街道可以移動的“小城市”。
為了便于樓房移動布局,他們將試驗區劃分成90個30米見方的方塊區。其中,樓房方塊區63個,樓房之間的道路方塊區16個,綠地方塊區和其他方塊區11個。這些方塊區都可根據要求自由移動,如果將道路方塊區以及綠地方塊區集中到一起,就可形成一個寬大的廣場;如果將它們分散開來,就可變成星羅棋布的小公園。
樓房的“地基”——車輪
東京上野地區,商店一條街很多。每逢年末,到這里購買年貨的人絡繹不絕。為了便于顧客購物,設計人員準備在這里建一個購貨廣場,形成新的商業區。而且,根據每個月的活動內容,這個廣場的布局都要發生一定的變化。
廣場由大大小小的方塊區組成,其中,最難建的是樓房方塊區。樓房方塊區的形狀與大小各不相同,考慮到易于移動、布局和風景等問題,設計人員打算在每個方塊區上建一棟底面積27米見方的8層樓。一層樓凹進1.5米用作人行道。樓房方塊區之間的車道寬度為6米,兩側方塊區各帶3米。合攏對接。樓房移動時,車道分別折疊起來,同樓房一起移動。樓房的總底面積約為5800平米,重約4000噸。
那么,這個重約4000噸的方塊區是怎樣移動的呢?設計人員經過反復研究,打算在混凝土底盤上鋪設鋼軌,在樓房下面安裝車輪,使樓房沿著鋼軌行走。由于樓房的重量大,因此,車輪必須能夠支撐住4000噸。為了使車輪保持足夠的強度,在樓房的底面上,以兩個外徑1米、寬20厘米的鋼制車輪為一組,共安裝了12組,共24個車輪。
不過,這24個車輪并不是直接安裝在樓房底面上的,而是安裝在樓房下面的轉向構架上。轉向構架中設有控制樓房移動轉向的裝置,構架與樓房是各自獨立的。當樓房需要移動時,構架中的千斤頂可以將樓房頂起,移到目的地后,樓房再回到原來的位置,并用地腳螺栓固定住。
樓房中的供水管、排水管、電線以及所有電話電纜等,放在地下空間的公共溝內,每個方塊區集中到一個地方后再連接起來。
每分鐘移動15米
為了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所有方塊區的移動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進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每個方塊區的移動過程。
首先,松開固定樓房的地腳螺栓,切斷電纜與配管的接頭,將連接兩個方塊區的車道折疊起來,貼在構架的側面。
接著,用轉向構架中的特殊千斤頂,頂起樓房。每個方塊區有8個千斤頂,分別設在樓房底面的4個角上。
隨后,樓房以頂起的狀態,開始緩緩移動。移動所需動力由構架內的蓄電池組供給,每分鐘移動15米,沿鋼軌直行。另外,根據情況,樓房的移動速度還可調節。
比較棘手的問題是,樓房由直行改為向左或向右轉彎移動。不過,設計人員也恕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用千斤頂將轉向構架頂起,讓安裝在車輪上的轉盤移動,從而改變車輪的方向。然后,再放下轉向構架,頂起樓房繼續移動。
移動到目的地后,樓房被放回到原來的位置,用地腳螺栓固定。隨后,再把電纜、配管等接上。將車道放下,并對接在一起,為蓄電池充電,以備下次移動使用。每個方塊區的移動過程,均由電腦進行集中控制。
樓層可以橫向移動
不僅每個方塊區可以做各種移動,就連8層樓房本身,根據需要,各樓層之間也可以橫向移動。既可以移動得像普通的臺階一樣,也可以像拉抽屜一樣,只將某一層樓拉出來。
有人也許會問。各樓層如果可以任意橫向移動,那電梯怎么辦呢?不要緊,日本已經研制出一種能斜向運行的電梯,用在這種樓房中是再好不過的了。
那么,各樓層是怎樣橫向移動的呢?這主要是靠特制的油壓千斤頂來推動。每層樓的最底面設有油壓千斤頂,其兩邊有拉桿和夾鉗,夾鉗可以夾住拉桿,使其向前或向后運動,就像尺蠖橫著爬行一樣。
不過,由于每層樓的重量很大,因此,千斤頂必須付出很大的“氣力”,方能推動樓層橫向移動。據計算,如果讓第8層樓做橫向移動,需要兩臺具有50噸拉力的千斤頂。但是,越低的樓層,對千斤頂拉力的要求就越高。例如,要使第二層樓做橫向移動,則需要兩臺具有560噸拉力的千斤頂。為了使各樓層移動順暢,各樓層之間都裝有用聚四氟乙烯制成的滑板。
各樓層橫向移動后會帶來一個新問題,即各樓層的配管和電線等,一經移動,就會斷開。為此,設計人員專門研制了一種柔性接頭,并將其安裝在8層樓中的三個地方。樓層移動后,即可用這種接頭接上配管與電線等。
此外,在這座未來的“小城市”中,還劃分了幾個區域,每一個區域內設有多功能設施管理中心。這個中心小僅可為樓房提供冷水、熱水和自來水,還負責對排水和雨水進行集中處理,收集垃圾等。而且,還兼顧防水,防盜、治安管理等。
據估算,建這樣一個以帶車輪的樓房為主、并配有其他輔助設施的“小城市”,大約需要投資29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6億元)。其中,基礎與樓房方塊區的建設費用約1700億日元,轉向構架與樓房移動用。的鋼軌等設備的建設費用約850億日元,配管、配線工程費用約350億日元。
“小城市”建成后,樓房可用作居民住宅樓,其他各種城市設施通過移動與布局,可以變成商業一條街、音樂會場、展覽大廳和帶有屋頂的廣場等等。
由于這種可移動的小城市目前的造價比較高,目前只用于特殊情況下的小型城市,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輕便而更加堅固的建筑材料不斷出現,這種可移動城市的規模化、大型化、經濟化程度會更高,實用性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