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30年代,有個中學生在一次作文課上,按照老師的命題寫了一篇散文,這是他最滿意的一篇習作,以為一定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老師卻給了他這樣的批語:“此文是否出自本人之手?”顯然,老師在懷疑他抄襲別人的文章。然而他非但沒有怨怒老師,反倒喜出望外,信心大增,更加勤于練筆,終于就此走上了文壇。
這位當年的中學生,就是我國著名作家嵇鴻。后來他在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說:“我非常感謝那位誤解我的國文老師,固為我從老師的誤解中看到了我的實力——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
原來,成功有時源于誤解。
被別人誤解的時候,浮躁的生命只會在無謂的紛爭中計較一時輸贏,懦弱的生命則被其一擊就一蹶不振,惟有頑強的生命才能練就能屈能伸的韌性。
當誤解不期而遏,能依然閑觀花開花落,笑看云卷云舒,是一種達觀和從容;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一種大智和大勇;變被動為主動,化誤解為力量,是一種境界乖能力。
誤解,也是生命樂章的一個音符。只有善待誤解、感謝誤解的人,才能把人生的交響曲演奏得錯落有致,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