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運用題在高考中屬必考題。考查成語一般采用選擇辨析題型,要求直接辨析成語在句中運用恰當與否,沒有提供可作比較的兩者。這就對考生了解成語詞義、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語境的要求更高。解題難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檢測考生靈活運用成語的能力。
復習指導
成語在結構上是個短語,但在使用上只能當一個詞來用。因此,正確使用成語和使用實詞原則上沒有什么區別。通常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色彩不明:成語從色彩上分為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從感情色彩上又可分為褒義、中性、貶義,從語體色彩上又可分為書面語和口語。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辨明色彩,否則就會誤用。如:
自從中國頒布實施外商投資法規以來,不少外商蠢蠢欲動,紛紛來中國投資。
“蠢蠢欲動”本指蟲子及其他生物緩緩移動。后用于比喻壞人準備進攻或行動。多含貶義。用在來我國投資的外商身上,就犯了貶詞褒用的錯誤。
(2)輕重失度:有些成語詞義較重,也有些成語詞義較輕,這就要求根據特定的語境選用詞義輕重適度的成語,以避免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如: 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場的專家也驚嘆不已。
“左右逢源”主要指人因為造詣深,積累多,取用材料時思路開闊,取之不盡,或指做事時得心應手,非常順利。用在孩子身上,又是談常識性問題。這就失度了。
(3)斷詞取義:成語的意義具有整體性,如果在使用時,只斷取成語中個別詞素的意義,而拋開成語其他詞素的意義,就會導致成語意義與句子語義相悖。如:
據專家測算,在首都市內的空氣污染中,汽車尾氣的排放可算首當其沖,竟占了污染總量的45%。
“首當其沖”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種勢力的攻擊或遭受到某種災難。在句中只斷取了成語中“首”的意思,而拋開了“受到攻擊”或“遭受災難”之意,與語境相悖。
(4)對象誤用:有些成語有特定的使用對象,如果把握不準,就容易擴大使用范圍或誤作他用。如:
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
“汗牛充棟”指搬運書籍時,(因為書多)把牛累得出汗;存放書籍時,(因為書多)裝滿了屋子。這里明顯是因為不知道使用對象,而把用于書的成語擴大到人身上。
(5)謙敬錯位:有些成語是謙詞,只能對己;有些成語是敬詞,只能對人。如果辨別不準,就會導致謙敬錯位。如:
您剛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顯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
“蓬蓽生輝”表示由于別人來到自己家里或別人的字畫掛在自己室內而使自己非常榮耀。用作謙詞,只能對已。這里犯了謙詞敬用的錯誤。
(6)功能混亂:每個成語由于自身詞義和詞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準,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亂的錯誤。如: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個人跑到花園里,指手畫腳地練動作,抑揚頓挫地背臺詞。
“指手畫腳”是一個動詞性成語,在句中應充當謂語,而該句由于對它的語法功能把握不準,誤把它當作形容詞性成語,充當了狀語。
(7)不合語境:有些成語使用時有著特定的語言環境,如果使用不當,就會與所在的語境不協調。如:
當時暴雨如注,滿路泥濘,汽車已無法行走,搶險隊員們只好安步當車,跋涉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大壩。
“安步當車”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當作是坐車。使用時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行走速度緩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現出的是一種閑適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搶險時的情景,情況緊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該成語與所在的語境很不協調,是不恰當的。
(8)望文生義:成語的意蘊是約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語中的語素還含有生僻的古義,這就造成了成語理解上的難度。如果不仔細辨析,一瞥而過,就容易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如:
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
“美輪美奐”形容房屋華美高大而眾多。在句中使用時,由于望文生義,誤解成了美好之意。
(9)形近混淆:有些成語與其他成語由于讀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語素,使用時極易混淆。如:
這次選舉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來的所作所為不負眾望。結果落選了。
“不負眾望”意思是沒有辜負眾人對他的期望,而句中卻把它與讀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語“不孚眾望”混淆了。
(10)特定用法:有些成語隨著語言的演變,形成了固定的常用義,但本義也沒有完全廢除,只是使用較少。使用時就不能只從常用義入手,以免誤用。如:
本來不錯的一篇文章,讓你們這樣改來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不三不四”本義是不像樣子,后來多比喻行為不正派。在該句中用的是本義,是正確的。
還有些成語使用時離不開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會出錯。如:
成都五牛俱樂部的雄厚財力,令其B球隊望其項背。
“望其項背”意思是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這個成語必須用于否定句式,在該句中使用就不恰當了。
考題例析
1.(2004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這些食品是交給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個從長計議的人,常常領著我們將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糧的局面。
B.這件事對我無異于晴天霹靂——一塊珍藏多年價值連城的璧玉,頃刻變成一塊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點、幾乎沒有注釋的舊體詩集子,這樣的書,讀起來確實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創作長篇小說《夢之音》而名噪一時,成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正確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常用成語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A項中的“從長計議”釋為“慢慢地多加商量”,適用對象為“事務”而非“人物”,且充當謂語成分。該詞在A句中都充當了定語,并用于人,故屬誤用,應排除。
B項中“一文不名”,一詞意為“一個錢也沒有”,適用對象為“人”。但本句卻用于“物”,乃“一文不值”之誤。亦排除。
C項中“文不加點”一詞用來形容人的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用于該句,不合語境,屬濫用,可刪掉。
D項中“名噪一時”意為名聲在一個時期內很響,盡人皆知。用于此句。合乎語境,非常恰當,為本題答案。
2.(2003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譽為“東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來這里旅游的人幾乎是鳳毛角。
B.在拍攝大片動輒耗資過億的今天,該劇組僅用了200多萬元就拍出了一部極具觀賞性的電影,其意義不可同日而適。
C.當人們紛紛向災區人民捐錢捐物的時候,你卻無動于衷,細大不捐,這樣做,不感到羞愧嗎?
D. 美國作家歐-亨利具有超群的才華和豐富的想象力,其小說的結尾往往別出心裁,匪夷所思。
(正確答案:D)
分析:本題檢測的仍是正確使用詞語的能力,具體說是結合語境辨析使用成語的能力。
A項的成語“鳳毛麟角”常用來比喻人或物稀有珍貴,特別強調珍貴,與A句只是說游客稀少的語境不協調。
B項的成語“同日而語”。形容兩件事情不能相比或相提并論。B句并無并列比較的意味,也屬誤用。
C句運用的成語“細大不捐”中的捐是“舍棄”。大的小的都不舍棄,指所有的都兼收并蓄。與語境無關。
D句中的成語“匪夷所思”指考慮問題的方法、言語、行動違反常規,使人難以想象和理解,并無貶義,基本切合“小說的結尾出人意料”的意思。
3.(2002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經過一代代工匠們的努力,這一精湛的傳統制陶工藝薪盡火傳,并在新的時代不斷得到發展。
B.今年春天,中國北方出現了多次沙塵暴天氣,其主要原因是我們未雨綢,植被大面積遭到破壞。
C.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信手來前人的成果入詞,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詞的范例。
D.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買還珠的氣魄,大膽地與外商簽訂了聯合開發海外市場的新協議。
(正確答案:A)
分析:“薪盡火傳”的意思是前一根柴剛燒完,后一根柴已經燒著,火永遠不熄。比喻師生傳授,學問一代代地流傳。適合A句語意。
B項中的“未雨綢繆”的意思與句中語意恰好相反,不適用。 C項中的“信手拈來”是形容詞。多形容寫文章時詞匯或材料豐富,不必多尋思,就能寫出來。在句中不可以跟賓語
D項中“買櫝還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含貶義,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