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孵化器,在我國也稱創業中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經濟組織。自1987年我國建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以來,經過近20年建設和發展,全國孵化器建設事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 2007年6月,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將迎來20周年紀念日,同時我國孵化器事業也將走過了不平凡的20年。
為了反映孵化器20年來的建設和發展歷程以及孵化器中在孵企業、畢業企業的發展狀況;弘揚創業文化,激發創業者、創業服務者的創新熱情;展現創業者和創業中心員工的精神風貌,本刊將從第4期開辟專題欄目。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孵化器事業遍地開花,碩果累累。各項優惠政策和條件促進了科技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成為科技企業成長的搖籃。
1987年6月中國出現了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東湖創業中心的誕生,使武漢成為中國孵化器事業的發源地。為了健康保持中國孵化器產業發展勢頭,有效解決當前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需要創新創造更大的平臺;集合資源,抓住機遇,解決問題。要形成新型產業模式,別開生面、新型的學、研、產、生、資、介、貿一體化解決方案,基于此,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在2003年又一次邁出了大膽探索的步伐,創造性地提出了“SBI”模式,即產權式孵化器。
東湖創業中心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績,成了我國孵化器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笆濉逼陂g,我國孵化器事業高速發展,新建的孵化器超過過去10年的總和,數量顯著增加,孵化能力顯著增強,孵化服務質量顯著提高,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顯著體現。目前,全國已擁有各類孵化器500余家,每年向社會輸送2000家高新技術企業,貢獻3000億元工業總產值,1萬項專利,1百萬個就業機會,其中經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創業中心137家、軟件園24家;經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國家外專局共同認定的留學人員創業園21家;經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認定的大學科技園50家。
“十五”期間,孵化器使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超常規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和質量,已經成為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基地、吸引和集聚科技人才的重要載體和培育中小科技企業的主要力量。根據最近對上報火炬中心的534家孵化器統計,各類孵化器孵化場地總面積達1969.9萬平方米,在孵企業有39491家,占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的1/3左右;在孵企業申請專利17225項,其中發明專利6028項,獲批準專利10926項,其中發明專利3949項;在孵企業年技工貿總收入實現1625.4億元,創造直接就業機會71萬多個;已累計畢業企業15815家,已培養出境內外上市公司50余家。
“十五”期間,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迎來了專業化研究的高潮。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知名高校、高新區、創業中心聯辦的專業性研究機構應運而生,廈門大學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創業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創業管理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等都面向企業孵化、科技創新展開專門研究,為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探索發展規律。
由此可以看出,“十五”期間,由政府引導下的孵化器投資主體向多元化趨勢發展,涌現出一批適應各類創新創業主體需要、富有特色、形式多樣的孵化器;孵化器網絡和協會組織向地區、省市等層次縱深發展,專業性研究機構、媒體等行業服務機構破土而出,形成了現代科技服務行業的雛形;國際企業孵化器、海外科技創業園為我國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新舞臺,國際培訓、交流日趨活躍,開始進入人才跨國培養、企業跨國孵化、對外輸出管理的合作階段。
孵化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為未來培育創新、創業的源泉。
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發展為核心的“育苗”工程,以推進高新技術由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升級的“造林”工程的孵化器,在未來的日子里,將步入嶄新的起點,促進最活躍的技術創新。
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和諧社會的戰略選擇?!鞍l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已經成為實施戰略的重要手段。中國近20年的實踐表明,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為連接知識創新源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橋梁,作為培育自主創新企業和企業家的平臺,已成為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成為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重要載體;成為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強大支撐力量;成為現代高新技術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一宏觀背景下,面對眾多創新企業群體的需求驅動,以創業中心為代表的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迎來了振興和發展新的歷史機遇。國家和地方有關職能部門的重視與支持、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參與、科技創業者的企盼與加盟,這一切都促使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在“十五”末步入了嶄新的起點,進入了最旺盛的發展時期。
作為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典型的武漢 “SBI”孵化模式、北京 “MEA”孵化模式、廈門“輪次”孵化模式、重慶 “峽光”孵化模式和天津“精品”孵化模式。這些創新模式都在促進孵化器提高服務質量,主動參與城市經營、區域經濟發展、全球經濟大循環方面取得了多贏的成功經驗。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浪潮下,中國經濟以驚人速度獲得了量的擴張和質地提升。面對經濟全球化下的產業導入和草根型技術企業的崛起,實施經濟趕超戰略,優先增強技術創新能力,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打造企業集群創新環境,已是時代大勢所趨。孵化器以促進最活躍的技術創新主體——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為使命,并作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的基礎性服務機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需求,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成長性企業群體的歷史責任。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企業孵化器的作用不僅在于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更在于為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做出貢獻,促進所在城市、區域的產業結構升級。
孵化器發展勢頭為什么迅猛,科技部火炬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是孵化器本身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二是經孵化器孵化后的畢業企業,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都具有很好的成長性;三是全社會創業群體的擴大,無論是研究院所還是企業,不斷萌發的創新想法促使他們進一步創業;四是國家對孵化器的優惠鼓勵政策,科技部、財政部等部委十分重視創新環境和平臺的建設,特別在火炬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經費中,設立了支持孵化器和在孵企業的專項經費。
中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今后的3至5年會有更大的發展,成為國家經濟騰飛的支柱力量。但要使我國真正從孵化器大國變為孵化器強國,管理者要有提高孵化器經濟運行質量的意識和能力,向現代多種類型專業孵化器發展,用創新理念和科學發展觀指導孵化器建設。
當前,我國孵化器的發展處于從典型的綜合性孵化器向現代多種類型的專業孵化器發展的轉型時期:由政府單一投資建立的社會公益性孵化器擴展到政府、大學、研發機構、企業、投資機構獨立或合作建立的社會公益性、非營利性或營利性孵化器共存的多元化發展時期;由單獨依靠科技資源向依托科技資源與產業資源優化重組相結合的方式轉變;由只建立孵化機構向建立以孵化器為核心,以網絡為手段、吸引創業資本、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和研發機構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過渡。
談及孵化器強國的建設,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國際創業中心主任山洪頗有感觸,要使我國真正從孵化器大國變為孵化器強國,管理者要有提高孵化器經濟運行質量的意識和能力,要轉變思維模式,用創新的理念和科學發展觀指導孵化器建設。
目前,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建設正在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全球企業孵化器已逾3300家。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與國外差距不是很大。專家指出,中國的企業孵化器在今后的3至5年會有更大的發展,成為國家經濟騰飛的支柱力量。
但是運行中也要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要指導企業孵化器建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來抓。現在雖然全國上下都已意識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性,但有的地方沒有認識到企業孵化器的創新“源頭”作用,沒有弄清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推進高新技術產業該做什么事。有的不重視為中小企業創造成長條件的咨詢、培訓等細小瑣碎的服務工作,仍熱衷于“上大項目、引資分錢”,做一些看得見的表面文章。有的在精簡機構中把孵化器當成安置下崗人員或是親朋好友的部門,這樣既降低了企業孵化的質量,也留不住一流的科技創業人才。專家指出,如果培育有自主產權企業的發展步伐跟不上,將會使民族高新技術產業失去許多進入市場的機會。
其次,企業孵化器運行機制應逐步從單靠國家支持轉向市場化。從國外企業孵化器的運作實踐看,美國的風險投資體系比較完善,孵化器建設均按照風險投資機制運行,自負盈虧,自我發展。歐洲的孵化器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大部分是非盈利機構,但是可做到既具備服務功能,又能夠滿足生存需要。中國的風險投資事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絕大部分企業孵化器是政府撥款的事業單位。專家指出,中國的國情與歐洲經濟轉軌型國家相似,因而理想的孵化器的運作模式是由國家政策引導、風險資金結合的另類機構。而目前我國還沒有這一序列,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加以探索。
第三、強化孵化器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專家認為,在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小企業只有在通暢的信息環境中,才能取得與大企業公平競爭的機會,才能更快地發展壯大。但目前中國的經濟實力有限,因而各地在孵化器建設中應合理布局,首先考慮到信息基礎設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