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我國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多環境問題。值得稱道的是,繼控制人口增長列為基本國策后環境保護列為第二項基本國策,一面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環境意識;一面增加投入,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中控制住環境污染惡化趨勢,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績。與此同時,近年來環境問題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特點:一是工業污染有所減輕,農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加重。二是污染由工業點源式,逐步擴大到面源式。三是隨著環境破壞面的擴大,發展到危及生態平衡。
面對上述嚴峻形勢,尋求我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將保護環境、改善環境、人口與環境和諧發展結合起來,實行容“保護”、“改善”、“和諧”于一體,當前以保護環境為主的方略。這幾個方面是相互促進的,而且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和發展不平衡,能夠做到人口與環境和諧發展,即人口呈穩定態勢,環境質量良好。目前人口在增長,環境不同程度受到一定損害,“和諧”尚待時日。
廢舊油層再生利用
項目簡介:廢舊油層再生利用幾起幾落、褒貶不一、難以全面推廣的主要原因是操作方法不當,導致了在油路大修工程質量方面所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工程質量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湖北省竹溪縣公路段組織專業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反復試驗、攻關論證,終于找到了一套既能保護環境、節約資金,又能保證工程質量的最佳操作方法。
廢舊油層再生利用所潛在的、影響工程質量的主要問題,一是廢油層中有一部分雜質;二是瀝青、渣油老化后拉力、針入度有所降低。找到了這其中的癥結,湖北省竹溪縣公路段技術人員對癥下藥地開出了良方,找到了如何保證瀝青路工程質量的最佳施工方法。其具體操作程序為:破碎分篩,去掉雜質;合理級配,新舊拌和;加大油比,保證質量。
項目負責:湖北省竹溪縣公路段。
意義:廢舊油層再生利用既節約了堆料用地、減少了環境污染,又保護了現有的礦山及生態植被,一舉多得。
“白色農業”嘗甜頭
項目簡介:該項目主要建立了四種發展模式:果菌套作模式,利用果園林地發展食用菌;稻菇連作模式,利用水稻收割后空閑地種植食用菌;生態養殖模式,利用微生物飼料和微生態技術,促進畜禽生長,實現糞便無害化處理;沼氣模式,利用充足的農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大力建設小型戶用沼氣池,配套改廚改廁,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項目負責:山西省農科院。
意義:沼氣、食用菌、微生物飼料、肥料、藥劑等是白色農業運用的重點。將豬糞便通過微生物發酵轉變為沼氣,如果達到一定的規模和程度,就可以消除養豬場的臭味難題。
塑料包裝新材料新技術
技術簡介:高阻滲性塑料包裝材料,因可賦予保質、保鮮、保風味以及延長壽命功能而獲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除目前廣泛應用的聚偏氯乙烯(PVDC)、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外,近年來,開發環保適性材料,促使聚乙烯醇(PV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共聚酰胺(MXD6)、硅或鋁氧化物蒸薄膜(軟玻璃)、納米無機材料等的發展將引人注目。
技術負責:東星塑料編織袋廠。
意義:為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塑料包裝材料除要求能滿足市場對包裝質量和數量等日益提高的要求外,其發展必須以節省資源,節約能源,用后易回收利用,易處置或被易環境消納或降解為技術開發的出發點。塑料包裝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并正向高性能、多功能,積極采用新原料、新技術、拓寬應用領域以及塑料包裝與環保諧調發展等方向發展。
高效低耗渦輪導波旋渦微分
潛水除塵脫硫脫水一體化技術
技術簡介:用于各種煙氣、廢氣治理的高效低耗的渦輪導波旋渦微分潛水除塵脫硫脫水一體化裝備,2006年獲國家專利。經環保部門實測,僅用石灰作脫硫劑,脫硫效率可達99%、除塵效率可達99.8%,同時也有較好的脫氮效果,可加強可再生能源建設,并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整體成本上也有了很大的節約。
項目負責:寧海澤高級工程師。
意義:其技術指標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技術現已成熟完善。
填埋氣體新燃料
項目簡介:該項目先采取變壓吸附方法,對填埋氣體進行提純處理。具體工藝包括預處理單元和生產單元兩部分。預處理單元對填埋氣體進行壓縮冷凝、多級過濾和氧化鋁吸附干燥預處理,去除填埋氣體中的顆粒雜質、水分、H S氣體及其他雜質氣體,使進入生產單元的氣體的流量和壓力穩定在一定水平,以保證變壓吸附生產單元的正常穩定運行。生產單元借助變壓吸附實現分離填埋氣體中主要成分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目的,甲烷回收率高于92%,甲烷濃度提高至90%以上,將污染物變成了可供車輛使用的優質天然氣燃料。
項目負責:深圳下坪場垃圾填埋場、東江環保、利賽實業發展公司。
意義:該項目不僅有效解決了垃圾填埋氣體所帶來的各種危害,達到凈化深圳及周邊地區的生活、居住環境之目的,還有效將其所含能量轉化成寶貴的電力資源,很好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原則。同時,電廠建設還實現了對垃圾填埋場的環境控制,改善了填埋場的環境,科學排除了填埋場安全隱患。
煤氣和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
項目簡介:京唐鋼鐵廠從規劃建設之初就遵循緊湊合理、管理高效、流程順暢的原則,通過分析和研究國際國內先進鋼鐵廠的總圖布置,最大限度地縮短了中間環節物流運距。其中取消了傳統的魚雷罐車和煉鋼倒罐站,直接使用煉鋼鐵水罐運輸鐵水,縮短了工藝流程,緊湊總圖布置。新鋼廠噸鋼占地為0.9平方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綠色冶金”是京唐鋼鐵廠定下的目標。為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經濟,新鋼廠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對余熱、余壓、余氣、廢水、含鐵物質和固體廢棄物充分循環利用,基本實現零排放,使新鋼廠具有鋼鐵生產、能源轉換、城市固廢消納和為相關行業提供資源等功能,成為環境友好、服務社會、節約資源的綠色工廠。
項目負責: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鋼鐵廠。
意義: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萊西工業點“廢”成金
項目簡介:萊西市政府在姜山鎮建設了國內首家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該園區占地200公頃,以固體廢物收集運輸儲存、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和最終處置五大板塊為基礎,構筑(靜脈產業類)生態體系,利用先進的技術設施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轉化為可重新利用的資源和產品。整個園區分為研究區、實驗區、服務區、生產區4個功能區和1個預留區。目前建設了青島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國內第一個符合國家標準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Ⅱ類填埋場、青島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四大主體工程。山東省環保局已經批準青島新天地生態園為山東省生態工業示范園建設試點單位。
項目負責:萊西市政府及相關企業單位。
意義: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