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全民行動”拉開序幕
由中央17個部門聯合舉辦的“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系列活動,9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啟動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并講話。曾培炎強調,節能減排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動員,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成為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單位的自覺行動。
曾培炎說,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了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國務院在今年下達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包括家庭社區行動、青少年行動、企業行動、學校行動、軍營行動、政府機構行動、科技行動、科普行動、媒體行動等九個專項行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科協、解放軍總后勤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財政部、國資委、環保總局、中央文明辦、國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十七個部門在全國展開。
啟動儀式上,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推動節能減排的具體設想和措施,發布了《能耗國情報告》、《公眾節約意識調查》,并向現場觀眾發送了《節能減排全民行動指南》、《全民節能減排小竅門》等宣傳冊。中央電視臺進行了現場直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參加了啟動儀式。
科技部部長萬鋼就《科技進步法(修訂草案)》作議案說明
國務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草案)》的議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九次會議審議。受國務院委托,科技部部長萬鋼就議案作了說明。從利潤里支出的創新費用一時見不到效益還導致自己政績欠佳是國企老總在科技投入上吝嗇小氣的一大病根,辛辛苦苦搞了幾年研究卻怎么也完不成項目設定的目標是科研人員難以“異想天開”的重要障礙,本來國家的科技資源就有限,但科研設備重復投入閑置浪費的情況卻屢屢發生……今后,這些問題都可能隨著法律的修改迎刃而解。
萬鋼表示,1993年10月施行的《科技進步法》對促進我國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科技進步工作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同時又出現了一些新問題。為了從制度上解決這些問題,從法律上進一步明確我國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有必要對《科技進步法》予以修改。
提交的審議修訂草案共分為總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科學技術應用、企業技術進步、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科學技術人員、保障措施、法律責任、附則等八章共七十二條,比現行的《科技進步法》的規定更加具體,可操作性更強。
我國成功實施RNP導航飛行
日前,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一架采用了RNP區域導航技術的空中客車A319飛機順利降落在拉薩貢嘎機場,這是空中客車在全球的首次RNP成功驗證飛行。RNP技術的成功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往來于中國西部高原的航班安全運行能力。
RNP區域導航技術,是利用飛機自身機載導航設備和全球定位系統引導飛機起降的新技術。與傳統導航技術相比,飛行員不必依賴地面導航設施即能沿著精準定位的航跡飛行,使飛機在能見度極差的條件下安全、精確地著陸,極大提高飛行的安全水平。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西南分公司副總經理陳志勇說,中國西部多高原山區,地形條件復雜,西部地區航路還沒有完全實行雷達覆蓋,地面輔助導航設備有限,復雜的地形條件和氣象條件對飛行安全極為不利。采用了RNP技術的飛機特別適用于拉薩、林芝、邦達等山區復雜地形、復雜氣象條件的機場,能夠很好地克服高原機場惡劣多變天氣的影響,提高應用機場的運行正常性和飛行安全性。
據專家介紹,RNP技術是目前航空發達國家競相研究的新課題和國際民航界公認的未來導航發展的趨勢。此項技術如能在中國東部地區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應用,還可以緩解航路繁忙及終端區空中交通擁擠的狀況,增加空域容量,減少航班延誤。
萬噸級鉻鹽清潔生產實現零排放
電鍍品生產、皮革工業生產、許多合金的生產都離不開鉻。生產鉻化合物帶來重污染的世界性難題如今被打破。近日,中國科學院組織專家對“萬噸級優化集成與標志性工程建設”項目進行了驗收。專家組認定: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張懿院士和李佐虎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在重化工鉻鹽行業首次實現了“清潔生產”和鉻渣的零排放,鉻的工業回收率達到98%以上,比傳統工藝提高了20%,較國際上最先進的無鈣焙燒技術提高8%—10%,能耗下降了20%。
據介紹,鉻鹽工業為無機化工與冶金材料交叉的重點行業。鉻鹽現行生產采用的高溫有鈣焙燒工藝,主金屬鉻轉化率僅為75%,總體資源利用率不足20%,未利用的資源成為廢棄物。每噸鉻鹽產品排放2.5噸高毒性鉻渣,所含致癌性六價鉻為國家排放標準的近萬倍,嚴重污染水體、土壤和大氣,是典型的重污染行業。
據參加驗收的專家介紹,該項目在自主研發技術基礎上,建成并成功運行了萬噸級亞熔鹽法鉻鹽清潔生產標志性工程。專家組認為,鉻鹽清潔生產技術實現了大幅度的節能、降耗、減排,是一項重大的原始創新成果。
“中國大飛機”關鍵技術研究獲突破
為中國大飛機項目研究提供技術支撐的“渦輪風扇動力模擬器試驗技術”日前在中國空氣動力研究中心獲得突破。通過這項技術能在試驗中準確獲得發動機工作狀態對飛行特性及推力變化的影響。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這項技術是中國低速空氣動力學研究領域難度最大的試驗技術之一,是大型飛機研制急需攻克的一項地面模擬試驗技術。
據介紹,在近日進行的試驗中,該技術各項關鍵數據均達到先進指標,部分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渦輪風扇動力模擬器試驗技術”的突破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歐盟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這項試驗技術的國家。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低速所自2003年開展攻關,先后攻克了高精度流量控制等技術難關,自主研制了數字閥等一系列重要配套試驗設備。
我國數控機床為波音飛機量身定做發動機葉片
美國波音飛機發動機葉片竟是從“四川造”數控機床上誕生的。四川長征機床集團公司成功向美國波音出口“龍門加工中心”,為波音飛機量身定做出關鍵部位——發動機葉片。據悉,這也是國內首臺數控機床拿到波音訂單,實現第一次成功出口美國。
這臺機床主要是為波音公司用來加工飛機上所需的復雜零件,目前,國內只有兩家公司能夠制造這種機床,同時在國際上也達到了同類機床的先進水平。
“四川造”能獲得波音的青睞很不容易。長征集團去年就牽手世界著名機床生產銷售公司——意大利菲迪亞公司,并簽訂了全方位的框架合作協議,在銷售、技術、市場上與菲迪亞公司資源共享。正是通過了菲迪亞公司的國際知名度,以及長征集團“GMC龍門加工中心”在價格上與同類機床相比具有的競爭優勢,長征集團獲得了相關行業的青睞和好評,并最終拿下了波音訂單,實現了國內同行業的突破。
世界科技難題“高原煉焦”在青海取得突破
經權威部門的化驗、測試,青海慶華集團生產的焦炭理化指標達到了國家二級以上冶金焦標準。這意味著,“高原煉焦”這一世界科技難題在青海高原取得了成功突破,標志著我國在高原煤化工生產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據悉,一般的焦化廠都建于平原地帶。青海慶華集團100萬噸煤化工程,位于柴達木盆地察汗諾,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焦化項目。這里海拔3285米,空氣含氧量低、晝夜溫差大。在這樣的地區建設煤化工程,需要解決氣壓低、空氣燃燒不充分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在沒有同類型、同條件企業作參考、借鑒的情況下,青海慶華集團結合高原氣候、環境特點,分析、研究和探討高原條件對煉焦工藝、生產和技術的影響,展開了技術攻關和技術改造工作。同時,中國化工第二設計院也將青海慶華煤化工業園列為高原煉焦的科技攻關基地,加大了項目的研究力度。
據統計,慶華煤化工程在建設期間,優化設計133項,如增設了工藝管道的保溫措施,機械設備加配高原電機,變更不適于高原作業的機械設備等。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改造,創造了高原也能煉出合格焦炭的奇跡。
據介紹,慶華煤化工一期工程于2007年1月點火烘爐,7月正式投料并順利生產出第一爐焦炭。截至目前,已生產出合格焦炭1.5萬噸。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產工藝的調整,現焦炭質量指標已經達到國家一級冶金焦標準。
慶華煤化工程是青海省投資和建設規模最大、環保水平領先的煤化工工程,慶華煤化工工業園規劃總投資約25億元,是柴達木循環經濟重點項目之一。
我國構建世界第一張人類器官蛋白質組“藍圖”
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人類蛋白質組計劃”有望實現肝癌診治突破性進展。這是記者日前在廣州南方醫科大學舉行的第五屆中國蛋白質組學大會暨首屆粵港蛋白質組學學術交流會上發布的。
據了解,該計劃實施3年來,圍繞人類肝臟蛋白質組的表達譜等九大科研任務,我國科學家成功測定出6788個高可信度的中國成人肝臟蛋白質,系統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張人類器官蛋白質組“藍圖”;發現了包含1000余個“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網絡圖;建立了2000余株蛋白質抗體,并將有望用一種與電腦連接的生物芯片,通過驗血方式,準確地找出各類肝炎及肝癌的致病原因,既減輕診斷痛苦,又能做到對癥下藥。
該計劃還全面完成了人胎肝蛋白質表達譜及發育、分化調控網絡的構建任務,并建立起完善的技術平臺;建立了國內最大的肝癌病人的臨床資料和標本庫,建立、引進和完善不同的肝癌動物模型和細胞模型;完成了人正常肝—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比較蛋白質組學研究和肝癌轉移相關的比較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了30個以上可能具有對肝癌進行預警、診斷和預后判斷的分子標記物,為進一步確認靶標和關鍵蛋白質奠定了基礎。
該計劃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賀福初介紹,目前肝癌或肝炎早期診斷的指標測定并非最敏感。病理過程已經發生的疾病只能治,不能防;將來有望實現真正的早期診斷,即在肝癌或肝炎沒有發生的時候就能診斷出來。
我國首條塑料回收生產線在京建成
透明得像玻璃、用放大鏡都找不到一絲雜質的塑料瓶,有誰能想到它竟是用回收上來的廢舊塑料瓶加工而成的?北京市循環經濟的試點項目——塑料瓶回收生產線日前建成交用,它可以將廢舊塑料瓶加工成優質的再生瓶級塑料塊,重新用于食品和飲料包裝。國際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公司已決定每年采購一萬噸這種再生瓶用于自己的產品包裝。
據介紹,塑料瓶大都是以石油為原料制成的,每六噸石油才能生產出1噸塑料瓶。北京市每年約有15萬噸塑料瓶被丟棄,以前這些塑料瓶被小商小販回收后,大多只能進行簡單的粗加工,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盈創的再生瓶生產線每年可以回收處理6萬噸廢舊塑料瓶,占全市年廢棄量的四成。目前該公司已在朝陽區姚家園回收市場建起國內唯—一家現代化廢舊塑料瓶回收、預處理、打包運營中心,僅該市場每天就有近50噸廢舊塑料瓶運往生產車間。全市每天平均有160噸廢舊塑料瓶被該廠回收利用。
據盈創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巖介紹,該公司的處理工藝及設備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及國際生命科學學會兩大權威機構的認證,其產品完全可以替代原生瓶用于食品及藥品的包裝。此外,它所生產的再生瓶成本比原生瓶要便宜7%左右。無論是就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而言,都相當劃算。據悉,該公司的再生瓶已經供不應求,除可口可樂外,另一食品巨頭達能公司也有意批量訂購。
上海電氣攻克世界頂尖火力發電技術
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短短3年時間,攻克70多個難關,上海電氣(集團)公司生產出我國第一臺100萬千瓦等級超臨界火電機組。2006年底在華能浙江玉環電廠正式投產以來,已于今年4月完成熱力性能考核試驗,這標志著中國電力行業邁入了世界先進水平。
超臨界發電技術,代表當今世界火力發電技術的頂級水平。與亞臨界機組相比,每臺百萬超臨界機組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8萬噸,可減排二氧化碳23萬多噸、二氧化硫480噸。由于它的高效、低排、低耗,因此為發達國家普遍采用。此前,這項技術被少數幾家跨國公司所壟斷,在我國更是一項空白。
2003年10月,上海電氣與華能集團簽訂了玉環電廠超臨界火電機組的汽輪機、發電機供貨合同,把攻克百萬級超臨界發電技術作為主戰役來抓。
為了少走彎路,上海電氣第一臺百萬級超臨界機組主機的制造引進了技術,但如何把圖紙變為產品,仍有許多難題有待解決。隨著火力發電機組容量的增大,以及溫度和壓力的提高,對其主、輔機的生產技術以及原材料性能、精度等要求也越來越高。上海電氣聯手國內重機廠和高校、科研院所,在輔助技術、高溫高壓主要部件材料等方面進行合作開發。他們將整個研制工作分為26個子課題,設立了75個攻關項目,涉及設計、制造、檢驗、焊接、熱處理等各個方面。
經過500多名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日日夜夜的努力,2006年11月和12月,玉環電廠兩臺超臨界機組先后投產,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由于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研發人員充分消化吸收了其技術精髓,并有步驟、有計劃地對其中核心技術實施二次開發和創新。目前,上海電氣已初步形成了設計和制造工藝的軟件包,具備母型機的開發設計能力,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通過研發,上海電氣已取得10項實用型專利、2項版權。
隨著玉環電廠的投運,上海電氣不僅在百萬超臨界火電技術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并且迅速實現了產業化。目前,上海電氣在100萬千瓦等級超臨界火電機組的設計和生產方面已經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可根據各電廠不同的參數、性能、服役狀態等不同要求,量身定制,完全做到獨立設計、獨立生產,足以與國外一些跨國集團同臺競技。
上海電氣的創新腳步并未因此而停止。為了節約水資源,他們決定棄用成熟的水冷技術,開發百萬級空冷技術。現在,上海電氣已承接了天津國投北疆項目100萬千瓦抽汽機組訂單,這是世界上最大容量的抽汽機組,將填補世界火電機組空白。
中國最大核電項目將主要采用自主核電技術
日前,我國最大的核電項目——紅沿河核電站——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建設,4臺機組將全面采用中國自主品牌CPR1000核電技術。
這是我國“十一五”期間第一個批準開工建設的核電項目,也是目前我國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自主化、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核電項目。
從上世紀80年代引進安全經濟性較好的百萬千瓦壓水堆技術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到1997年5月開工建設嶺澳核電站一期,中國核電在20多年間,逐步完成了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并從紅沿河核電站開始完全確立了自主創新之路。
所以說,紅沿河核電站采用中國自主品牌CPR1000核電技術的意義,遠勝于它500億元的投資規模。
從大亞灣到嶺澳核電站一期、二期,再到紅沿河核電站,從0到30%、50%、70%、85%,通過這組拾階而上的數據,中國核電國產化的步伐已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