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清政府曾向德國借錢修筑膠濟鐵路,作為代價之一,1898年簽訂的《膠澳租界條約》其中有一句寫道:“沿鐵路三十里之煤鐵等礦,德國有權開采。”當時議定的是鐵路左右共三十里,后來德國硬說是左右各三十里,結果軟弱腐敗的清政府只好多付出一倍之地的采礦權。
“沿鐵路三十里之煤鐵等礦,德國有權開采。”這句話是一句典型的歧義句。歧義指句子表達的意思不確定,就是一句話可有兩種以上不同的理解,難以斷定其確切的含義。歧義影響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在合同、協議、條約等文件中的句子有歧義,會造成有關各方的爭執,甚至使某方蒙受重大損失。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歧義句,這些句子由于出現在不同的時間、場合或僅僅由于不同的停頓而顯得意義不同,給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一些麻煩。如:“縣里的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本月15日/前去匯報”,也可理解為“本月15日前/去匯報”,到底是什么時候去匯報,句意不明確。
歧義句的分析或改正是近年中考經常考查的一種題型。現就歧義句的成因略作分析,供同學們參考。
1.多義詞引起歧義。一個句子里有某個詞是多義的, 這個句子就可能成為多義句。例:①這本書是黃色的。②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①句中“黃色”可指顏色,也可指色情。②句中“想”可指“回憶”(起某事),也可指“打算、希望”(起床)。
2.多音詞引起歧義。句子中某個字是多音字, 那么在書面表達時就可能有歧義。(口頭表達不一定出現歧義。)例:①這個人好說話。②這人頭發長得怪。①句中“好”可讀“hào”,指愛好,喜歡;也可讀“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但在書面語中反映不出來,故存在歧義。②句中“長”可讀“cháng”,指長度大;也可讀“zhǎng”,是“生長”的意思。書面表達也有歧義。
3.同音詞引起歧義。漢語中有許多同音詞, 這種同音現象使一些句子在口頭表述時可能產生歧義。(書面表達上沒歧義) 例:①這是致癌物質。這是治癌物質。②產品全部合格。產品全不合格。例①中 “致、治”都念“zhì”,但表達不同的意思,口頭表達有歧義。例②中“部、不”都讀“bù”,實際上意思正好相反。
4.結構劃分不同形成歧義。同一個短語或同一句話, 在語法結構上劃分不同就會產生歧義。例:①我要炒肉絲。②咬死了獵人的狗。例①中“炒肉絲”,可理解為動賓結構“炒肉絲”,也可理解為是一菜名,是一個名詞。例②中此短語可理解為動賓結構“咬死了獵人的狗”,也可理解為偏正結構“(咬死了獵人)的狗” 。
5.語意不明引起歧義。說話中某些詞或短語語意不明確,也會引起歧義。例:①北京圖書館收藏著著名學者章太炎的書。②開刀的是他父親。例①中加點短語可指章太炎所著的書,也可指章太炎所收藏的書。例②中“開刀的”可指醫生,也可指病人。
6.指代不明出現歧義。例:①孩子們喜歡離休干部李大伯,一來到這里就有說有笑, 十分高興。②我看見陳蘭扶著一位老人走下車來, 手里提著一個黑色提包。例①中“有說有笑,十分高興”可指孩子們, 也可指李大伯。例②中“提著黑色提包”可指“陳蘭”,也可指“老人”。
【實戰演練】
一、分析下列有歧義的句子,指出它可有哪幾種意思。
l. 我在樓頂上看見了他。
2. 媽媽想遠在國外的女兒夜夜難眠。
3. 他借我一本書。
4. 今天來了幾個出版社的編輯。
5. 他在校園里照相呢。
6. 弟弟找不到媽媽爸爸非常著急。
7. 王老師有很多人不認識。
8. 父已出差三日到北京。
9. 樹下一邊站著一個人。
二、修改下列有歧義的句子 , 使之不會產生歧義。
1. 我看見他太激動了。
2. 王老師這個學期要去語言學院上課。
3. 他知道這件事情不要緊。
4. 小王叫他叔叔。
5. 這個故事永遠講不完。
6. 別怪我老師。
7. 我們沒有做不好的事情。
三、下列句子沒有歧義的一句是()。
A. 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其他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全都出席了大會開幕式。
B. 他指著穿著西服的經理和售貨員說:“他們的平均年齡還不到25歲。”
C. 開會時,工段長發現王師傅還沒有來,特地叫他的徒弟去找他。
D. 報考這所學院必須具有高中畢業證書或高中畢業的同等學歷。
四、下面的句子有沒有歧義?有的話,請分析并修改。
巴勒斯坦游擊隊對以色列的進攻是早已有準備的。
五、試對下列歧義句略作分析。
①老人在原始森林里遇見一位30來歲的年輕人,了解到年輕人的許多動人的事跡。他一直戰斗在這里,作出了許多貢獻。
②這飯不熱了。
③這個人誰都不認識。
④我校圖書館收藏了魯迅的書。
⑤關心的是他的母親。
⑥最喜歡的是她弟弟。
⑦這孩子,連他媽媽都不認識了。
⑧他的發理得好。
⑨張主任和技術員正在談話,他告訴他說:“攻下這道難關,就可以試制了。”
⑩搜集史料不容易,鑒定、整理和運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國過去的大部分史學家,主要的功力用在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