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中學生張悉妮,2006年2月獲得了第八屆共青團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優秀文化作品獎和優秀文化新人獎,2006年3月,她的發明AES汽車追尾預警系統和SEE綠色照明技術獲得成功。早在2004年8月張悉妮就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文學希望之星,2005年10月她獲得了第二屆新新文學獎,被譽為“文學千手觀音”、“中國的海倫”……
“蟬是聾的。其實人類同蟬一樣脆弱,也同蟬一樣執著。”
———摘自張悉妮9歲時的日記
張悉妮3歲那年,因為高燒時吃了過量的抗生素,損壞了聽覺神經。父母帶著小悉妮跑遍了廣州的各大醫院,但是醫生的診斷讓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張悉妮重度耳聾,聽力無法康復。
5歲那年,張悉妮第一次接觸了電腦,而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漸漸地,張悉妮開始用電腦寫作,用電腦作畫,上網與別人交流,視野一下開闊了許多。有了電腦陪伴,張悉妮與外界的交流也多了起來。
說到電腦,張悉妮十分感謝父親。在電腦及網絡方面,除了教女兒最基本的操作之外,張世平從來沒有干預過女兒——作畫也好,寫作也好,甚至聊天打游戲都不去干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張悉妮也沒有辜負父親的信任,一步步用電腦證明給父親看:你的女兒很優秀。
張悉妮第一篇公開發表的作品刊登在深圳《特區教育》上,題目是《我是誰》,當時她讀小學四年級。也就是這篇變成了鉛字的文章,讓張悉妮體會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樂,同時,起初只是為了與人交流和溝通而寫作的她,又有了新的動力。“一套助聽器需要3萬多元,爸爸媽媽掙錢那么辛苦,如果自己寫文章能賺錢,爸爸媽媽不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嗎?”
一路寫下來,張悉妮終于出書了,《童言無忌·三國志》是她的第一本書,隨后,以自己獨特的經歷寫出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假如我是海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并暢銷全國,還在北京舉行了張悉妮作品研討會。著名作家史鐵生評價:“她更能夠聽見內心深處的聲音,說出被喧囂的白晝所忽視的話語。”張悉妮也因為這本書,成為深圳市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同時贏得了“文學千手觀音”、“中國的海倫”等美譽。
如果你問盲人:你能看見太陽嗎?盲人必定說:能,我能!我能從各種各樣的聲音,從我的觸覺和我對光和色彩的感受看見!所以,盲人的太陽必定更美!如果你問聾人:你能聽見音樂嗎?聾人必定說:能,我能!那是我對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色彩、形象,最微小的光和影的感受,對人類最神秘的心靈的喜悅、憤怒與失望的體驗……
———摘自張悉妮的《假如我是海倫》
張悉妮因為失聰,童年過得并不快樂。她說:“我五六歲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失聰了,我看到別的小孩用嘴一動,大人就會滿足他們的要求。可我不論怎么用力地大叫,大人只是用眼睛驚訝地看著我,也不滿足我的要求。后來長大了一點后我才知道,別的小孩子動嘴,其實是在說話,而我動嘴,其實只是在哇哇亂叫,只有我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失聰讓悉妮痛苦不堪,脾氣也變得很焦躁。5歲那年,張悉妮第一次接觸到了“海倫”這個名字,張悉妮就想,至少我的雙眼還是健康的,我比海倫幸運得多,海倫可以做到的,我沒有理由做不到。
就是憑著這種信念,張悉妮一路走了過來。因為平時自己打交道最多的除了父母就算電腦了,張悉妮還把電腦和學習結合起來,創立了“1+3+X”學習模式,即運用電腦及網絡(1)學習語數外(3)和其他課程(X)。張悉妮就讀的東湖中學校長彭彪對這種“研究型學習”評價很高,要求在張悉妮創立的中學生“張悉妮創業學會”中推廣,幫助同學和網友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讓許多同齡人羨慕的是,張悉妮制作的flash動畫《童言無忌·三國志》預告片和《我心中的深圳國際兒童藝術節》在首屆深圳文化博覽會上放映,其電腦作品《我所看到的世界》還被選入廣東省高中信息技術教材。
張悉妮不但利用網絡創作小說,還經常在網上做“義工”,教別人如何上網,特別是有好幾位心理脆弱,甚至有自殺念頭的少男少女向她求助時,她用一些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語言和自己獨特的經歷,成功地挽救了這些孩子。
但張悉妮并不是“網呆子”,相反她的愛好十分廣泛,打跆拳道、玩CS等,空閑的時候,還研究星座,思想很獨特。
一天,張悉妮騎著電動助力車放學回家,在一個十字路口,差一點兒發生車禍。回家后,她就反復琢磨“剎車”。后來,她的發明“AES汽車追尾預警系統”就這樣誕生了。這種系統可以通過人機對話,實現汽車剎車“0秒”預警,使汽車安全預警距離增加了8米。
因為長期接觸電腦、熬夜等緣故,張悉妮的眼睛有些近視,她認為是光污染導致的。后來,就有了她的發明“SEE全環保直流熒光燈技術及電子流變裝置”。這項裝置具有無屏閃、無輻射等特點,能有效地預防近視。
張悉妮說她有三個愿望:第一,她希望自己發明的SEE綠色照明技術能創造一個沒有輻射、沒有屏閃的光環境,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做貢獻;第二,把電視劇本《小偷》、《張悉妮看深圳》DV片和AES汽車追尾預警系統這些人文作品和科技發明帶進2010年上海世博會;第三,要把“1+3+X”推廣出去,讓更多的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輕松愉快地進步。
盲人一樣可以看到太陽,聾人一樣可以聽見音樂——太陽,是他們的世界中的太陽;音樂,是他們的世界中的音樂。漸漸長大的張悉妮不再自卑了,反而變得十分自信,相當樂觀。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她不只是注意自己成才,還十分注意為社會做貢獻,她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闡述——盲人看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太陽,聾人聽見的是一種什么樣的音樂。
小時候爸爸站在樹下,那時爸爸那么年輕,樹是那么老;現在爸爸站在那棵樹下,樹是那么年輕,爸爸是那么老……
———摘自張悉妮的讀書筆記
自從3歲時被確診聽力無法康復之后,張悉妮曾先后被送入聾啞學校、東莞語訓中心,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一狠心,爸爸張世平決定自己教孩子。
第一步是教會張悉妮發音,可是小悉妮完全不能理解聲音的概念,只會無聲地吹氣。后來,父母用紙條和蠟燭放在嘴邊,吹氣的時候,紙條和火苗會擺動,說話的時候則不會。在無數次的演示后,張悉妮明白了。
第二步是學說拼音,悉妮的母親曾經學過聲樂,他們后來采用的辦法是模仿口型、擺舌位。悉妮的舌頭被父母的手指擺來擺去,一旦悉妮在千百次實驗后終于發出了一個正確的拼音時,家里就好像過節一樣。在父母的眼里,看得到的,只有悉妮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進步。
快7歲的時候,悉妮吵著要去上學。因為她當時已經學會了許多漢字和簡單的算術,于是插班到水田小學二年級。為了能在即使聽不清老師講課的情況下也不耽誤學習,她每天自學第二天的課程,不會就讓父母教她,這樣的學習方式一直保持到今天。
去學校的路上要經過一片田野,金黃和鮮綠的顏色是她最喜歡的,她每天回家都喋喋不休地講見到的一切。父親說:“你為什么不把你想說的寫出來呢?”張悉妮驚訝地問:“可以寫嗎?”她一直以為只有課文里的內容才是能寫的,只有課文里的寫作模式才是正確的。在放開思路后,她開始書寫她所見到和幻想中的一切。
小學畢業后,有人建議張世平送女兒去特教學校,畢竟張悉妮和正常人是有差異的,在特教學校會接受到更專業的教育。張世平沒有多想就拒絕了:孩子學會了手語,以后可能永遠不愿意開口講話了!事實證明,張世平的選擇是正確的。
但是在張悉妮第一次踏進東湖中學的時候,事情并不順利,“這孩子耳聾”的哀求并沒有打動校長彭彪,他也是建議張世平送孩子去特教學校。
沒過幾天,這對父女又出現在彭校長的辦公室。一進辦公室,張悉妮就從書包里往外掏出了三張電腦打印的紙——一篇記述了張悉妮求解一道數學難題的經過的文章《一道難題的啟示》放到了彭校長面前。
校長當即就感覺到張悉妮這個孩子不一般,有培養前途。
在學校,張悉妮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待遇:坐在第一排的中間位置,老師講課時在她的課桌前大聲講解;為了讓她找回自信,學校安排她擔任校園網站站長、校園文學刊物主編,安排專門的老師輔導她搞文學創作……
張悉妮對自己說:“當你不具備聽取語言的能力,也不具有說出語言的能力的時候,文字可以代替你的嘴巴和肢體。如果你不向命運低頭,命運就會向你低頭。”“蟬是聾的,所以它鼓起胸部使勁地唱。”她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她的成長歷程,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很好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