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電影《天地大沖撞》(Deep Impact)和《世界末日》(Armageddom)嗎?肯定有不少讀者還能對影片中彗星撞地球、人類在彗星上裝炸彈炸彗星的場面記憶猶新吧。你們或許會認為:這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兩部影片嗎?又不是真正的天體大戰,看把你美的。嘿嘿,你們先別著急嘛。人類在太空中自編自導了真實版的“天地大沖撞”(Deep Impact),7月4日,宇宙上空燃起了熊熊烈火——“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炮轟” 坦普爾一號彗星。
重拳出擊
在美國猶他洲的一所小學里,天文老師非律普先生正在結合電腦模擬圖,向孩子們講述了這一場“天體大戰”。湯姆首先向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坦普爾1號彗星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們有什么權利去摧毀它?”
湯姆怎么了,好家伙,他這個問題問的真是太棒了。其實坦普爾一號彗星于1867年被人類發現,現在該彗星正處于中年期,有代表性。另外,它所處的位置相對合適,“深度撞擊”號所發射的“炮彈”能在較短時間內“打中”它。科學界認為,小行星對我們有潛在的威脅,將在幾百年后撞擊我們的家園――地球。小行星與地球近距離接觸每1至2年就會發生一次,只是人類沒有觀測到。2004年3月19日一顆直徑30米的小行星在南大西洋上空約4.3萬公里處“疾馳而過”,這是迄今為止人類觀測到的距離最近的一次“地星接觸”。
菲律普老師扶了一下高度近視眼鏡,講道:“‘炮轟’彗星太空實驗是在1994年‘彗木相撞’之后的又一次天文熱點事件,所不同的是,上次人類在被動地觀測木星挨撞的‘悲壯里程’后,這次則是人類轉守為攻,主動去撞擊彗星。完全是我們人類的自保措施。”
非律普老師說的很在理,不久的將來,地球很可能遭遇小天體撞擊的危險,為了盡可能積累一些研究數據,“深度撞擊”號才擔負起了這一神圣的角色。而且,大家別忘了,彗星是由冰和少量巖石組成的小天體。科學家們認為,形成地球生命的原始物質很可能是在彗星撞擊地球時帶到地球上來的。所以,我們通過“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能分析并掌握地球生命形成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接著,菲律普老師打開了一段來自美國國家宇航局新聞記者的錄音:“科學家說,他們并不確知屆時當重量為372公斤的‘銅頭飛彈’和彗星以每小時3.7萬公里的速度相撞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根據推算,撞擊能產生相當于4.5噸炸藥造成的巨大爆炸,并在彗星表面撞擊出一個約有足球場那么大,14層樓那么深的凹洞。”乖乖,這樣大的威力,我還是頭一次聽說。
【深度撞擊】大盤點
“深度撞擊”號探測器的總重量為372公斤,分為飛越艙和撞擊艙(見圖三)兩部分,撞擊艙重113公斤,主要是一塊銅合金錐體。探測器以每秒10.2公里(將近每小時3.7萬公里)的速度與“坦普爾一號”相遇之時,它就把撞擊艙發射出去。
“兩個怪物”一決雌雄
哦。MyGod !這個時候,電視屏幕上出現了一則報道,恰到好處地揭開了湯姆心中的疑惑: 據悉,“深度撞擊”探測器將從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如果一切順利,重達約372公斤的銅質撞擊器“銅頭飛彈”將提前24小時與“深度撞擊”探測器分離,并在7月4日穿越“坦普爾1號”的彗尾、彗發,以每小時3.7萬公里的速度直接命中直徑6公里的“坦普爾1號”彗星彗核。
孩子們圍著電視機旁,看得出神。湯姆不停地抓著后腦勺,提出了他的發現:“您能不能談談這場撞擊彗星的時間順序?”
菲律普老師:“湯姆,你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我先給你們看幾組數據:‘深度撞擊’探測器于 2004 年十二月 30 日已經抵達佛羅里達州并開始做準備;接著,在2005 年七月 4 日釋放出一個撞擊器進入坦普爾1號彗星的表面,在慧星距地球1.32億公里處相撞。”
為保家園,獻身火海
大家伙且看:“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將標志著人類開始由防御空間戰爭化被動為主動的第一個里程碑。由于彗星是太陽系中最古老的原始天體,科學家們希望從坑中濺出的冰、塵埃和氣體中發現太陽系生命起源的線索。本次撞擊將會經過宇宙網絡天線把數據送回到地球,在地球上的天文學家將會觀察慧星被撞后形成的火山口圖像變化,再將“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和其他望遠鏡收集的圖像加以整合。然后,安裝高增益天線與“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實行溝通。接著“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將會為激發做好準備。“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在慧星的表面,將收集的數據反映出太陽系形成的基本疑問并且提供這些天“流浪”的情況,如果天氣允許,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有望看到這次撞擊引發的“太空焰火”,也就是塵埃噴射流。美國西部人們尤為幸運,他們不需要借助任何光學儀器,用裸眼就能看到這一撞擊奇觀。
一群華裔小孩垂頭喪氣,出現了一些不滿的情緒,“那中國小孩呢?”
菲律普老師故意提高聲調:“撞擊后6個半小時,彗星將開始進入中國夜空視野。中國公眾對‘炮轟’后噴射出的大量‘暴風雪’和塵埃氣體云團能夠比較清晰的進行觀測。”
一群小孩興高采烈,手舞足蹈道:“好耶。”
知識卡片
為盡可能節省開支,科學家決定再次啟用“深度撞擊”號與其兄弟號“星塵”探測器執行任務,讓它們充分發揮余熱。
“深度撞擊”號的任務將分為兩部分。首先,它將負責收集太陽系以外行星的相關數據,以測定這些行星是否具有衛星和光環,并探測其他特征。“深度撞擊”號還將作為觀測站,對距離遙遠的已知恒星進行觀測,這些恒星都擁有大型行星環繞其運轉。此后,“深度撞擊”號將于2008年12月飛掠名為“波星”的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