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芬芳的空氣和充滿著奶油味的巧克力糖是童年里最美最美的時光,那么,海報中這個跑得這么干脆利落的少年,為什么不找一家食品店隨便喝上一杯無論是什么果味的飲料或者賴在媽媽的懷里嚷嚷著非要買一雙手工定制的新皮鞋?我想,可能是后面有一只惡人家的瘋狗在追?或者是他饑餓難忍偷了路邊雜貨店里剛剛出爐的香腸?
太喜歡這張電影海報了,那個少年跑得義無反顧、從不拖泥帶水。電影《霧都孤兒》是根據查理·狄更斯享譽全球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在這部電影之前,它已被改編、翻拍過二十多個版本。波蘭斯基的作品大多體現了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他的影片太多涉及暴力、陰郁、孤獨和死亡。而這部《霧都孤兒》卻是他晚年生活的一次溫情回眸,多年來對于他童年的悲慘和傷痛無法忘懷,他甚至對媒體表示之所以拍《霧都孤兒》是為了要療傷,因為“藝術能使痛苦轉變”。他曾說“世界上最悲慘的事不是沒床睡不是沒飯吃而是沒有媽媽在身邊”。
羅曼·波蘭斯基于1933年8月18日出生于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在他5歲時,二戰爆發,他的母親、父親和叔叔先后被德國人抓進了集中營,父親和叔叔雖然幸免于難,但懷著身孕的母親卻慘死在了納粹建造的毒氣室里。父親將他推進了夾墻,才使他得以幸存。童年的經歷造成他孤僻、憂郁和狂放不羈的性格,也使他日后的作品帶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冰冷和殘酷的風格。
故事發生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在一個寒風料峭的深夜,一個男嬰剛在貧民區里呱呱墜地,苦命的母親便撒手人寰。誰也不知道產婦的身份,男嬰由此成了孤兒。后來他被當地教會收養,撫養他的女管事給他起名奧利弗·忒斯特。奧利弗9歲時,由于沒人供養他上學讀書,于是進了濟貧院的童工作坊,每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因為奧利弗既不會耍滑偷懶,也不會阿諛奉承,所以經常受到管事的打罵。這些正在發育的孩子們終日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晚餐時,奧利弗提出:“能再給我一點粥嗎?”大驚失色的管事不但沒給他一點粥,反而決定攆走這個造反的隱患。
后又被殯儀館老板索爾比利相中,成了他用五英鎊買來的學徒。循規蹈矩的奧利弗很快得到老板夫婦的器重,卻也遭到了年長學徒諾爾的嫉妒。諾爾取笑奧利弗死去的母親,奧利弗忍無可忍大打出手,后來卻被老板誤解,遭到毒打。一氣之下,奧利弗含恨出走,奔向遠方的霧都倫敦。在倫敦郊區,饑寒交迫的奧利弗遇到了阿特福,阿特福不僅為他提供了棲身之處,還將他引薦給一個叫費金的人。天真無邪的奧利弗還蒙在鼓里,他住的地方其實是個賊窩,這些孩子都被當作犯罪工具,而費金正是他們的“教父”。
最后,在警方的幫助下,無辜的奧利弗逃出魔窟,終獲自由。不久,布朗羅帶著奧利弗探望獄中的費金,盡管經歷了種種費金造就的不幸,而善良的奧利弗卻仍在心底默默為他祈禱……
除了奧利弗之外,波蘭斯基在“費金”這個人物上花費了更多的心思,一個反面的賊窩“教父”除了他罪惡的一面外,內心深處卻也開著一朵溫柔的小花,只是因為生活在下層的貧苦群體中,這朵花開得孱弱又不驚艷。他對奧利弗是有愛的,盡管這種愛很難分辨,可奧利弗最后的一句“謝謝你對我的善待”,相信很多對費金恨得咬牙切齒的觀眾都會為費金那顆隱愛奧利弗的心而潸然淚下!
這個贏弱的孩子一來到這個世上,就呼吸著污穢的空氣,置身于動蕩險惡之中,誰能描述他感受到的快樂、喜悅、平和與寧靜?又有誰能說出,祥和寧靜的景色是怎樣映入固守饑寒交迫的人們的腦海?又是如何將它們本身具有的單純深深地注入他們疲憊不堪的心田!
他們像西下的落日一樣平靜地進入自己麻木了的記憶,在晚餐前,他們還曾孤獨地守在七零八碎的窗口,望著落日余暉慢慢消散在自己暗淡無光的眼睛里。寧靜的街頭喚起的記憶根本不屬于這個世界,也不屬于這個世界的意志與希望。
然而,這些散落一地的回憶終將會溫和地感染我們,教會我們如何編織最鮮艷的花環,放在我們所愛的那些人的面前,啟迪人們莊重地矚目遙遠的未來,將罪惡與邪念壓倒在它的下邊。
幸福才會從此水落石出。
編輯 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