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響學校發展規劃執行因素眾多,本文主要從主體、環境和機制三大因素入手,著重對規劃制訂主體的利益問題、規劃制定主體的規劃素養、規劃執行主體對規劃的認同、校內外環境、組織機制、溝通機制、監控機制幾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對學校發展規劃的執行提供思路。
關鍵詞:學校 發展規劃 執行 因素
學校發展規劃是指一所學校根據國家或地區教育發展戰略計劃的要求,結合自身條件,對學校未來三至五年內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和發展途徑,如學校發展目標、發展規模與速度、組織結構、人力資源。辦學條件、實施策略等方面所作的安排。學校發展規劃執行就是學校通過相應組織機構,運用各種資源,采取一定的手段,將學校發展規劃文本形式的內容轉化為實際效果,從而使既定的發展目標得以實現的動態過程。
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曾說:“在未來10年內,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執行力。”此話對我們啟迪很大。同樣,在實現學校發展規劃的既定目標時,如果沒有科學的執行理念和強大的執行力,任何規劃決策都不可能貫徹落實到底。
目前,太多數學校都已經認識到了發展規劃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些學校在發展規劃執行方面存在問題。“重規劃,輕執行”仍然是目前一些學校陷入的工作誤區之一:個別學校甚至出現了“規劃起來轟轟烈烈,實施起來無聲無息”的現象,不僅使規劃淪為形式,而且使學校在社會的公信力嚴重受損。發展規劃不能有效執行的因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主體因素
(1)規劃制訂主體的利益問題。
目前。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主體主要有:①校長或中層干部參與制定學校發展規劃。②由外請專家幫助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無論是哪一種,在校長負責制的中小學,校長是決定學校發展規劃主體中的關鍵性因素。在現實中常常發生的是。為了一些功利目的,為了自身的利益問題,有的校長對未來的歷史使命感和對學校變革缺乏主動擔當的勇氣,認為只要采取就事論事和得過且過的態度,學校只要平穩,墨守成規即可;如果改革創新而使學校發展不好,自己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千古罪人。在這樣的校長的影口向下,學校的發展規劃只能是紙上藍圖。
(2)規劃制訂主體的規劃素養。
做發展規劃是學校管理中最重要的手段,但是我們教育學科建設中沒有這方面系統的知識構架,校長和管理者的這方面的能力較缺乏,即便那些替人代筆的專家教授們也基本不具備做規劃的知識和能力。規劃素養的短缺,也使得規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3)規劃執行主體對規劃的認同。
學校的各級員工是規劃執行的主體,他們對規劃的認同對發展規劃的成功執行有重要影響,認同度越高,規劃執行的效果就越好。規劃認同反映的是在學校內部不同個人與部門對使命、愿景及規劃的共同認識和責任。認同度低,學校的發展規劃的執行將缺乏合力,不同方向的牽引力將會引致和加劇組織內部的摩擦,無謂地消耗時間和資源,致使規劃目標無法實現。因此,學校要充分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組成由校長、學校管理層、教師和其他相關人員組成的學校規劃制定共同體,讓廣大教職員工參與規劃的制訂。同時加大規劃的宣傳和教職員工的培訓力度,讓執行主體全程參與到規劃的制定與執行的各個環節,從認知與情感上提高對規劃的認同。
二、環境因素
(1)校外環境。
學校自主權度是衡量發展規劃能否真正執行的一個重要因素。試想一個自主程度很低的學校,老是有開不完的會。有接不完的指令,有應付不完的檢查評估,學校總是處于應付具體事務之中,哪里還談得上有什么自主,那就更談不上學校的發展了。學校和教育活動的外部強制力的干預減少到學校足以依法自主辦學的程度,校長的發展意識便能被充分激發,就會主動去把握自身的命運和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爭取外部給予學校最大自主權,是學校發展規劃執行的重要因素。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人、財、物等資源保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資源保障,再好的規劃也只能成為“海市蜃樓”、“空中樓閣”。目前,學校的人財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社會等外部提供。為此,爭取外部對學校發展規劃的認同與支持,為學校發展創設良好外部環境也是一個決定因素。
(2)校內環境。
文化是維持生產力增長的最終動力,也是沒有極限的動力來源。學校是由不同的教師構成的,不同的個體在思考、行動時難免會產生差異。如何盡可能使不同的“分力”最終成為推動學校前進的“合力”,唯一的辦法是依靠學校文化。學校發展規劃的“執行”也不例外,執行的關鍵在于透過學校文化影響教師的行為。并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和行為認同。如果教師每天能多花十分鐘替學校想想如何改善工作流程,如何將工作做得更好,那么,學校的發展規劃自然能夠有效執行。因此。創設良好的學校發展規劃執行環境。營造學校執行文化是促進學校發展規劃良好執行的重要條件。
三、機制因素
(1)組織機制。
“結構必須服從戰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陌生,當組織結構導致某些重要工作任務“責任者缺位”時,或組織結構與學校發展規劃工作流程不配套,或部門之間的壁壘重重時,積極負責的教職員工在執行規劃時會感到事倍功半,而比較現實的教職員工可能從一開始就會放棄。最后的結果是,校長認為下級、教師不盡力,而下級、教師在心底里在埋怨校長不為他們消除結構性障礙。為此,要求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內部管理,另一方面要對原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的優劣進行分析,針對發展規劃的執行,規劃執行組織構成,重新指定任務,找到對學校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崗位,并配備適合的人才,構建與規劃執行相適應的組織結構。
(2)溝通機制。
校長、學校管理層、教師,學生、后勤工作人員、學生家長和教育官員,在校本發展規劃的執行中必須發揮學校共同體成員的協同作用,而不能由其中一方·t單打獨斗”。校本發展規劃的執行在本質上是一個協同的過程,它把學校共同體各種力量聚集在一起,共同勾勒學校發展的使命、愿景和目的,共同完成學校發展的大業。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長、教師與學校共同體其他成員的協同作用。它是一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過程的統一。因此,不論在規劃制定,還是在規劃的執行過程中,信息溝通是影響規劃執行的關鍵要素,包括學校內部的信息溝通及學校與外部環境的信息溝通。當前,學校在信息溝通機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往往僅僅是做了由上而下單向的溝通,缺少“回路”:溝通渠道不多,手段單一。造成信息溝通的失真及損耗,結果導致信息不能起到輔助執行的作用。而真正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應是能讓政令通行,上傳下達,有利于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能使信息反饋及時而準確,有利于對政策執行進行有效的控制;能互通信息,有利于各執行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能使信息來源的多樣化,有利于擴大信息的范同。因此,應建立健全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橫向貫通的立體閉合“回路”模式,確保信息溝通三行(上行、下行,平行)順暢的信息溝通機制。
(3)監控機制。
監督控制是學校發展規劃執行的重要手段。學校發展規劃執行的監控機制是通過對規劃執行前、執行中、執行結果的監督,對政策執行各環節進行預測分析、監督執行行為。通過制定調整方案或糾偏措施,采取調整和糾偏行動,對原政策的目標、范圍、力度等進行調整或更新。缺乏完善的監控機制,容易使得發展規劃與現實結果之間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監督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減少這些不確定性。此外,在規劃執行中出現某些沒有料想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時,監督控制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和補救。可見,規劃執行的監督控制機制是否完善,是影響發展規劃執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學校應建立相應的學校發展規劃監控機制。逐級監控部門、組室和教職工個人發展規劃的實施情況,及時跟蹤分析規劃執行情況,提高規劃實施水平;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規劃實施考核評價機制,保證規劃的整體執行成效;要建立嚴格的目標責任制,將規劃中各項目標任務納入考核內容,嚴格獎懲。總之,通過建立學校對規劃實施的評價監控機制,通過實時監控和評價,對規劃進行校核,保證學校對規劃及其實施進行動態調控,確保學校發展規劃目標達到,計劃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