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班的“書蟲俱樂部”又定期開展活動了。本期的活動話題是“讀書的滋味”。不一會兒,教室內外就聚攏了學校的大小書蟲。
主持人張小藝一宣布活動主題,大家紛紛向俱樂部特聘的周老師提出疑問:“讀書能有什么滋味?”周老師不答反問:“先說說你們印象中讀書是怎樣的?”
王佳斌立即回答:“那還用說,讀書能是容易的嗎?我媽常說,讀書就是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讀書就要下苦功夫!”
張紅強:“是呀,囊螢映雪,鑿壁借光,懸梁刺股,都是在告誡我們讀書要勤勉嘛!”
“喜歡讀書的同學可能覺得讀書很有樂趣,但是對于我這樣坐不住的人來說,讀書絕對是一項苦差事!”周銘杰翻了翻眼皮,無奈地說。
“數學尖子”陳熙最有感觸:“我寧愿做一百道應用題,也不愿讀書十分鐘。每到星期天呀,我媽就非讓我讀書不可。雖然知道讀書能提高我的文學修養,但是干坐著一個上午,想起來屁股就疼!”
主持人張小藝也忍不住插上來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嘛,就是苦滋味!”
聽了大家的訴苦,周老師仍然不急不緩,笑了笑才開口說:“同學們,你們剛才說的讀書方式呀,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苦讀式的閱讀。所以,大家總是誤以為讀書必定是一項又苦又累的事。其實,讀書不僅能使人聰明,還能讓人享受快樂!猶太民族的小孩子稍微懂事時,他的母親就會在書上滴一點蜜,讓他去吻,讓孩子從小感受到讀書是一件甜蜜的事。正是這樣一個民族,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等許多讓世界矚目的偉人!”
周老師的一番話,打開了大家的思路。教室里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大家都好奇地向周老師打聽:“周老師,您快說說怎么個讀法能夠變苦為甜?”
周老師說:“我先說個典故給你們聽吧!宋朝有位大文學家歐陽修,大家都知道吧?他讀書呀,就有自己的特殊的方式,叫做‘三上法’,就是在枕頭上,廁所上,馬背上讀書。大家可別因為讀書的地方不雅就小瞧了這種讀書形式。要知道,不僅歐陽修從中博覽群書成為一代文學人家,而且還有不少名家從這種特殊的讀書方式中受益呢!”
“機靈鬼”楊旭嶺若有所悟,興奮地說:“周老師,你的意思是說,讀書不光有花大段大段時間的苦讀,還有利用零星時間的樂讀!”
“聰明!”周老師豎起_,大拇指,“利用閑暇的時間,在閑散的地方,悠閑地讀書,不就是有別于正襟危坐苦讀的‘閑讀書’嗎?‘閑讀書’首先就是讓你感到書是‘甜’的!精彩的小說,瀟灑的散文,會心的隨筆,豐富的資訊……有意無意隨時隨地翻閱,這樣不受時間的限制、空間的拘束,自由自在地閱讀,就能學到知識,讀出輕松,讀出快樂!”
“對呀!像老師說的‘隨手翻翻’,不用媽媽催促,我就樂意得很。”“沒想到這樣的‘閑讀書’也能登上大雅之堂!這么說來我們都是愛讀書的好孩子呢!”大家七嘴八舌。
周老師繼續說:“是呀,讀書本來不苦。利用學習、工作之外的零星時間輕松閱讀,不知不覺就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過,讀書多用‘零頭布’。就是強調零星時間的重要。”
同學們聽了不禁感嘆道:“這么說來,‘讀書’不僅不苦,反而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