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4月22日傍晚,在比利時的伯爾地區,德軍為了對付英法聯軍的進攻,首次使用了毒氣彈。當時人們先是看到從上風處德軍陣地上慢慢升起了一股股綠色的氣浪,隨后就是英法聯軍陣地上的官兵打噴嚏、咳嗽、流淚不止,有的甚至窒息倒地。在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毒氣戰中,共有兩萬多名聯軍官兵傷亡。通過對戰地報送的氣樣的分析研究,科學家發現毒氣的化學成分為氯氣,但是他們絞盡腦汁也得不到一個對付氯氣的有效辦法。
在聯軍收復了被毒氣襲擊的失地后,科學家進行實地考察,他們發現,除了聯軍官兵和當地居民的尸體外,就連飛鳥、家禽、牛、羊、馬、狗等動物也未能幸免于難。可奇怪的是,豬卻大量地存活,并無中毒的跡象。這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有人懷疑豬對氯氣有特殊的抵抗能力,但遭到生物學家的否定。為了揭開秘密,科學家搞了個模擬實驗:他們把豬、馬、牛、羊等圈在一起,然后施入氯氣,他們則在遠處用望遠鏡觀察。結果發現:豬比其它牲畜的嗅覺靈敏得多,它們較早地聞到異味,旋即拼命逃竄。當無法躲避時,就拼死在地上刨土,然后將長鼻子插入刨松的泥土中“閉目養神”,好像“豬八戒打瞌睡”。毒氣散盡后,其它動物都死了,豬卻不慌不忙地拔出長鼻,用力將鼻孔中的大量土粒噴出,邊跑邊擺起了尾巴。
目睹這一“奇跡”后,俄國著名化學家謝林斯基找到了答案:原來細粒泥土對氯氣有明顯的吸附作用,豬的長鼻插入細粒泥土中,細粒泥土塞滿了它的鼻孔,形成了一個天然防護面具,就好像過濾器一樣。謝林斯基建議,前線士兵遇到毒氣攻擊的應急方法之一是即刻把外套脫下裹在頭部,遮住口鼻,靜坐不動,或把頭鉆進松散的泥土中。這種方法在以后發生的毒氣戰中挽救了許多人的性命。謝林斯基又想到:棉布和泥土吸收毒氣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否找到一種比棉布和泥土吸收毒氣更強的物質呢?經過許多化學家的多次篩選,最后選中了吸附力很強的木炭。木炭是木柴經炭化制得的一種高效的吸附劑。謝林斯基曾不顧個人安危,親自做了一個實驗,在一間密封的化學實驗室里,充滿了由氯氣、氰氣混合而成的毒氣,他僅用紗布包住一塊木炭,按住口鼻,在里面整整坐了五分鐘,卻安然無恙,于是一種高效的毒氣防御劑就這樣誕生了。
木炭在工業上還可以用來除去食品中的焦糊味,清除水中異味,在制糖廠澄清糖汁,在實驗室中用來澄清各種有機溶液。為了提高木炭的吸附能力,即增大其活性比表面積,科學家將木炭脫水、脫油,終于制成了萬能防毒劑,成為毒氣的克星。由此,防毒面具也應運而生。現在仍在使用的,外形酷似豬一般的“長鼻式”防毒面具,就是一個與人的面部吻合很好的橡膠面具,里面裝有若干塊經脫水脫油處理過的活性炭,它可以有效地防御毒氣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