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色警戒》到《星際爭霸》,再到《魔獸爭霸》和《帝國時代》,即時戰略游戲一直是網吧和學校寢室中的寵兒。但隨著網絡游戲的泛濫,單機游戲逐漸沒落,即時戰略游戲的新作更是難得一見。如今,終于有兩款即時戰略大作接連推出。它們一款是知名工作室的原創新作,一款是經典系列的正統續作。戰略游戲王朝,再次到來。
畫面、操作,還有BT的系統需求
《最高指揮官》的畫面風格并不寫實但所有單位的刻畫都非常細膩,在加上獨特的視角應用,游戲的畫面極具視覺沖擊力。為了便于玩家統領全局,《最高指揮官》允許玩家對畫面進行無級縮放。你可以從細看上個士兵的小動作,瞬間變成像上帝上樣俯瞰整個戰場。
說到系統需求,《最高指揮官》的表現可謂及其“突出”。在筆者×23600+、7600GS的平臺上游戲即使僅運行在1024×768的分辨率下,畫面也不會超過20fps,如果單位稍多,甚至會掉到10fps以下。另外,《最高指揮官》將于3月底推出支持DirectX10以及Shader Mode14.0的補丁。
從《橫掃千軍》說起
較早接觸RTS(即時戰略游戲)的朋友,都應該聽說過《橫掃千軍》這款游戲。作為3D RTS的鼻祖,《橫掃千軍》憑借其精美的畫面和創新的游戲方式,讓無數愛好者沉迷其中。但由于開發工作室“埋骨之地”的種種變故,《橫掃千軍》的續作最終胎死腹中。同時,“埋骨之地”的領軍人物克里·斯泰勒(Chris Tavlor)則創立了GasPowered Games。
Gas Powered Games的首款游戲就大獲成功,它就是著名的《地牢圍攻》。但是,克里斯·泰勒并沒有忘記自己最擅長的游戲類型,于是,在2006年E3大展上被評為“最佳即時戰略游戲”的《最高指揮官》誕生了。
資源決定成敗
游戲中的作戰單位非常豐富,涵蓋陸海空三軍,每個派別都號稱有八十種以上的作戰單位。其中既包括傳統的核潛艇,機械坦克、炮隊、海軍炮艇等,也包括極具未來風格的大型多足機甲、機器人步兵和巨型飛碟。雖然部隊的搭配很重要,但游戲更強調對資源的合理分配。
游戲中的所有建筑和單位都有固定的資源消耗量,有的是一次性消耗,有的則會持續消耗。這就需要玩家在發展科技和生產部隊時精確評估當前的資源狀況找到一個最好的平衡點。另外,對敵方的偵測也至關重要。比如,在海戰時,你的戰列艦和航母也許只是敵人潛艇的靶子,但如果你研發出了聲納科技,那么對方的潛艇就只能任由你的魚雷轟炸機魚肉。
我們還是先回顧歷史吧
“你可以不知道劉德華、你可以不知道林青霞、但如果你是一個游戲玩家,你就一定知道西木(Westwood)!”這是數年前在游戲玩家中非常流行的一句話。當年《紅色警戒》紅遍大江南北,《命令與征服》被譽為史上最成功的PC游戲,它,代表了一個游戲時代!
之后,由于暴雪出品的《星際爭霸》、《魔獸爭霸》以及微軟的《帝國時代》等RTS的崛起,Westwood的事業走入低谷,最終被EA(Electronic Arts)并購。如今,EA終于為我們來到了《命令與征服》的最新續作。而在之前發布的游戲Demo中,我們看到了“The RTS King is Back(即時戰略游戲王者歸來)”這個令人激動不已的口號!
新瓶舊酒,不過,真是個漂亮的新瓶
同為RTS,但《命令與征服》系列與《魔獸爭霸》等游戲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后者強調對單位的控制、玩家的操作能力通常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前者則看重對兵種的活用,有針對性地生產作戰單位才是取勝的重要前提。
《命令與征服3》相比前作在單位設定和游戲性上幾乎沒有變化但在畫面上則有了巨大的進步。無論是爆炸產生的碎屑,還是離子炮引起的空間扭曲,都表現得惟妙惟肖
神秘新種族亂入
GDI(地球聯盟軍)和NOD(挪威兄弟會)的資源戰爭一直是《命令與征服》系列的故事主線。但這發他們卻需要同時面對來自外星的敵人——SCRINEA沒有透露太多新勢力的資料不過我們在游戲Demo的片頭電影中看到了它們的身影。這是一個類似于《星際爭霸》中Zerg(蟲旗)的外星種族。至于它們的目的它們的實力,只有等待游戲正式版告訴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