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兒童文學博士、兒童閱讀推廣人) 來源:兵兵玲玲書屋

如果你是一個牧羊人,需要一件抵御風寒的斗篷,你會怎么辦?
——賣掉羊,然后用賣羊的錢買一件斗篷。
我猜想,很多“現代人”都會這么回答,這是得到斗篷最簡單又最直接的方式。不過,牧羊少年阿利卻不打算賣掉自己的羊,他要自己來做一件斗篷。因此,從春天到冬天,從剪羊毛到紡紗織布,經過一年的努力,阿利終于有了一件新的紅斗篷。看看阿利穿上新斗篷后的滿足神態,好似威嚴而富足的國王一樣,他一定在想:“現在人們不會再說可憐的阿利了,而是說:幸福的阿利!”
這是一本知識性的圖畫書。畫家用簡潔的語言,講述了從羊毛變成斗篷剪、梳、紡、織、縫的全過程,讓孩子們了解到普通物品也要經過如此多的工序,才得以“煉”成,孩子們獲得了衣物制作的基本知識。再推想,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品不都要經過這樣復雜的生產過程嗎?筆、床、紙張、大米、自行車……。
或許,大人們還會有疑問: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孩子需要了解這些知識嗎?我想,魯賓遜在被沖到荒島前,他大概不會想到,從種稻谷到造獨木船,都要事必躬親吧。更何況,這本圖畫書帶給孩子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不能僅僅從知識方面來理解它的內涵。例如,辛勤勞動后的快樂;鍥而不舍的精神;利用自然資源改變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能讓孩子感受到人類的偉大創造力,這種創造力推動了文明不斷發展。
詩人金波有一首兒童詩《不應當只記得》,和這本圖畫書想要表達的意思頗相似:
不應當只記得/牛奶是從奶瓶里/倒出來的/還應當知道/牛奶是從奶牛身上/擠出來的/牛從大草原上走來/草原很遼闊,很遙遠。
不應當只記得/蘋果是從奶奶的/菜籃子里取出來的/還應當知道/蘋果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蘋果樹長在土地上/土地很黑很肥/泥土里還有人們的汗水……
同質樸簡單的故事一樣,這本書的畫面也令人喜愛。湯米·狄波拉——這位著名的圖畫書作家(他在四歲時就宣布要當畫家,以后又獲得了凱迪克獎和紐伯瑞獎),其操控畫面的能力特別強。圖畫以跨頁為主,適合表現大的勞作場面。在這樣的畫幅中,畫家再以鉛筆勾繪出生動的臉部表情和手部線條,用得體而淡雅的色彩渲染出農莊四季的物候變化,使故事角色個個鮮活逼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畫面的細節(這些細節往往由識字不多的孩子先發現)。你注意看看,那只一直忙得不亦樂乎的小老鼠,那只時而幫助阿利、時而又和阿利作對的黑臉羊,還有阿利表情的變化,都帶給讀者莫大的“發現”喜悅。最有趣的是,當阿利高興地穿上新斗篷時,沒想到黑臉羊已經偷偷把斗篷啃出了幾個“鋸齒”——看來,明年人們又會說“可憐的阿利”了,明年阿利又得做新斗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