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蘇聯向太空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類從此進入了新的太空時代。當時,蘇聯的這一成就震驚了西方。它使蘇聯在空間技術領域搶得先機,影響了美國大選,它使美國的戰略轟炸機群趴在機場不敢動彈;它也促使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放出狂言——“造導彈如同做香腸”。
導彈設計師倡議發衛星
20世紀50年代,美國保持著強大的空中優勢,每年其飛機侵犯蘇聯領空的次數不下1萬次。美國還多次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成群的戰略轟炸機經大西洋飛往蘇聯邊境示威。但蘇聯當時沒有強大的空軍,無法對此作出還擊。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后,由于政府宣傳得力,美國誤以為蘇聯能夠把衛星送上天,也一定擁有了制造洲際導彈的能力,驕橫一時的美國戰略轟炸機群趴在機場不敢動彈。
其實,蘇聯政府一開始并不重視發射衛星。蘇聯一直想研制出洲際彈道導彈,以便把核彈頭通過太空軌道送至地球任何地點。當時著名的蘇聯導彈設計師謝爾蓋-科羅廖夫承擔了這一重任。1948年,蘇聯科學家吉洪拉沃夫發表了借助火箭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和制造地球衛星可能性的報告。1954年,他又提出了論證人造地球衛星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建議。在《關于人造地球衛星的報告》中,吉洪拉沃夫充分論證了利用兩級火箭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并發射衛星的設想。科羅廖夫和吉洪拉沃夫早在1927年就認識,兩人曾在蘇聯早期的火箭研究小組中一起工作過。當時,作為導彈總設計師的科羅廖夫支持吉洪拉沃夫的建議和設想。他敏銳地意識到,人類已站到探索太空的門檻上。
1954年3月16日,在副院長克爾德什主持下,蘇聯科學院召開了研制人造衛星的學術會。同年5月,科羅廖夫致信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奉諾夫,建議用強大的作戰火箭發射第一顆地球衛星。蘇聯當時還沒有這種火箭,但為了盡快發射衛星,可以先使用簡化型火箭。在關乎國家存亡的核導彈運載火箭問題上,烏斯季諾夫給予了堅決支持。1956年1月30日,蘇聯政府決定在1957年~1958年發射衛星。計劃中的衛星重量達1~1.4噸,并要攜帶200~300公斤的科學儀器。而到1956年底,火箭專家們才搞清楚,這枚火箭的單位推力不足,無法保證將如此重的衛星送入軌道。而在此時,太空飛行儀器的研制還沒有開始。蘇聯軍事工業委員會考慮到這些情況,決定將衛星上天時間推后到1958年。
事先作出科學預言
1957年1月,在經過數次試驗后,科羅廖夫提出最大限度地減輕火箭自身重量,保證將100公斤的衛星送上太空。雖然沒有一位設計師支持科羅廖夫的想法,但他仍在2月15日說服蘇聯政府做出決定,發射一枚最簡單的衛星。科羅廖夫的同事們大都熱衷于研發強大可靠的洲際導彈,并沒有對科羅廖夫發射第一枚衛星的想法動心。1957年9月17日,蘇聯在聯盟之家圓柱大廳隆重集會,紀念蘇聯宇航學鼻祖齊奧爾科夫斯基誕辰100周年。50歲的科羅廖夫在會上做了報告,并向大家預言:“在近期,蘇聯和美國將發射第一顆科學人造地球衛星。”但他的預言在西方和蘇聯并沒有引起什么轟動。
科羅廖夫說這番話是因為他的火箭試驗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科羅廖夫進行了5次火箭試驗,其中兩枚火箭加速段表現正常,兩枚發生了事故,而另一枚沒有從發射臺飛起來。但在1957年8月的一次試驗中,科羅廖夫的衛星火箭大獲成功。隨后,蘇聯塔斯社刊發了一則消息,說蘇聯已經研制出洲際導彈。但內部人士清楚,這只不過是蘇聯對美國發起的虛張聲勢的心理攻勢。雖然這枚火箭并不完善。但科羅廖夫堅持要發射衛星。他十分清楚,前些時候蘇軍的導彈發射失敗,使蘇聯政府在政治上很被動,好沖動的赫魯曉夫期盼著用更大的成功來挽回面子。
成功發射轟動世界
1957年10月4日,莫斯科時間22時28分,蘇聯第一顆衛星成功發射,并順利進入太空軌道。這顆人造地球衛基為球形,直徑58厘米,重83.6公斤。密封的球體由鋁合金制成,里面裝滿了無線電設備和電池。衛星上有兩個交替工作的無線電發射器,其功率為1瓦,信號波長分別為15米和7.5米。衛星外表安有4根桿狀天線,長度為2.4~2.9米不等。衛星信號的延續時間為0.3秒,全世界的無線電愛好者都能清晰地收聽到太空里吱吱的聲音。衛星電源為銀鋅蓄電池,可供使用2~3個星期。
很快,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消息,經莫斯科廣播電臺傳遍了全世界。世界各國的報紙、電臺和電視臺等媒體都爭相報道了這一事件。《轟動本世紀的新聞》,《科技新紀元》,《蘇聯又領先了》、《蘇聯打開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醒目標題紛紛出現在各國報刊的顯要位置,文章大量采用了“劃時代的舉動”、“歷史性的突破”, “人類的進步”等贊美之詞。《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了彩色大字標題《蘇聯向太空發射地球衛星,衛星以2.9公里/小時的速度繞地球飛行,環球軌跡四次越過美國上空》。在兩個星期時間里,報紙都在報告第一枚衛星飛過的城市名單。
面對新聞媒介連篇累牘的宣傳,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不解地問報界人士赫斯勒:“為什么圍繞這個‘鐵塊’大做文章?”赫斯勒意味深長地回答:“因為這個‘鐵塊’使人類生活進步了幾個世紀。”
“過節需要一條狗”
雖然第一枚衛星成功升空,但這并沒有使赫魯曉夫感到滿足,他馬上找來科羅廖夫,對他說:直到現在我才相信,你不是幻想家。此次成功是史無前例的,但是為了慶祝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蘇聯人民期待著更好的禮物。坐在一旁的米高揚建議道,再搞一顆衛星,要能在太空播放《國際歌》。凱赫魯曉夫很生氣:“放什么《國際歌》,衛星又不是手搖風琴。”當科羅廖夫建議,將一條活狗送往太空軌道時,赫魯曉夫顯得興奮異常。但科羅廖夫解釋說:“我會盡力而為。但您要明白,在一個月內造出火箭和衛星是很困難的。”赫魯曉夫不滿地說:“盡力而為是什么意思?過節需要一條狗,就這么說定了。”
1957年11月3日,蘇聯的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一條名叫“萊卡”的小狗被送入太空,開創了活物進入太空的先河。這顆衛星總重量達508公斤,與第一顆衛星相比已有了質的飛躍。
“造導彈如同做香腸”
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增強了蘇聯在冷戰和太空競賽中與美國較量的“底氣”。1957年10月7日,赫魯曉夫在接見美國《紐約時報》首席外交記者賴斯頓時說:“發射衛星后有人打電話告訴我,火箭已經抵達預定軌道,衛星已經圍繞地球旋轉。我祝賀全體工程技術人員取得的這個卓越成就,然后我就安靜地躺下睡了。”11月14日。他在接見臺眾國際社駐莫斯科首席記者夏皮羅時說,“蘇聯發射人造衛星,這是在星際飛行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后來,他又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說:“我們的人造衛星正在繞著世界運行。不需要戰爭也可以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帝國主義者無論如何不能阻止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的步伐。”
因被指責在太空競賽中敗給蘇聯,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大選中被肯尼迪擊敗。在強大的國內輿論壓力下,美國在1958年初匆忙摘出了第一顆衛星,但僅有8公斤重。由于蘇聯在空間技術領域搶占了先機,到20世紀60年代初,赫魯曉夫已經可以用洲際導彈嚇唬美國人了,他豪邁地對外宣布:“我們造導彈如同做香腸。”
(孫洪洋摘自2007年10月23日《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