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謂家喻戶曉,人人敬仰,是歷史上少有的治國良才,但他在任用人才上卻不盡人意。當年,他高臥隆中時,整日與均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能且具有遠大抱負的崔州平、石廣元、盂公威等人談天說地,然而,諸葛亮在獲劉備任用的時候,卻忘記將這些人推薦為劉備所用,讓其老死荒郊。在他擔任關鍵職位的時候,對下屬總是不放心,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統管起來,形成一種“事必躬親”的習慣。他常排斥魏延等一些智勇雙全的將領,人家屢出奇謀也得不到采納。馬超英勇蓋世,在歸附劉備后,也一直戍守邊關,得不到完全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由于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失誤,造成了蜀中人才缺乏、后繼無人的局面,待五虎大將紛紛亡故,蜀中竟然找不到一個勝任先鋒的大將了。即使后來選中姜維為其接班人,但最終也落了個獨木難支、難以為繼的地步,最終導致苦心經營幾十年的蜀漢王朝滅亡。
諸葛亮手下強兵匱乏的現象,對于我們每個人,尤其是領導者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常言道:“強將手下無弱兵。”然而,現在常聽到一些領導干都抱怨自己身邊能獨當一面、挑大梁的人才太少了,常常出現自己一個人在臺上唱“獨角戲”,其他人在臺下看的不正常現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對強兵不能放手使用。他們對部屬的工作過于統攬,總感到自己如果不親自動手,就會出差錯,事必躬親,久而久之,助長強兵的依賴心理,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力素質逐漸弱化。二是對強兵求全責備。對部屬過于求全,不能正確對待其缺點和弱點。心理上不能包容部屬,不善于用其所長,補其所短,怕個人承擔責任,沒有用長遠發展的眼光善待人才,使部屬的優勢很難得到發揮。三是對強兵不能唯才是舉。在用人上沒有真正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而是任人唯親,遷就照顧,致使優秀人才受壓制,其長處難以發揮,產生不滿和失望心理,要么不盡心不出力,要么“孔雀東南飛”。
在部隊管理中過度集權有很多弊端。一是過度集權不利于調動部屬的積極性。凡事領導都親自抓親自問,部屬的工作積極性就得不到應有的發揮。二是過度集權不利于培養人才。凡事領導都親自為之,必然會束縛部屬的手腳,長此以往,部屬的能力不會得到絲毫的提高,相反,部屬只能成為領導的“傳話筒”,在工作中按部就班,不敢越雷弛—步,更別說工作的創新了。三是過度集權助長了官僚作風。有些領導往往自視為“通才”,以為自己什么都通什么都懂,對本不屬于自己分內的事也指指點點。這樣使得一些善于鉆營的人伺機而起,遇事唯領導馬首是瞻,習慣于看領導的“眼神”行事,做工作不是以基層官兵滿意不滿意為標準,而是以領導滿意不滿意來衡量,其結果必然是“賢人遠去,小人得勢”。
打贏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新時期我軍建設的根本目標,也是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和歸宿。履行我軍“打贏”的歷史使命,做好軍事斗爭準備,人才是關鍵。作為各級領導干部,理應成為部屬進步的階梯,而不應是障礙。如何使手下的弱兵變強兵呢?
一要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使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環境能夠造就人、培養人。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黨性原則,樹立能促進人才輩出的新的用人觀念,以便形成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創造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包括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干部的考核、任免、交流、培訓等制度。
二要善于發現人才,進一步挖掘人才潛力。發現人才是領導的職責,善于正確評判人才是領導的能力水平,善于廣納群賢反映領導的思想境界。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地發現人才,特別是發現那些總能非常完美地完成每項任務的人,注意那些在工作中經常提出問題和建議的人,還有發現那些經常有人向其請教或征求意見的人,使手下這類人真正成為強兵。
(吳繼鵬摘自黃河出版社《邊寫邊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