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海洋國家,日本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海軍的建設。從開始建造現代戰(zhàn)艦,直到二戰(zhàn)結束,日本海軍采用的主要是縱向下水法。船臺與海岸線垂直,當戰(zhàn)艦下水時,擱置在滑臺上的艦體沿坡道滑入水中。滑臺與坡道之間涂滿了石蠟和動物油脂,在下水開始后,通過加熱使它們融化,減小摩擦力,然后再切斷固定住艦體的鋼纜,戰(zhàn)艦就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緩緩滑入水里。這種下水方法簡單易行,成本低,但是受到環(huán)境影響大,容易出問題。結果在日本戰(zhàn)艦下水時,千奇百怪的事情就都發(fā)生了。
“水太冷,我不想下去”
在日本海軍下水事故中,最常見的就是戰(zhàn)艦滑動了一半,艦艉剛沾到水就不動了,就像是個怕涼的孩子,用腳尖點了點水,就站在岸上不動了。
第一艘發(fā)生問題的戰(zhàn)艦是“摩耶”號,它是日本明治維新后最早建造的戰(zhàn)艦之一。“摩耶”號是日本明治十六年即1883年設計的中型炮艦,于1885年6月1日在小野浜造船廠開工,第二年8月18日下水。在當時,這可是一件大事。于是,日本邀請了在海軍省任顧問的外國設計師們出席。儀式開始后,戰(zhàn)艦沿著坡道開始滑動,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摩耶”號毫不給面子地停了下來,再也不肯動一動。最后,日本海軍只得調來拖船,綁上鋼纜,把它拖到水里。事后調查一直沒找到原因。當時日本官方的解釋是下水時正值8月,氣溫過高,坡道上所涂的動物油脂開始融化。而作為防止油脂融化的蓋布沒有全蓋嚴,結果坡道上很多地方的油脂全化掉了,所以“摩耶”號才滑動了一半就停了下來。
在日本,下水一半就停下來的絕不止“摩耶”號一艘。1894年在日本吳海軍造船廠開工的“宮古”號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它是一幔紀念艦,所以1897年10月27日下水時,專門邀請日本威仁親王參加。可是就在親王面前,“官古”號僅滑了一點就停住了。
見出了情況,觀禮臺上的造船廠廠長連忙請親王退席。威仁還算開明,沒有表示什么就離開了。然后,船廠從港務局調來一艘拖船把“宮古”號像“摩耶”號一樣拖入水里。
“讓我走。沒門”
在現在的電視節(jié)目中,大型船舶的下水儀式時常會出現。一般是一名嘉賓手持香檳,說:“我現在命名你為××號”,然后把香檳打碎,大船就緩緩地向前滑入水中。可是在日本造船史上,曾經有好幾艘戰(zhàn)艦在命名后,還賴在船臺上動也不動,直到找船來拉,才不情愿地下水。
上面我們提到的在日本明治時期建造的“摩耶”號,是日本第一條不愿意下水的戰(zhàn)艦。它把這個環(huán)毛病傳染給了自己的姐妹艦“愛宕”號。“愛宕”號與“摩耶”號一樣,都是鋼骨鐵皮的中型炮艦。它比“摩耶”號晚了一年,于1886年7月17日在日本橫須賀造船所(即后來橫須賀造船廠的前身)開工,第二年6月17日下水。由于明治時期日本皇族非常重視海軍的建設,于是當時的嘉仁親王,后來的大正天皇親臨現場。
好像是要給這位未來的天皇一點顏色看看,當海軍次長樺山給它命名,砍斷下水臺后方的支柱后,“愛宕”號卻賴在船臺上一動不動。現場氣氛十分尷尬,等了好一陣,“愛宕”號才不情不愿地緩緩滑入水中。這讓整個造船所的工人都覺得大丟面子。
在日本的《橫須賀海軍船廠史》一書中,對于這個問題是這樣記述的:“部分船體與船臺粘連在了一起,致使下水儀式中出現了問題。”但從“宮古”號下水事件的調查來看,“愛宕”號下水時使用的是與“宮古”號相同的滑臺,應該還是由于滑臺與坡道匹配性差造成的問題。
按理說橫須賀造船所應該接受教訓,對自己戰(zhàn)艦下水時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深刻研究。可是他們只是找出那個似是而非的理由,就草草了事,結果沒過幾年,在另一次重大下水儀式上,橫須賀造船所差點又一次現眼。
1890年,剛剛改用英國造船技術的“秋津洲”號護衛(wèi)巡洋艦,在橫須賀造部開工。1892年7月7月,為了表示對海軍的重視,明治天皇親自參加了“秋津洲”號的下水儀式,這在當時是無上的榮譽。當天下午2點,在天皇下旨命令下水后,船廠工人切斷了支柱。似乎日本皇族與橫須賀造船廠相克,“秋津洲”號居然和幾年前的“愛宕”號一樣,在船臺上一動也不動。
好在對于這種事,橫須賀船廠已經有了經驗,早就作好了準備。在《橫須賀海軍船廠史》中這樣記載:“(發(fā)現船不動后,預備的)制造科長立即起動了頂在兩舷的支柱上的3臺水壓機,戰(zhàn)艦馬上緩緩地滑入水中。”由于事先有了準備,橫須賀造船廠才沒有在天皇面前丟丑。
后來調查發(fā)現,當時橫須賀造船廠的下水坡道小了兩度,造成下水時向下的作用力不夠,而且這時所用的下水滑臺是1876年制造的,規(guī)格不標準,這才又出了問題。
人說事不過三。可是日本戰(zhàn)艦下水不動還有第三起。1918年8月15日,驅逐艦“矢風”號在三菱長崎造船廠開工,兩年后的1919年4月lO日下水時,切斷支柱后,“矢風”號也是不動。可能是由于沒有大人物在場,所以造船廠沒有什么顧忌,居然就調了幾十人上去推,硬把戰(zhàn)艦推下了水。要知道切斷支柱后,還沒有下水的戰(zhàn)艦穩(wěn)定性非常差,很容易滑倒,這種人力下水的方式搞不好會出大事故的,好在那時日本人還有點運氣,才沒出事。
“我就是下去,也要找點麻煩”
實際上,下水一半卡死,切斷鋼纜船不動,在日本戰(zhàn)艦下水問題中都只能算是小故障。很多日本的知名戰(zhàn)艦在下水時,就表現出了它們“不凡”的未來。
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聯合艦隊在對旅順的進攻中,受到了俄軍的猛烈反擊。為了彌補“八島”號、“初瀨”號被擊沉后的空缺,日本緊急建造本國海軍的第一艘萬噸級戰(zhàn)艦,這就是“筑波”號裝甲巡洋艦。它于1905年1月14日在日本最有名的吳海軍造船廠開工,由于集中了日本全國的力量,當年12月12日就下水了。
下水當天,當時還是皇太子的大正天皇親臨現場,以示慶祝。似乎是只要是大正天皇出席,下水儀式就會出意外,上次他參加“愛宕”號下水,“愛宕”號就出了問題,這一次也不例外。
下水儀式原定于早上9點進行。然而就在8點40分,皇太子從汽船登陸,禮炮齊鳴時,突然發(fā)現下水滑道末端右側固定臺浸在水里的一部分滑道漂了起來。這部分要在下水的最后階段承擔整個艦體的重量,現在它不正常地浮出水面,說明這里結構已經損壞了,現在下水根本不可能。沒辦法,下水儀式只能延期,皇太子也只好返回皇宮。
船廠工作人員很快查明了問題。原來,在搭建下水滑道固定臺時,用的是干燥的木頭,而就在下水前幾天夜里,造船廠這里下了大雨。木頭吸飽了水,發(fā)生了變形,等到下水前再被水一泡,固定臺就移位了。
整修時,造船廠把固定臺用隔水苫布包了起來,認為這回沒事了。誰知12月26日,皇太子再次前來觀禮,下水時又發(fā)生了艦體沖到滑臺之外的事故。可見大正天皇的確是戰(zhàn)艦下水克星。
可能是由于有皇族在場會讓日本人過度興奮,在戰(zhàn)列艦“安藝”號下水時,事故又發(fā)生了。“安藝”號是日本繼“薩摩”號后第二艘國產戰(zhàn)列艦。自1906年4月15日在吳海軍造船廠開工后,先后由于裝甲巡洋艦“筑波”號和“生駒”號的建造推遲了工期,直到1912年4月15日才下水。日本依仁親王出席了它的下水儀式。當時并沒有發(fā)生什么意外,“安藝”號順利地滑入水中。但第二天低潮時,人們發(fā)現船臺出口右舷一側的固定臺幾乎完全損壞了,只殘留了一點痕跡。經過調查發(fā)現,當“安藝”號進水后,產生的波浪迅速沖到對岸,然后回波將艦體向右側猛推,鋼鐵的艦體把水下的木制固定臺幾乎完全摧毀,幸好沒有給艦體造成什么損失,否則在親王面前,才下水的戰(zhàn)艦就要緊急救撈就太丟人了。
日本在一戰(zhàn)后提出了名為“八八艦隊”的大規(guī)模造艦計劃,其中“土佐”號戰(zhàn)列艦是艦隊主力。但它在1920年2月16日于三菱長崎造船廠開工后不久,海軍限制條約就簽訂了,這條當時日本最大的戰(zhàn)列艦面臨著被廢棄的悲慘命運。于是,日本加緊建造,于1921年12月18日讓“土佐”號下水,力圖在條約生效前讓其服役。可就在“土佐”號進水的最后幾秒,滑臺末端的固定臺突然脫離,浮出了水面。好在“土佐”號是戰(zhàn)列艦,皮糙肉厚,才沒有受傷,但這也預示了它可悲的命運,最終它還是由于軍縮條約而被放棄了。
“我最大。我惹的麻煩也最大”
二戰(zhàn)中,噸位最大的戰(zhàn)艦當屬日本大和級戰(zhàn)列艦的2號艦“武藏”號,將近7萬噸的排水量遠超當時美英各國的主力戰(zhàn)列艦。
作為日本乃至世界最大的戰(zhàn)艦,“武藏”號一下水就給世人來了個下馬威。“武藏”號是1938年3月29日在日本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開工的,兩年后的1940年11月1日下水。其排水量雖然只有35737噸,但也是長崎造船廠下水的噸位最大的戰(zhàn)艦了。此前日本海軍已經有了“大和”號下水的經驗,但長崎造船廠的河道寬度小,這么大的戰(zhàn)艦下水時搞不好就會出事。
為了能讓它安全下水,長崎造船廠設置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加裝拖索、緩沖墊。但下水時,“武藏”號還是惹了大禍。當天,正值高潮,潮位高達3.7米,這對下水十分有利。但當“武藏”號那巨大的艦體滑入水中后,激起了巨浪,當巨浪沖人河道后,形成了一次1米多高的人工潮水,下水臺對面700多米寬河岸上所有的房屋全部進水,把住戶們的榻榻米全浸透了。要是現在,這必將引發(fā)一場軒然大渡,然而在那時,被淹的住戶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實際上,我們上面所說的那些戰(zhàn)艦,下水里雖然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都只是給建造者找了點小麻煩。可是,有一條日本戰(zhàn)艦,就是由于下水時出了問題,結果送了命,它就是世界上最短命的戰(zhàn)艦——日本超級航母“信濃”號。
“信濃”號原本是大和級戰(zhàn)列艦的第三艘,但在建造過程中,日本認識到戰(zhàn)列艦已經不再是海戰(zhàn)的主力,決定海戰(zhàn)勝負的是航空母艦,于是決定把已經建造了一半的“信濃”號改裝成有超高裝甲防護能力的航空母艦。
按日本海軍的計劃,“信濃”號應該在1944年10月8日下水。但就在10月5日,在作下水準備工作時,工人違反操作規(guī)定,打開了船塢外門的上部,由于內外海水落差高達1米,形成了一道激流猛烈地沖擊著艦體,“信濃”號在船塢內前后碰撞,螺旋槳葉被撞壞了。
這次事故讓“信濃”號在船臺上又多待了半個多月,1944年10月22日才下水,11月19日開出港外試航訓練。10天后,它就被美國潛艇發(fā)射的魚雷擊中沉沒。雖然“信濃”號的沉沒主要是因為艦上人員訓練不足,艦內設施不完善所至,但如果不是它晚下水了十幾天,它也就不會碰到美國潛艇,也許就不至于沉沒。日本戰(zhàn)艦下水問題在“信濃”號身上達到了頂點。
(聞惠豐摘自2007年10月《環(huán)球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