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隊無疑是當今亞洲最活躍的軍隊,揚言駐軍塔吉克斯坦、在非洲設立監聽站、派航母在孟加拉灣演習……幾乎每天都有與印度軍隊有關的軍事新聞,然而,外界對印軍的了解少之又少。它有尖端武器,但在作戰行動前,士兵無一例外地要向神靈祈禱,它有130萬軍隊,但你在城市中很難看到穿軍裝的人,它像一個大熔爐,但一些不同宗教的軍人相見后仍怒目而視。如果說印度社會是全球最復雜的社會,那么印度軍隊無疑是全世界最復雜的軍隊。
兵源充足,謀生為主
印度一直保持著一支130萬人的龐大軍隊,征兵在這個國家不是難題,反而是一個肥差。印度征兵一年兩次,軍官基本上從高中生和大學生中征召。由于每個學校都設有國民學兵團,對學生進行過一些軍兵種的軍事專業基礎訓練,應征入伍人員進入軍事院校后并不感到陌生,可以很好地適應,質量也能保證。然而,士兵的征召卻實行募兵制,簡單地說,就是花錢雇人當兵。印度全國設有71個募兵站,士兵從全國老百姓中選送,條件是17~20歲的青年,身高不低于1.57米,身體健康,同時進行筆試一主要考察英語、數學和科技的基礎知識。應征者大多來自農村,他們把當兵看成是脫貧致富的一條出路,因為普通軍人的月收入換算成人民幣可達4000多元。所以,印度的軍費雖然很多,但基本都用來“糊口”了,那些尖端武器大多是用“隱形軍費。購買的。由于掙錢多,報名當兵的人非常踴躍,走后門、賄賂征兵官員的現象不少。我曾詢問一些士兵的參軍目的與追求,得到的答復都是為了生活和金錢。更令人稱奇的是,每個人都能講出自己當兵的離奇故事。一個士兵對我說,征兵官讓他去抓兩條眼鏡蛇,他問為什么,那人說看他有沒有膽量。結果明知危險,他還是去抓了。另一個人為了當兵,不得不讓自己的父親到征兵官家里干了3個月的苦力。還有一個士兵憤慨地對我說,他當兵是犧牲了他的妹妹換來的。
軍人標準,服從命令
印度軍隊中,有繁瑣復雜的各種條令條例,實行所謂的法治。其條令條例有英印殖民軍遺留的,也有學習美軍時注入的,還有與前蘇聯合作時的“遺跡”,我曾問一些印軍官兵,什么才叫一名合格的軍人?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答道:“絕對服從”。有人說,所謂的“服從”就是不管對錯,只要出自長官之口,唯一能說的話就是“yes sir”。長此以往,有的士兵口頭上說“是,服從,長官”,心里卻不滿。有印度軍人當著我的面罵自己的上司。有的人心情壓抑,受了長官的氣,就無故向下屬發泄,激發了彼此之間的更大誤解和不和諧。在印度,頻頻發生自殺和下級殺上級的事件。2006年年底,媒體還報出印度陸軍計劃招聘400名精神病醫生來解決士兵兇殺和自殺數量增多的問題。此外,還有一些軍人消極怠工,印軍的一名軍官對我說:“軍人是應該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但軍人也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在適當的時候也應該享受一些民主權利。否則,一味服從,就會物極必反,損害團結,影響戰斗力。”
嚴格管控,不許妄動
沿襲英印殖民政府的傳統,印度政府對軍人的管控十分嚴格。為此,印度在各大城市都劃出土地,建有巨大的兵營區,集中管控軍人。其規模在行政區劃之上,與城內其他市政區平級。兵營區內有完善的管理機構,分成部隊營區和家屬區兩大部分,街道和各類商店一應俱全。在印度,尤其在首都新德里,很少能見到著軍裝的軍人,也不常見軍車。詢問國防部官員才弄明白,印度政府有規定。平時盡量把軍人限制在兵營區活動,不允許軍人著軍裝成群結隊地在其他市政區,哪怕是商業區到處亂轉。我曾問有的印度軍人,為什么不到其他區轉轉。他們說。他們有規定,一般不許去,若有事,是可以去,但一是距離太遠,出去不方便;二是審批手續太麻煩三是印度社會復雜,一旦在街上卷入是非,說不清,影響個人前途。他們還說,印度軍隊負有內衛治安任務,一旦接到上級命令,軍人可開出營區到有關市政區維護法律秩序,不過,一旦結束任務,必須返回營區。有人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軍方擔心軍人與社會接觸多了,容易受到影響,卷入政教和社會矛盾之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印度前總理英·甘地1984年命令軍隊攻擊錫克教神廟,結果其錫克族警衛在回鄉休假時受人挑唆,開槍射殺了這位總理。此外,鑒于印度與周邊國家關系敏感,政府對軍隊采取諸多措施,防范不良影響在印發酵。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向軍人特別是高級軍官灌輸“軍人不干政”的理念和規定,并將其作為選拔、提升軍官的第一標準。同時,對軍官進行頻繁的崗位調動,無論是低級軍官,還是中高級軍官,無論是野戰部隊軍官,還是在司令部任職的軍官,一律兩年換—個崗位,主要目的是防止軍官在一個崗位上任職太久,形成個人勢力。我在接觸印軍上層負責人事工作的軍官時,曾稱贊他們是印軍內工作最繁忙的人,他們都笑而不答,但卻流露出無可奈何的神情。
精神引導,神人合治
印度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多人種、多語言的國家。這種國家特征在軍隊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印軍以營為建制單位,為方便管理,軍隊按民族、宗教、人種、語言設立了27個聯隊,分單一民族聯隊和混合民族聯隊,聯隊下轄營,每個聯隊平均有20多個營。聯隊是初級訓練部門,新兵入伍后,先編人相關的聯隊所屬營內接受訓練,然后再分配到相應的作戰部隊民族營中。比如你是錫克人,就會被編人錫克聯隊某某營,訓練結束后,整個錫克營就會被分配到某軍某師某旅的下面。所以印度的軍、師只是指揮機構,只有一些直屬隊,真正的部隊都是以營為建制。
印軍在注重教授軍人軍事技能的同時,也高度重視對其進行精神引導,主要是在民族營中設族長和神職人員。族長和神職人員權力很大,一般在軍中是中校,平常不明顯,但說話特管用。他們代表本民族家長和相關的神靈說話,要求軍人成為民族精英,按照神的旨意行事。不同民族的軍人發生沖突,族長就要站出來“擺平’。另外,印軍官兵百分之百信教,對神都很敬畏,實施作戰行動前,都要叩拜各自的神靈,乞求保佑。在兵營區建有各種宗教場所,我見到過的就有神廟、教堂、寺院等等。到祈禱的時候,神職人員就換上宗教服裝帶領大家進行宗教活動。然而不幸的是,許多民族間和宗教間存在很深的矛盾,這也反映到軍人之間,在印軍中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為了有所區別,不同聯隊都有不同的臂章,有的是蛇,有的是植物,非常豐富。此外,印軍還針對軍人在遠離家屬的地區執勤時易出現苦悶心情,推出了特有的美人療法。在一些軍事雜志上,尤其在發行量很大的《軍事新聞》上刊登一些各民族美女的大幅照片,供軍人欣賞解悶。我曾問《軍事新聞》主編,此舉會不會渙散軍心,他堅定地說:“沒有問題,不給他們看他們也在想,反而更容易出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艱苦的環境中執勤,見不到真的美女,提供些圖片讓他們看看,他們肯定會得到些滿足,可以幫助他們緩解壓力,絕不會渙散軍心。”
服役年久,拖家帶口
印度士兵服役年限很長。正常情況下,士兵可服役到52歲。他們在軍隊娶妻生子,一般都有四五個孩子。加上父母,許多士兵家中都有七八口甚至十來口人,負擔重,后顧之憂大,尤其是一旦部隊開拔,離開營區去邊防、海防執行任務,士兵都會牽腸掛肚,送行的老婆孩子人潮涌動,大呼小叫,極是壯觀。印軍以“胡子兵”多而著稱,當兵時聞久了,為掙錢而來,又拖家帶口,人人都是“兵油子”。他們中有個不成文的做法,那就是勇敢做給長官看,不能玩真的。作戰被俘不丟人,也不是恥辱,只要活著,被釋放回家,工資照發,一分不少,只要活著,就能掙錢,就能養家糊口,過好日子。
接觸多了,接觸深了,人們就會有這樣的看法,印度軍隊就像印度社會一樣,令人眼花繚亂,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