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上的任何一種創造,都是對歷史的突破,是對感覺的一種創新,能給人以新鮮感受和啟示。欣賞林浩湖的畫亦當如是觀。尤其是人們熱衷于尋求藝術的商品效果時,寂寞求道,執著于藝術本質至誠如金石是最可貴的了。
林浩湖的《龍卷風系列》,無疑是借題發揮,畫外有畫。龍卷風的抽象表現,它象征著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強度,一種力拔山兮的爆發力,一種席卷一切的氣魄和膽略,一種揚善棄惡的革命精神。那種黑云壓城的感覺,完全超越于龍卷風本身。對陳規陋習而言,它是一種破壞力和毀滅性的席卷,是更新、重建與再造,它是一種新的象征主義。
藝術創造是一個與血脈相通的活生生的整體表現,是超于表象外的主體精神形態化,是作者對自身本質的觀照。惟其如此,才能創造出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凸現的是一種人本精神。
從另一側面講:“龍卷風”也是大象無形的表現形態,是抽象寫意的動態結構,不受拘束,更易直抒胸臆,類似王洽、梁楷的表現狀態。林浩湖的一組《龍卷風》佳作,都是一種氣包洪荒、吞吐八極的感覺,即所謂大物無物,大象無形,這種心境狀態無處不在,都滲透在他的每幅作品之中,形同“無法之法”。
筆馳雄風,橫掃千鈞的林浩湖之所以能縱橫揮灑,做成上述的藝術選擇,完全是作者個人的生性氣質與學養使然。這是其藝術創造的原動力。無論在情緒體驗中的深度,還是藝術表現的慷慨、強度與靈敏,都與這位青年藝術家的生性、心性、生理與心理氣質有著本源關系。因而高揚了強烈的藝術個性,發揮了自己的天性。

龍卷風系列(一)
我的寫生觀
林浩湖
唐張彥遠有云:“了而不了,不了而了也”。大意是指自然之理法與畫之理法相融合,然后能瞑心玄化,造化于胸。所以,自然之理法往往是在畫之理法的范圍上進而強化自我之理法。故而,歷代繪畫圣手無不是在“外師造化”中“中得心源”,在生活當中體驗,并觀照生活的真實情感,品察自然,從而生生息息地演進了中國繪畫藝術的文脈。畫家在“外師造化”之時,其自身的觀念意識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連接到“中得心源”這一理論形態,使之自然而然地進入“悟境”,并在“悟境”中使心與物合一成為一種可能,這種可能是畫家的精神、情感與自然之理法的整合,所謂物我通達,貴在精神感應。
中國人繪畫與書法均是傾注于效法物的形象,我們在“師造化”時若心情不能巧妙地探求事物(自然理法),筆墨不能委曲詳盡地表達心情(畫之理法),只求傳承得來的精妙的筆墨外殼,是不能適應繪畫中獨立的思辯及形式、氣魄、精神等要求的。“外師造化”亦務必要從自己獨特的感受出發,從而創造出能表達這種獨特感受的畫法。石濤上人在畫語錄《山川章》中得到“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知其飾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質而非法,其法微矣”。這是強調寫生必須從真實情感出發,否則只學外在的筆墨不去理解山川的本質,意義就不大了,但是理解了自然的本質而畫法不貼切,這種畫法也就沒什么價值了,因為畫理、畫法的糅合不過是為了表達自然之質與形,這種質與形最終是要上升到一個理論高度。

龍卷風系列(四)

龍卷風系列(五)

林浩湖印章

林浩湖作品

林浩湖作品

林浩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