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鳴(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文化學者)
小 引
進入耳順之年,能結識畫家湯立先生,真乃平生中一大快事。我雖非畫家,但自幼醉心書畫,終生不改,自稱書畫界一票友,大概不算自夸。
在我的少年時代,仰慕老一輩大畫家如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張大千等,固且當然,但讓我最感佩的還是比較在年齡上距我不是太遠,而在畫界卻是極其活躍靈動的兩位大畫家,一位是已故著名大畫家黃胄先生,另一位即湯立先生的令尊,著名大畫家湯文選先生。我認為,湯文選先生大概是當今在世的已獲得全方位大成就的藝術家了,他無論在山水、人物,還是花鳥、走獸等寫意畫各方面,全都成就斐然,國內在世的畫家中,能望其項背者幾稀。黃胄先生擅長大寫意畫驢,湯文選先生擅長大寫意畫虎,我也喜歡畫這兩種動物,剛好又有一著名成語典故“黔驢技窮”把這兩種動物聯在一起,因此,盡管幾十年過去,這兩位大師在我腦海中的記憶卻仍舊非常鮮活。
今日的中國畫界,大師們紛紛離世,令人悵惘。湯文選先生雖然身患恙疾,畢竟是碩果僅存的大師級人物。今我能結識湯立先生,并與之友好,既可了我少年時仰慕之思,一睹昔日偶像之風貌,又能有了繪事上著名的師長,豈非人生一大快事也哉?
觀畫有感
觀賞湯立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畫作品則是我的又一大快事。在我看來,中國當今花鳥畫大寫意的高境界,大概就只在湯立先生這里了。
何為花鳥畫大寫意的高境界?我用六個中國字表示:精簡、氣和、神奇。精簡在平淡、自然;氣和在和諧、韻生;神奇在注目、回想,以至味道無窮。
泛觀今日中國畫界,其實是一片亂象。有人悲觀,以為大寫意的極境已隨黃賓虹、齊白石等人飄然而逝,再不可能有新的大師產生;有人彷徨,不知路在何方;有人輕言“筆墨等于零”,徹底顛覆國畫的傳統,向西方的繪畫藝術看齊;或廢棄傳統,自創“筆墨”,然而有膽無識,以至濫畫成災。于是繁復涂鴉、滿紙充塞者有之;固守陋規、千篇一律者有之……,更讓人稱奇,未有任何繪畫基本功底居然也敢自稱大畫家者,亦有之。在我看來,這一切亂象全都是“錢”鬧的,同時也因為嚴重缺乏最基本的理論思維。多數所謂的“畫家”,其實是既不讀書、也無(或不會)思考者。

魚 38×48cm 水墨紙本 2006年

富貴有喜 68×68cm 水墨紙本 2005年
湯立先生不然,不僅具有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底,而且勤于讀書,善于思考。這從他大量的作品中即可看出。古人評品繪畫分能、妙、神三級,又各分上、中、下三等,共分九品。觀湯立先生的畫作,我認為大部分都在妙品之中、上,部分可列為神品,有少數可列為神中極品。下面我舉幾幅稍加評論。例如《寒鴉》(1994年)、《梅鶴同春》(2000年)、《留得殘荷聽雨聲》(2001年)、《素裝》(2002年)、《桃花蜜蜂》(2002年)、《早梅散漫入春詩》(2003年)等作品。所有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用筆簡練,墨色酣暢,氣韻生動,引人矚目;更加上位置經營,平中見奇,散亂成理,意出畫外,令人神往。我贊嘆《素裝》的幽雅、散淡和《梅鶴同春》的自由、輕靈。《桃花蜜蜂》、《早梅散漫入春詩》畫面清新,令人心動。《寒鴉》和《留得殘荷聽雨聲》等作品則有八大的遺風而又不同于八大,畢竟湯立先生的身世與八大的身世有別,意同而心不同,但他們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卻有著深邃的相通之處,這些足見湯立先生作畫時用心之精微、技法之考究、功力之深厚。
正是因為如此,在當今中國畫界,真能高擎花鳥畫大寫意高境界之旗幟者,我認準湯立先生,世間與我具有同感者也并不乏其人。例如:
中國文聯副主席、畫家馮遠先生說:“湯立先生的花卉、藤枝、禽鳥、造型符號都很有特點,很有藝術趣味。他的作品寫意性強,既保留有吳昌碩藝術風格的書卷金石氣,又吸收了齊白石開創的天趣一路;作品追求簡約、洗練,非常傳神,非常生動,我很喜歡。近年來,人們一直關注水墨寫意畫的發展,特別是寫意花鳥方面,畫得好的人少。從傳統中打出來不容易,難度很大,很多畫家都在探索,大家感覺到現在是該有好的寫意花鳥畫家出現了,湯立先生是很有希望的中年畫家,我祝賀他。”
中央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薛永年先生評價說:“湯立先生是少數能在中國大寫意畫領域脫穎而出的中年畫家,有功力,有才情。他繼承的傳統很廣,青藤、白陽、八大、白石的藝術特點都成了他創作的因素。他的畫是在簡約里表現一種自由的趣味,清空悠遠,非常靈動,非常和諧,也非常精妙、精采。我覺得在當今大寫意花鳥畫壇里,湯立先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很有希望取得大成就的畫家。我相信,在集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的語言方面,再更加提純一些,他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震驚。”
《美術》雜志主編尚輝先生也說:“在大寫意領域,就60歲左右這個年齡段,湯立先生無疑是最優秀的,我們還沒有看到有誰能達到他這樣的高度和具有他這樣的功力和才情。……其筆墨的強悍厚重,氣勢的吞吐大荒,結構的險峻峭拔,不讓乃父”。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孫美蘭教授也認為:湯立“用筆之縱橫捭闔,用墨之淋漓酣暢,如舞如潑,如狂如醉,罕見于前人,畫面產生的強烈振奮感和動情力,展卷令人驚慕。”

富貴大吉 112×62cm 水墨紙本 2005年

晴雪 138x69cm 2006年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畫家、評論家何懷碩先生同樣認為,“湯立的寫意花鳥極瀟灑狂放……,看似狂筆亂墨,卻形神兼備;極豪放,極精微,幾乎到了無一筆可有可無之嚴謹。”
江蘇省畫院院長宋玉麟先生也說:湯立“把八大山人的簡這一塊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功力超過了他的年齡,在當代中國畫家中,湯立的藝術成就應該說是相當突出的。”
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民先生亦認為:湯立的作品,“自然而然,筆勢開張,氣勢軒昂”,“設色布局,清新典雅”,正所謂:“性靈出萬象,天然去雕飾,這些均是一個大藝術家的做派,湯立先生的作品有如此氣象,其前程不可限量。”
畫家范揚先生也極力稱贊:“湯立先生的作品,耳目一新,……,雄強大氣,十分精妙。……,他無疑豐富和發展了大寫意繪畫傳統,豐富和發展了文人畫傳統。”
類似的言論還有不少。
關于高擎花鳥大寫意高境界之旗幟者,我不僅認準湯立先生,更好有一比。比誰?怎么比?比已故公認的兩位花鳥寫意畫大師:潘天壽先生與李苦禪先生,還比其父,尚碩果僅存的國畫大師湯文選先生。這三位大師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他們作品的雄強極具風貌:潘天壽先生的雄強在其經營嚴謹、用筆老辣;李苦禪先生的雄強在其筆觸精到,墨氣淋漓;湯文選先生的雄強在其筆沉墨厚、形神兼備。但這三位大師也都各具其軟肋。潘天壽先生的軟肋在其用墨單薄、天趣不足;李苦禪先生的軟肋在其經營位置不足,形神調和失衡,造成作品精粗懸殊較大;湯文選先生的軟肋在其作畫用心過于精當,故而發揮自由略顯不足。
可以認為,上述三位大師的軟肋恰恰在湯立的作品中獲得了較好的處理,而且幾乎成了他作品中相當突出的優點:墨氣淋漓、富有天趣;位置適宜、形神調和;豪氣勃發、自由瀟灑。
只要湯立先生本人不固步自封,并進而把上述三位大師的雄強之處亦在其今后的時日全然兼備,我看中國花鳥大寫意畫當今之大師,也將一定非其莫屬。
究往鑒來
湯立先生能有今天的成就,其實不易。
湯立先生出生于1947年,到今年剛好一個甲子。1957年,他才10歲,父母竟雙雙成為右派分子,下放農村;其父為著名畫家,當年還專門留下了《次子湯立學畫》白描寫生作品,然而真正想要學畫,談何容易?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去學戲、放羊、挖草藥、做泥瓦匠。直到1980年,他已33歲,才終于有了可能跟父親學畫的機會。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中國畫基本功的訓練之后,他又在湖北美術學院接受了西方美術和理論的陶冶。
他最初從臨摹任伯年的花鳥畫入手,然后旁及青藤、八大、缶翁、白石。刻苦用功,加上天縱之才,短短不到三年,便有了超逸的創作。

滿塘秋色十里湖光 85×85cm 水墨紙本 2003年
1982年,其作品《荷塘立鷺》由文化部選送參加法國《青年沙龍藝術展》。
1984年,其作品《三思圖》參加日本《第十八屆現代水墨精選畫展》,并獲優秀獎;此外,其作品《晴雪》、《寒枝》、《秋蘭八哥》分別參加了首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花鳥畫展。
1985年起,湯立先生不僅創作花鳥畫,而且涉足山水畫,他選用水暈墨張的中國畫特色,加上西方美術的抽象構圖和色彩原理,創作了別有韻味的新作,如《晨風》、《高原風情》、《絲綢古道駝鈴聲》、《晚風》、《新月》、《倒影》、《風骨篇》、《回音》、《春之情》等等。
1988——1994年間,湯立先生應邀赴英國、美國、波蘭、日本等國舉辦個人畫展,這一系列的出國經歷開闊了他的藝術視野。這幾次的出國辦展,均以他的水墨山水畫為主。在日本人的畫廊中,湯立的一幅畫在櫥窗中整整掛了三年,畫下標以“湯立——當代中國畫壇新銳畫家”,畫廊中還同時掛有程十發、亞明、宋文治等著名畫家的作品。
在經過了種種現代抽象的、構成的等等多方面的,同時也幾乎均有所成就的繪畫創新的試驗性探索之后,特別在1994年之后,湯立先生開始了重新回到花鳥畫大寫意傳統的轉型。他深信,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力,以及她的彌久日新的魅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在外國跑了一圈,西方各個畫派的原作、名畫都看到了,都感受到了,便有了一些反思。1994年以后,我回歸傳統,練書法,研讀中國畫史畫論,埋頭做功夫,畫寫意花鳥。”
正是在此之后,他重新回溯青藤、八大、缶翁、白石等歷代中國寫意畫的大家,再回頭練習書法,悉心研究摹寫古今書法大家如顏魯公、黃山谷、王覺斯,以及近人于右任、鄭孝胥等人的法書。此時的湯立先生,不僅為自己確立了終生付諸花鳥大寫意的壯志,而且滿懷雄心。這從他的一首自述志向的詩中已充分表現出來:
風雨縱橫豪氣生,
坎坷萍生耳目清;
含英咀華殘燈淚,
我寫江山無限魂。
耷非耷,齊非齊,
擲筆大笑墨淋漓;
非我輕狂非兒戲,
我有我法會天機。
十多年的回歸傳統,再加上重塑自身的功夫,構成了他今天作品中充溢精簡、氣和、神奇的大寫意高境界的強烈個性。
畫亦有道
青少年時的苦難,幾乎從來的自強不息、刻苦用功,再加上家學淵源以及本人的天縱之才,終于成就了湯立先生的今天。但在我看來,這還不是全部,畫亦有道,尚有它自身的規律。順之者生且成,逆之者死且敗。湯立先生隱隱中順應了此道,所以他成功了。何為中國畫之道?我總結為如下的九個中國字:筆、墨、性;形、韻、意;精、氣、神。
筆、墨、性是中國畫的先驗本性,筆是中國書、畫的先驗用筆,墨是中國書、畫的先驗用墨,性是中國畫傳統(先驗)的民族性,其中特別包括中國畫的用紙,以及它與筆、墨長期以來相互之間的調適性。
形、韻、意是中國畫家的經驗理性、實踐性,形是畫家面對事物空間的經驗(敏感)能力,韻是畫家面對事物時間的經驗(敏感)能力,意是畫家面對事物意義的經驗(感受)能力。
精、氣、神是中國畫家的超驗悟性、天才性。缺乏天賦的畫家將不可能達到這個層次。正是因此,精是筆精而簡、而自然,形精而準、而質樸;氣是墨氣而勻、而和諧,韻氣而感、而生動;神是性神而立、而獨特,意神而奇、而創新。
也正是因此,我在前面總結了中國畫大寫意的高境界是如下六個中國字:精簡、氣和、神奇。說得更精確一點,即:筆、形精簡而自然,墨、韻氣和而樸實,性、意神奇而超逸。這六個中國字不僅表達了國畫大寫意的高境界,而且其實也是全部中國畫,乃至全部中國表現藝術的高境界。湯立先生的作品基本上體現了這六個字,所以我認準他是高擎中國花鳥大寫意畫高境界之旗的旗手。
從湯立先生創作中國畫的經歷中也可看到,他順應了上述的規律,他沒有放棄中國畫傳統的筆墨,而是認真回溯其本源,從傳統中吸取中國畫先驗的本性,再又在繪畫實踐之中外師造化(事物對象的空間、時間、意義),然后加上自己的天賦,內得心源。由此可見,我對古人的說法(“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有了修正,應是:外師造化,中繼前賢(傳統),內得心源。
再說一點題外話,但決不是不重要的。這里說到的“畫之道”實際上也可以經過變化而運用到其他方面,如其他的藝術之道,乃至科學之道、技術之道,甚至最后的為人之道。正如中國古代圣人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