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國興作品
國興姓王,河北人,生性豪爽,狂放不羈。為人坦誠且直言仗義,標準燕趙俠士風度。深得畫界同道普遍贊譽。2004年入中國畫研究院李寶林工作室深造,后又同時入住京華南苑黃亭子,雖不同出師門,但志趣相投,遂為知己。
國興的繪畫,追尋的是一種骨子里根植于黃土地的文化溯源情結,那種對黃土地尤其是對山西、陜北地域性地貌特征的刻畫,會于心而行于手,描寫精微,手法細膩。那種靜態的物象似乎述說著千年的歷史滄桑的變遷。因此,王國興在不斷發掘自己心靈深處的精神積淀,逐漸發現了一種原生態的無意識的自我,這就引發了他對土地、生活、命運的普遍追問。是的,在他的畫中,所表現的結構之自由、行筆之果斷、落墨之大膽,并不能遮蔽其良苦用心和深思熟慮。在其作品中,對山川自然的狀寫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刻畫,而是熔鑄情感的升華。群山靜矗在夕陽的余輝里。面對自然山川陰晴云雨的變化,畫家舍棄了作為心像之外的太多的鉛華,只是靜觀的看待作為藝術表現的物象。他研習古人,廣收博取,游離于傳統與現代之間,以墨線和諧經營著自己的水墨天地。
當代繪畫語言的表達,存在一種“失語”的錯位,尤其是山水畫,表現精神的沉淪使得山水畫凸現一種空前的表面繁榮景象。但這種虛假繁榮并沒有掩蓋作為當下文化對傳統繪畫語言的追問與補課。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山水畫家,王國興并沒有一味的復古,而是運用古人的筆墨語言來表現自己的性靈。崇尚自然,畫風古樸清新。這是當下畫家難能可貴的質素。中國山水畫幾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對傳統的解讀和對自然山川的再認識,我們守著前人的筆墨,但又能從傳統中解脫出來,再加上對自然的體味,就是創新。沒有一成不變的傳統,更沒有一成不變的創新,也許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對畫家而言,只有深刻的認識傳統,了解傳統,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然后再用最大的功力打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理解繪畫的本質。王國興就是從傳統中走出來的一位畫家,早些年曾從事微雕繪畫的技藝,使得畫家對繪畫含蓋量的理解超出國畫水墨本身的意蘊。求精求細,“盡精微,致廣大”,成為畫家從藝的終身追求。讀了很多他的繪畫,大多數還是以表現生活為主,比如,《秋至塬上羊兒肥》、《對音》等,既有生活場景,又有筆墨精神。同時還拜讀了一批《十渡游記》系列寫生畫作,都很精彩。


王國興作品
畫家在一篇《談對中國畫的感悟》的文章中這樣寫到: “體會也就是體悟,師古人,師自然,師造化,天地人三者合一,一代宗師石濤說“搜盡奇峰打草稿”雖幾字,意義深遠,有誰能悟真諦,苦于思維,樂于畫中,悟是最重要的。”是啊,畫家對于繪畫的認識,絕非只停留在筆墨技巧上,而是對筆墨的感覺有著更深的理解與表露。他講究筆墨的緣起的真正動因,以樸素的方法解決現代繪畫的難題。他的創造目的就是把筆墨的難題變成筆墨的動力,并解決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矛盾。這就使畫家悟的結果和追求所在。其實,王國興的繪畫語言是豐富多彩的,但整體上有著趨同的感受,骨子里那種散淡、叛逆的性格無形中提升了其繪畫格調。在畫家深深向往的“閑適”、和“平和”的背后,是一種源自藝術傳統傳承的自信和本來就屬于畫家天性的自負。這種自負是對繪畫本體語言、筆墨情趣、繪畫格調、章法布局等諸多要素的整合和梳理。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來看畫家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和不可限量的前景。




王國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