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大精深與厚重內斂的中國文化中,一個永恒的主題便是鄉土之戀-----并由此演繹出豐富多樣的形式:高山流水、田園山莊、山林丘壑、煙雨雪霽......等,如此,鄉土主題被詩意化了,被情感化了,并在約定俗成的符號中浸滿了畫家的主觀意識,融入了生命體驗,精神啟悟和心靈感動,這個鄉土之戀的核心是對精神家園的向往和尋找,對“鄉關何處”的追問和憧憬。
我們在畫家王國興的山水作品中,讀到的正是這些。
王國興的山水畫主題始終圍繞著鄉土之戀展開,其代表性作品便是對西北黃土高原風情的表現:在這些作品中,滲透著濃濃的鄉情,在意象符號之間,在筆墨之間都漾溢著親切的鄉音和淳厚古樸的民風,那些極其樸素、單純的丘陵、窯洞、院落、塬上等鄉土景物風情,都被畫家情感化了,處處都表現為內心的意緒和文化關懷。
一個十分明顯地事實上,王國興本著“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這一理念,把西北風情和黃土高原文化結合起來,使之從物質生活層面上升到對生存思考的精神層面,使其價值、意義遠遠超出作品本身,甚至給人以類似更高的“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的思考,這是十分有意義的,也是極為深刻的。
西北風情和黃土高原文化,是華夏幾千年悠悠歷史的見證,它蘊含著太多太多的歷史之謎:王國興以中國畫的語言藝術化的表現黃土高原鄉土詩意和文化風情,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他在藝術上取得了突破表現在-----畫家以小寫意為主要風格取向,把山川、丘陵概括、歸納為幾何形體的不同形狀的迭加與組合,然后以點、線的筆墨積加、書寫方式,強調其厚重、平實與蒼茫的感覺:在結構復雜、多變的畫面中,黑、白、灰的關系構成了視覺的多樣性,而萬山叢中的家園-----窯洞、院落、小徑及放牧的羊群等,都折射出人與自然的相互融入、互為依托的不可分離的狀態,同時,也以特定的情感方式營造了精神家園與心靈棲居的原生態美感方式。
稍加注意,便可發現,王國興用筆十分平實質樸,凝重單純,用墨蒼潤兼備,虛實互動,且特別長于復雜畫面的結構,然而卻渾然完整而又統一:這里,可以見出畫家對自然的感受能力,對筆墨技法的敏感把握,對復雜畫面的宏觀控制能力。
盡管畫家以筆墨語言表現了黃土高原的粗獷、厚重與蒼茫,營造了歷史感和文化感,但其中不乏氤氳與含蓄,如《塬上清音》、《西部風情》等等,都在率性之中,造出對南北山水畫優長的汲取和綜合的特點,枯濕蒼潤、虛實繁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互補互滲、互融互動,造成畫面生機勃勃的勢態和生生不息的充滿生命力的景象。

王國興作品
形式結構與筆墨語言和密度、難度、復雜性和多變性,造成了王國興作品的莊嚴氣象,透過丘陵、山川,我們看到的是生命堅韌與頑強的圖謀和表現,王國興排斥機巧與矯情,他的作品中沒有技巧的炫耀,沒有經驗的重復,而是充滿了原創性的陌生感和新奇感,甚至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方式去營造純粹的形式結構和藝術圖式,他的作品表明了這一切。
王國興的山水一連幾天給我們難以忘懷的印象是-----他堅持讓藝術回到人的生存境遇之中,回到文化關懷之中,他堅持著一種看似古老的鄉土之戀,而在事實上,他堅持的是一種藝術理想;所以,他是一個帶著現實世界生動信息和豐富能量而成就自己藝術的畫家,他依靠了鄉土的廣闊的深邃、依靠了現實世界的內在本質力量,去展示他心中的精神家園景象。
在王國興的作品中,面對現實就是面對歷史,所以,他的《河曲印象》等作品的基本狀態是一種孤獨的記憶方式,它們遠離現代文明,可是現代文明正是從這里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因此,畫家的《西部風情》與《塬上清音》等作品,不僅僅是一幅幅西部風情的山水畫,還是一種被喚起的文化記憶。
在特定意義上,王國興的鄉土之戀在轉換為繪畫的形式、結構、語言中,還蘊涵了一種偉大的度量,一種人生徹司和對世事的靜觀......,然而,一切又是那樣的平靜, 不動聲色和安于現狀,應該說,這是畫家的高明之處,他擺脫了既定的經驗模式,以獨立思考的方式,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表現世界,而這個世界又是他內心世界的折射。
總之,在藝術面臨的諸多價值選擇中,王國興作出了自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