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富元
猜猜看,印度史上最熱門的出口產品是什么?答案是:“印度理工學院”IIT的畢業生。在印度,一流的學生念IIT,二流的學生才到美國留學。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它已成為驚動美國、轟動全世界的跨國企業……從國際水平來看,IIT的資源不算豐厚。圖書館雖然陳設簡陋,但是印度學生仍然耐得住高溫,埋頭苦讀。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60分鐘”節目,曾經花了一整集的時間來介紹它,說:“把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加起來,就是它在印度的地位。”美國《商業周刊》則大膽下了這個定論: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是“印度史上最熱門的出口產品”。
這就是印度理工學院(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它沒有老牌名校那種宏偉亙古的建筑,也沒有新興大學那些昂貴豪華的先進設備;它的歷史不長,不過50多年;可是它的“產品”,卻個個是蓋上正字標記的質量保證。如今,它已從一所咖喱味濃郁的印度學校,成為一個光芒耀眼的傳奇品牌,還因此創造了“IITian”(IIT人)這個英文名詞。
任務:成為印度的驕傲
如果沒有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深謀遠慮,就不會有今天名揚國際的IIT。1947年印度獨立后,尼赫魯預見印度的現代化,科技將扮演重要角色,委派實業家薩卡爾(N.R.Sarkar)率領22人的委員會,研究成立一所按照國際標準設置、以麻省理工學院為藍本的高科技學院,并在印度東西南北各設分校。IIT系統于焉誕生,至今在印度各地共有7個學校。
“IIT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為印度的驕傲。”IIT德里校區的學生訓練與輔導處主任塞恩強調。55年前創設第一聽IIT時,之所以選址在卡拉普爾這個英國殖民者專門關印度政治犯的監獄,就是希望學校永遠要記得“人才是印度富強之本”。從創校之初,IIT的定位和目標就非常明確,為印度科技發展以及國家現代化工程,培養第一流的人才。印度政府把國家大部分的高教資源,集中在這所銜著國家使命出生的學校身上:不但基礎設施和條件都比其它大學好,為了讓學校更快發展起來,印度政府還特別制定一個為它量身打造的獨立法案,宣告IIT是“國家級重要機構”,允許學校高度自治,舉凡課程設計、招生、教職員招聘,全由教師組成的學術議會裁定,不必受到非學術勢力的干擾與壓力。
“我們有絕對自由,可以選擇要教誰、誰來教、教什么。”孟買校區學術發展處處長辛格(A.K.Singh)分析IIT成功的三大關鍵。
一流:只有2%的錄取率
IIT7個分校,每年共招4000多名新生,印度上千萬中學生要擠進這扇窄門,就只能通過一個管道——參加聯合入學考試(JEE)。
IIT難考程度在世界是出了名:每年超過30萬名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報考JEE,錄取率不到2%,比哈佛大學的13%還要低。因此,在印度流行這么一種說法:一流的學生進IIT,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JEE考試只考物理、數學和化學,而且要考兩次,第一次先刷掉后面的40%,第二次則挑出最后能夠入學的考生。能夠從IIT出來,往往就是creme de la creme(精英中的精英)。一位從IIT坎普爾分校畢業、如今在美國硅谷擔任工程師的校友肯定,JEE真正能夠篩選出好學生,不考選擇題,只會死背的考生,絕對考不好。他以自己的經驗說明,JEE考試得分排名,幾乎跟4年后從學校畢業的學科成績排名一模一樣。
IIT校門雖窄,卻是成功人生的入場券,即使一年學費合成人民幣近6000元,是其它公立大學的100倍(印度重點國立大學尼赫魯大學,2006~2007學年本科生和碩士生一年學雜費為330.5盧比,約合人民幣57元——編者注),仍是數億印度父母與學生“夢想之所系”。
專研印度杰出教育機構的尼赫魯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勞奧指出,印度小孩從11歲起,就開始為考進IIT做準備,日夜補習苦讀,只為了進入這所“人人夢寐以求”的學校。勞奧點出,印度其它大學或理工學院,只能頒發工程學士,IIT卻可以單獨授予B.Tech.(科技學士)學位,凸顯了它在印度的特殊地位。
優勢:政府大力栽培
是政府不遺余力的栽培,才造就IIT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國際的水平來看,IIT絕對稱不上資源豐富,7所分校、3萬多名學生,每年經費共10億元左右。但是從印度的角度來看,IIT卻“有錢的”讓他校眼紅,政府每年給其它幾千所理工學院的補助,加起來也不過是3000多萬元,只有IIT的3%。
在這種“特權享受”的環境中,IIT的學生不免有“天之驕子”的傲氣,自信心十足。“只要能夠進IIT,去哪里都會成功。”來自北印度、在IIT孟買計算器系念大二的阿斯納尼還記得,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后,父母親喜出望外,幾乎是傾家蕩產,連續幾天請全村鄰居吃飯。“我們都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幾個月,家里對我的一切投資,就能全部回收。”阿斯納尼從不懷疑自己的未來將一帆風順。
當國外大學為了在全球大學排行榜爭取到好名次,竭力鞭策教師寫論文時,IIT卻在強調評估教師績效,并不側重論文發表量。因此,在以論文數量為評比重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排名,IIT只勉強擠進前500名;但是,在以同業評分學術聲望為根據的倫敦《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卻名列前50大;其工科領域,排名甚至是全球第三,僅次于麻省理工學院和柏克萊。
教學:讀書讀書再讀書
除了政府不吝的扶植,IIT近乎“斯巴達式”的教育模式,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深受各界歡迎。
學生畢業前要修滿180個學分,其中必須有20個基礎科學學分;每5個星期舉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績全校排名。從大一開始,每學期都要修6門理工課程,以及兩三門實驗課;在學校的安排下,所有學生至少要到一家企業實習過。“每天早上7點半開始上課,下午5點半下課,每星期5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在德里IIT念電機工程的卡拉即使已經讀到大四,還是天天滿堂,忙得沒有時間玩。
IIT老師對于學生的基礎數理要求特別高,有的甚至要求學生答案精準到小數點后第四位。IIT的學生也很少抱怨功課太重,他們已經練就一身“解決最刁鉆問題的能力”。“不必逼他們讀書,IIT人知道用功一定會成功。”
正是因為IIT學生有一流
的專業實力和扎實的英語能力,每年12月,各跨國公司紛紛進駐7所校園征才,通常在兩個禮拜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購一空”。“在離開校園之前,IIT人一定會知道自己將到哪里。”德里分校學務長夏瑪爾指出。
硅谷:IIT的最大受益者
2003年,IIT在美國硅谷盛大慶祝創校50周年,微軟創力人比爾·蓋茨盛贊它是具有全球影響力、“令人不可思議”的學校,并稱它對計算機產業幫助匪淺。硅谷是IIT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據柏克萊教授薩克森尼恩研究統計,硅谷2000家新創公司中,有40%由印度人創立,絕大部分都是從IIT畢業。
曾有人計算過,在全世界所有大學中,IIT學生成為百萬(美元)富翁的比例最高。信息系統創辦人、升陽計算機共同創辦人、麥肯錫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沃達豐集團執行長、網威科技長等,都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IIT校友。
IIT的成功傳奇,從美國企業的董事會議上,傳頌到華爾街股票市場,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像是傳說IIT學生在學會開車之前,就已經能夠解開各種復雜的科學難題。
不論是大學或企業,美國人瘋狂著迷這些“咖喱腦袋”。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George Mason大學,每年主動奉送60個全額獎學金給IIT畢業生,另外還補貼住宿費,付錢讓他們到美國企業去實習。
在這段科技產業騰飛的黃金時期,IIT每年70%的畢業生會出國,且大部分都落腳美國。過去50年,IIT總共產生了17萬畢業生,留在美國的就超過3.5人。印度曾經有一則笑話,說進入IIT,是一只腳踩在印度土地,另外一只腳踏進印度航空。
印度:人才外流的大輸家?
這種轟動美國、驚動跨國企業的熱潮背后,或許也象征了印度自身的遺憾。政府每年補貼每個IIT學生的費用,是其它大學生的十幾倍;但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IIT學生,前腳才離開校園,后腳就馬上踏進外國,印度社會近年也不斷撻伐IIT“人才外流”的事實。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估計,在美國的IIT人擁有的總凈值共300億美元;印度每年因軟件人才出走而造成損失大約是20億美元,“其中有80%以上,都是IIT人”。IIT學生出國比例目前雖然降到30%,只是“最好的頭腦外移,印度無疑是最大輸家,IIT只是為發達國家制造工人的生產線”。《經濟時報》嚴厲批評。
IIT當然感受到印度社會這股不平怨氣,除了積極拓展研究所課程吸引學生,并鼓勵學生留在印度奉獻之外,還推出遠距工程教學計劃,在全印設立至少20處衛星中心,將IIT幾十門課程,分享給印度其它學校。“取之于印度,用之于印度,IIT要把印度整體高教水平拉起來。”孟買校區遠距教學中心主任墨格亞表示。在國際人才市場上,“IIT制造”無異質量的保證;對于數以百萬寄望透過擠進這里改變貧窮命運的印度學生而言,IIT似乎不是夢想的起點,而是夢想的終點。
(責任編輯/王克峰)
海外星云 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