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運健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科斯特洛(Hon PeterCostsllo)突如其來地宣布退出政壇,讓原本已經失去政權的自由黨陷入困境和雪上加霜,因為在大選中慘敗的自由黨,原本期望這位德高望重的領袖能帶領他們擺脫目前的困境,在下屆大選卷土重來。
但這位澳大利亞史上在任最久的財長卻選擇急流勇退,并認為應該給機會其它人,領導自由黨再出發。
本來有機會取代霍華德成為澳總理的科斯特洛,選擇瀟灑地退出政壇,其實是明智之舉,至少這比選民唾棄的方式離開還有體面?;羧A德就是因為過于相信自己的魅力,結果幾十年的政治生涯,在羞辱聲中畫上句點。
但也不能怪霍華德堅持參選到底的舉動,因為主政11年半來,澳大利亞的經濟一直都保持增長。而過去的歷史也從沒有過選民在經濟好的時候拋棄過當屆政府的紀錄。
只是,霍華德卻沒有想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道理。他沒有想到自己在位時間太長了,結果反而成了包袱,由于大多數選民都有“總理該換人了”,“該給工黨一個機會了”的想法,加上陸克文成功地利用互聯網及電臺與年輕“Y世代”溝通,霍華德想不敗都難。
環顧全球,確實沒有從政者會選擇急流勇退。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是其中一個例外。當年,如果不是他毅然承認敗選,并致力推行環保工作,今天的他相信依然還只是一個形象沉悶的政客,而不是一個受到各界尊重的星級環保英雄。
相反的,當年憑著法律訴訟而最終入主白宮的布什,卻因當選以來的“斑斑劣績”而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雖然布什已經因為憲法規定而不必再面對美國選民。但他上任以來的單邊主義政策和伊拉克戰爭政策,已經讓共和黨吃盡苦頭,不僅失去了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甚至也有可能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落敗。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政治人物若在失去民心之后,還要繼續戀棧權位,最終也會被選民唾棄。如果早知有這樣的結局,不知霍華德是否會后悔當初沒有交棒給科斯特洛呢?
責任編輯:覃福貴
海外星云 200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