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居住在海外,但我感覺我仿佛一直住在中國。目前我的一大部分時間都在旅途中,有時也許距離中國很遠;然而在我的感覺中,我卻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舞臺是世界的。但我內心深處的感覺卻始終是中國的。因為無論到哪里,我一直都在寫中國的東西,中國的文化總是最能觸動我心靈深處。”
——旅美華人音樂家譚盾在上海談歌劇、說中國。
“中國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多助共贏,才能讓中國面臨的國際挑戰更多地轉化成機遇。”
——中國國情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
“我走上百家講壇,成了‘名人。對往事的回憶,我的看法是,‘三多三少:多一點感恩。少一點抱怨;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挑剔;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爭執。”
——以評點《三國》而成名的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易中天。
“巴老的精神是一座活著的火山,他的思想和感情的巖漿直到晚年一直在噴發著……先鋒和常態隨著時代變化會相互轉換,當年的先鋒也許會成為現在的通俗,但巴金的小說仍然是指向未來的。”
——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吳福輝對巴金的精神和小說做出的評價。
“文化創意產業中,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商機。但在藝術創作時老想著票房、錢什么的,做不出好東西。創意需要空間和失敗的機會。”
——臺灣舞臺劇導演賴聲川。
責任編輯:覃福貴
海外星云 200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