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竹書
謝志雄37歲臺北縣從事現職3年
整個城市都睡了,謝志雄駕駛的265公車卻燈火通明,穿梭臺北往板橋的街道。抵達終點土城,已是深夜2點。
大臺北地區在1989年就有“夜間公車”,凌晨12點至1點發車,但叫好不叫座,幾年后停駛。1996年發生彭婉如命案,婦女不敢搭計程車,夜間公車才重出江湖,每段票22元(新臺幣)。
謝志雄對他的乘客如數家珍:“婆婆在火車站賣肉粽;阿伯在華西街擺地攤;梳油頭的逛完夜市要回家……”末班車就那十幾個熟客,周末才會冒出許多夜歸年輕人。
265行經華西街夜市,末班車乘客與一般公車族很不同。“大多在萬華討生活,比較辛苦,像有個拾荒的。都拖一大袋寶特瓶上車,他在西門町、龍山寺撿。”偶爾載到流浪漢,“當然沒錢投,但公車是服務業,能幫就幫。有個流浪漢會固定投一塊錢,就是給個心意,然后說謝謝。”有乘客連搬家都搭公車,“提五大袋,說其它公車不讓他搭。將心比心,他一定有困難嘛。”
彰化長大的謝志雄國小就開車,“家里賣水果,我要送貨。”北上打拼,他依舊只會開貨車,前些年不景氣,房貸差點付不出,才改駛公車。“月休3天,可是加班總比沒班可上好。”
他的乘客們大多互相認識,會聊天,“看到拄拐杖的上車,還一起去扶,又問他哪一站下車,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也開得蠻高興。客人還請我喝飲料咧。”日復一日的子夜,這車箱內仿佛由他生起了炭火。一群同在都市邊緣打拼的人們,相互溫暖了。
惟一苦惱,是這班車總有一股味道。“沒辦法,有些老人家體味重。可是有的乘客明知老人有體味,還是去扶他,又很溫馨。”他笑了,也許有一天,末班車沒了體味,他會悵然若失呢。
責任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0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