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珍琳
走進延世大學(韓國排名第三名的綜合大學,偏理科類及醫科)信息科學系的地下室,由隔板區隔出來的一塊塊小小空間,就是一間一間網絡新創公司棲身之地。
帶著我們參觀的是延世大學學生表澈民,同時也是網絡公司WZD.com執行長。他說,每年學校都會舉辦校內創業競賽,優勝隊伍可以免費使用一年地下室的空間作為公司根據地。一年期滿之后還“存在”的公司,就能往上一層樓搬遷,支付租金使用更加寬敞的學校空間。表澈民說,許多公司不一定留得下來。
這位年輕的創業家。今年21歲,卻已經是第二次開公司。
在他14歲的時候。就和班上同學開了一家網絡公司,協助企業進行網域登記的服務。三個月內就賺到10萬美元,是韓國業內排行第三名的公司。“但是當后來媒體大肆報道我們這個‘14歲少年創立公司的故事后,生意就一落千丈,因為我們的客戶都是企業,沒有人要跟小孩子做生意?!北沓好窨嘈χf。
特征一:資優教育培育
表澈民在2006年4月創立WZD.com,立刻被選為韓國“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Web 2.0公司”。
WZD提供的服務類似Google的Netvibe8。以RSS與Widget技術提供個人化的首頁。由于90%以上的韓國網絡使用者,習慣從Naver、Daum等大型網站閱讀新聞信息,而這些大型網站的新聞與信息都經過人工篩選編輯,這樣一來。好處是讓使用者快速得到有意義的信息,提高準確度,缺點則是不夠中立客觀。而表澈民積極主張的是:創立一個網站,讓使用者戒除人工編輯的搜尋結果,更自由地使用網絡上所有的信息。
“我想要打倒Naver這種對于信息的管制!”談到理想,表澈民稚氣未脫的表情忽然變得激昂,令人見識到他那一股藏不住的雄心壯志。
創立WZD的合伙人金賢哲更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們相遇于優秀生跳級入學考試中,并且立即決定要一起成立公司。
金賢哲在初一的時候,就被認定是計算機天才。他在15歲的時候,因為好奇而寫了一個由電子郵件散播的病毒后被警方逮捕,成為韓國史上最年輕的黑客。金賢哲今年22歲,除了WZD之外,他也在進行自己的軟件事業。
特征二:挑戰第一名雄心
另一個年輕的Web 2.0創業家,是戴著眼鏡、眼睛細長的徐成烈。
他今年28歲,從小就是理工優秀生。畢業于KAIST大學的研究所,工作4年多之后,決定創立自己的網絡公司Hanms,提供RSS服務。主要競爭者是韓國第二大網站Daum,網站形式與功能接近Bloglines。但更易于以韓文閱讀使用。
Hanrss剛推出就被韓國最重要的科技博客Koreacrunch選為最具代表性的“75家韓國Web 2.0網站”之一。目前Hanrss已經發展出日文版本,未來還將計劃推出中文版服務。準備進軍華人世界。
“我想讓RSS成為全世界的流行?!毙斐闪衣卣f道,自己并不急著讓網站被大公司購并,最重要的是如何讓Hanms慢慢地長大。
他說,過去Web1.0時代,人們使用電子郵件來溝通,后來發展出實時通訊與聊天室;如今Web2.0時代來臨,RSS成為讓內容流通的新平臺,因此,Hanrss的主要營收模式,會是以B2B的方式,為企業提供整合性的網絡服務。
特征三:早期創業者支持
有專家指出,韓國有很多Web 2.0的創業案例,原因之一是來自早期創業者的支持。KAIST(KoreaAdvancedInstitute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韓國科學技術院)是唯一直屬于韓國科學技術部的大學,可說是韓國網絡創業家的搖籃。
而游戲公司NC Soft、社群網站Cyworld、游戲入口網站公司Neowiz等著名的韓國大企業創辦人,不但都是KAIST校友。在學生時期他們就在校內嘗試創業。他們愿意以學長身份。贊助這些有潛力的網絡新創公司,并視之為“外部創新”來源,是未來可能策略合作或購并的對象。
例如韓國最著名的網絡連續創業家楊勇俊(HyoungYong Joon,暫譯)就是KAIST的校友。他是Cyworld刨辦團隊中的靈魂人物,而后還連續創立了數家網絡公司:韓國前五名的交友網站Saycupid、被韓國最大網絡集團NHN收購的Kukubox、網絡視訊服務Enfra等。他最近還出現在硅谷的TechCrunch 40大會(全球最重要的網絡創業家發表會),為自己的新創公司StoryBlender(在線集體影片制作社群)站臺演說。
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政府的襄助。韓國政府對于資優教育的大膽投資,不但培育出一流人才,更成立專屬創投基金協助年輕創業家圓夢。此外,韓國網絡產業高度開放的競爭態勢,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獨大壟斷,也為后進者創造了機會。
例如WZD之所以能夠讓Widget迅速流行,前提是因為他們想打敗的對手如Naver、Daum等大型網站,都實行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Interface,應用程序接口)開放政策,讓開發者可自由寫出能與各大網站互相嵌入的程序。以上種種都是促使這些年輕天才膽敢向前輩巨人挑戰,揮灑雄心壯志的背后因素。
責任編輯:王克峰
海外星云 200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