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林
小時候和文化結緣的,僅僅是家里一臺收音機。那時候劉蘭芳的評書正流行。每到中午,總會見縫插針地聽她的評書《楊家將》、《岳飛傳》或者《曹家將》。其中王佐斷臂勸雙槍將陸文龍認祖歸宗的一節,記憶猶深。“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劉蘭芳飽含深情的講述,特有的鏗鏘頓挫的語調,使得那種對親情的眷顧,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我走得再遠,任由時空如何間隔,也斬不斷我對故鄉、對親人的眷戀。
今天和太太、兒子到沃爾瑪超市瞎逛,給兒子買了龍眼等一些水果。不知道為什么,兒子總把龍眼稱做桂圓,糾正了好幾次才糾正過來。
熱暑淋漓地回到住處,給兒子剝桂圓吃。剔除外殼,掰下果肉,一點一點放到他的嘴里。然后引誘他背誦“去年今日此門中”,或者“唧唧復唧唧”。兒子記憶力還好,每日不經意地教兩句,三五天就可以半半拉拉地背誦下來。
兒子嚷嚷著自己拿龍眼剝,我告訴他小孩子還不能自己剝,他仰著臉看著我說:沫含剝龍眼給爸爸吃!我聽了甚為歡喜:小孩兒真懂事。
吃蘋果的時候,太太問兒子:削了蘋果讓誰吃?兒子說:“讓爸爸吃,媽媽吃,沫含吃。”或許,兒子潛意識里面就有恭歉禮讓的美德——每次出去玩耍,他總是不和別的小朋友爭搶,總是表現出靦腆綿善的性格——而且,他還有“反哺”的慈悲心。
人之初,性本善,原本如此。
我知道,兒子的這種“反哺”的慈悲之善,在一個規則缺失的社會,不會對他的生存帶來益處。當一個社會講求沒有公平沒有規則的叢林法則的時候,善良敦厚只會成為一個人生存的累贅。
但是我依舊愿意這些累贅伴隨兒子一起長大。或許,這些累贅會使得兒子損失一些利益,但是會給他的心靈帶來豁亮和溫暖,帶給他超越小格局的大智慧。
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