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輝
美國是一個充滿幽默的國家,任何一份大報,每天至少有兩個整版的漫畫和幽默專欄。美國人說笑百無禁忌,不論是經理、主管,還是總統、上帝,都可以拿來開玩笑。與此同時,他們還不忘對孩子從小進行幽默感教育培養。
女兒要競選學生會主席,今天所有的參選者要向全校師生發表競選演說。能否當選,今天的表現至關重要。女兒漂亮、口齒伶俐、鎮定而有吸引力。我知道她會講得很好,讓我緊張的是臺下的觀眾。校長事前規定,講演沒結束時,任何人不準鼓掌或起哄,學生們似乎覺得這樣太無聊,故意跟校長唱對臺戲。好幾次,講演的同學話說了一半就被刺耳的口哨打斷了。
兩周前,當女兒請我幫她策劃競選戰略的時候,我沒有緊張,我告訴她:“如果你真的,真的想當主席,最具號召力的辦法是使用幽默,能把所有的選民都逗樂,就贏定了。”做到這一點并不簡單,她的演說必須出人意料。“相信我,按我的計劃,你一定能大獲全勝。”我當時胸有成竹地對她說。
女兒的演講開始了。“我的名字叫布布妮,我在競選做你們的主席,”女兒的聲音很鎮定,“我想你們應該選我,因為……”她停下來,向臺下四周看了看。我等她說出下句,拿攝像機的手抖個不停。女兒從身后的背包包掏出一個圓形塑料飯盒,倒扣在頭上,用拳頭壓著鼻子,模仿機器人的聲音說:“因為,我是外星人,到地球來吃你們的午飯!”大家壓根兒沒想到她會說這么一句,全場哄堂大笑。女兒等笑聲停止才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別信我的話。你們應該問問那些跟我有相同生日的人,比如喬治·華盛頓。”說完,她背過身去,戴上了一副灰色的假發。這會兒觀眾都來了精神,等著看我的女兒還有什么新花樣。“哦,老天,我的背真疼!”她用老年人沙啞的聲音嚷道,“我猜是因為我在地下躺了兩百多年的緣故!”
臺下又爆發出陣陣笑聲。我知道,她的幽默已經征服了所有觀眾,女兒贏定了。
演講快結束時,她提出如果自己當選后將做的種種改革,禮堂里充滿了歡呼聲和掌聲。學生們又跺腳又拍椅子,場面幾乎失去控制。老師們(包括校長)光顧著揉肚子,根本顧不上維持秩序。而我的心也興奮得快炸開了。我把臉貼在攝像機上,這樣旁邊的家長就不會看到我悄悄流下的眼淚。我對女兒的幽默教育幫她初戰告捷。
以上節選自美國人蘭尼·祖茲寫的一篇題為《幽默競選》文章,美國人的幽默感由此可見一斑。
美國是一個崇尚幽默的民族,他們不僅把幽默看作一種可愛的性格,而且視其為可貴的品質。因此在許多美國家長看來,培養孩子的幽默感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根據美國專家從事的專題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的幽默感大約3成是天生的,其余7成則須靠后天培養。因而在兒童教育專家的倡導下,許多家長甚至在嬰兒剛出世6周便開始對其進行獨特的“早期幽默感訓練”。實際上,不少較聰明的嬰兒這時確已萌發“幽默意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家長故意抱著孩子作“下墜”動作時,一些孩子在體味下落感的同時,還會無師自通地意識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鬧著玩,小臉可能會漾起笑容!對這些天生就有較強幽默感的孩子,美國的家長們除了常跟他玩“下墜”游戲外,還與他玩捉迷藏(如將一塊手帕遮住自己的臉,然后猛地抽走,孩子見了可能會發出會意的微笑)、敲擊游戲(如用一湯勺敲擊碗碟使其發出清脆聲響,然后再佯裝用湯勺敲擊自己的頭或孩子的手,他可能也會沖你一笑)等。
1周歲左右的孩子對他人的臉部表情已十分敏感。在其學步摔倒時,美國的家長們大多是沖他做個鬼臉以表示安撫。幽默的力量是無窮的,此時他往往會被大人扮的鬼臉逗得破涕為笑。不僅如此,家長還鼓勵孩子們模仿做鬼臉,做得愈怪異愈能得到贊賞。
2周歲時的幼兒已能從身體或物品的不和諧性中發現幽默。如,大人把襪子“戴”在自己的手上,臉上則露出難受的表情。在美國,若孩子這時也學著把手套“穿”在腳上,家長不僅不對孩子橫加指責,相反跟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3歲幼兒的智力,已發展到能認識概念不和諧中潛藏的幽默。當爸爸故意手拎媽媽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媽媽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時,孩子見了即會一邊搖頭一邊大笑不止。美國家長往往默許孩子裝模作樣地戴上爺爺的大禮帽,手持拐杖,行步蹣跚,從模仿中體味幽默的快樂。
4歲左右的幼兒特別喜歡“過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當美國人發現自己的兒子與鄰家小女孩正在十分投入地扮演王子和公主時,不僅不阻攔,自己還可能客串壞蛋之類的小角色,添油加醋地讓氣氛更為生動、活潑。
待孩子長到5~6歲時,便可能對語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這時,美國家長會利用同音異義詞和雙關語的巧用及繞口令等的學習,增強孩子的幽默感。
7歲的孩子大多已上學。他們往往喜歡講笑話、聽笑話。有些笑話雖不夠高雅,但大人們一般不去粗暴地批評乃至責備。他們認為,此時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淘氣的男孩,往往會通過笑話或惡作劇來“平衡”或“調節”自己的心態。盡管其中的幽默可能讓大人們不快甚至難堪,但大人理應包容。原因很簡單: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此時若大人能正確引導,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才是明智之舉。
8歲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美國的家長常常傾聽孩子們講述有關學校生活的小笑話,并發出會心的歡笑,對孩子的幽默感作出肯定的表示。此外,大人們還常常引導孩子們編幽默故事,改編電影、電視劇的情節或加添令人捧腹的結局。
當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時,學校會常常組辦有關“幽默故事”寫作或講述的比賽。對于這類能起到增強孩子幽默感的活動,家長們大多予以無保留的支援。
孩子的幽默性格一旦形成,對其一生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開朗活潑,往往更討老師的喜歡,人際關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和痛苦,因而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較快活、聰明,能較輕松地完成學業,甚至擁有一個樂天、愉悅的人生。
在中國人的理想人格中,幽默扮演著最不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國人對創造力特質的認知中,更是沒有幽默的影子!與之相反,美國人在對幽默的培養上顯得更為重視。美國人可以不在意別人罵他無賴、頑固、奸詐,但絕對無法忍受“沒有幽默感”的批評,在他們的眼中,“沒有幽默感”簡直代表著做人的失敗,不受歡迎以及令人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