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濤
“排憂解難”是我刊的保留欄目。
在這個傳遞愛心的欄目中,每期請一位主持人答疑解惑。希望我們的復信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深刻的分析,多一些通俗的解釋,多一些輕松的提示……
我們愿與讀者朋友們心心相通,努力成為您的心靈之友。
Q:我是一名18歲的男生,自高三以來,每逢模擬考試就感到緊張,害怕,手心出汗,心慌,頭腦變得糊里糊涂,解題能力下降。一想到即將來臨的高考,更是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緊張感。我曾經努力去克服這種焦慮,但自己的努力非但沒有成效,反而越來越緊張。請問我這是心理問題嗎?該怎樣解決?
A:你的問題是一種考試焦慮的表現。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對考試的焦慮。考試不僅是檢查、測驗我們的能力,它還有很多的含義,它還意味著成長與獨立,我們每通過一次考試,就意味著我們又長大了,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距離我們獨立自主的成人生活越來越近了。尤其是到了高三,我們會面臨高考,因為經過高考以后,我們會離開家去過獨立的大學生活,這個階段好像是個分水嶺,過了這個階段后我們就不再是小孩子,我們就進入了成年人的生活,因此,高三的考試更具有象征意義。關于焦慮的成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談到男孩喜歡接近母親,而女孩兒跟父親更親近。在精神分析中有一術語對這種現象進行描述,即俄底普斯情結。俄底普斯期通常是3—6歲這個心理發展階段,在此階段,男孩兒喜歡親近母親卻又處于一種矛盾沖突之中。一方面,他想排擠父親,獨自擁有母親;而另一方面,父親對處于俄底普斯期的男孩兒又是一種可怕的威脅,因為父親在男孩兒眼里實在太強大了,所以,那種取代父親獨自擁有母親的愿望與沖動對他來說意味著自我毀滅。因此,他對這種愿望和沖動充滿了恐懼,這是一種由于競爭而帶來的焦慮——閹割焦慮(精神分析術語)。在這個階段,我們為了解決這種沖突和矛盾,我們要學會分享愛,男孩子認同了父親,以父親為榜樣,開始學習男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在這一階段出現問題的孩子,沒有解決好與父親之間的矛盾關系,他對男性充滿了競爭,但是又擔心自己會被對方擊敗。隨著男孩子到了青春期,此時性的沖動再次增強,壓抑的欲望蠢蠢欲動伺機萌發,這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又開始浮現了。考試意味著成長與強大,這使你感到了恐懼,因為成長意味著與父親競爭,尤其是面對升學的高考。這種競爭喚起了你深藏的閹割焦慮,并屢屢在考試中浮現于意識層面。治療可以采取心理治療。精神分析治療可以幫助你探索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愿望與沖動,促進你對自己問題的理解。
另外,考試焦慮還與你對考試的錯誤認知有關,即認為自己考試時不該有焦慮,并且認為焦慮對考試是有害的,因此,每當焦慮出現時就很緊張,于是想努力克制,但又總是不能很好地控制它,最后變得更加緊張。因此,你首先應認識到在考試中出現焦慮是正常的反應,每個人都會出現,并非你獨有。在考試中出現適度的焦慮對考試發揮有積極作用,比如考試前的復習效率比平時會高出很多,就是因為適度的焦慮調動了人體的潛能,促進了能力的發揮。在感到焦慮緊張的時候,試著作深呼吸或其他形式的放松,這有助于你緩解焦慮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