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的兒子今年12歲,在不久前的一次考試中成績不佳,我們嚴厲批評了他。之后我們給他制定了強度更大的學習安排。可沒過幾天,他出現了夢游。記得在他5歲那年,她母親因工作原因外出,不久后他也出現過夢游。可是各種檢查都沒有問題,請問我們該怎么辦?
A:夢游現在稱做睡行癥,過去之所以叫夢游癥是因為起初認為在夢游的時候當事人正在夢境中,但后來的研究發現這是一個誤解,因為夢游由于非快速眼動相睡眠(NREM)的第三與第四期出現發作,而人們在這一睡眠期中是不做夢的,所以目前將其稱為睡行癥。要診斷為睡行癥,首先要排除可能的腦器質性病變,常見的就是癲癇(這在成人中出現的睡行表現中更為多見)。排除了器質性因素外,兒童多發睡行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最后,就是心理因素了,如過度疲勞、壓力、分離體驗、環境變遷等都是常見的心理因素。我們可以看到您的兒子在出現睡行癥的兩個時期都存在心理因素,5歲時是與母親分離后出現了夢游;而最近的發作是因為學習的壓力,而且過度的學習使他非常疲勞,這些都促成了他的再次發作。
要從心理層面對孩子提供幫助,首先要理解他睡行背后的心理動因。弗洛伊德認為,睡行癥患者潛意識壓抑的愿望通過睡行獲得了某種滿足。所以,睡行的癥狀本身會使患者從中獲益,我們在心理學上稱為“原發性獲益”。而出現這樣的癥狀后,可能會進而贏得父母的關注和關心,減少對他的苛刻要求,這可稱為是“繼發性獲益”。所以,患者潛意識地就把睡行當成了滿足自己愿望的一種方式,當然這不是一種好的方式。如果不及時給予干預,它就會被固定下來,成為滿足愿望的一種常規模式。您的兒子幼年離開母親后他潛意識地選擇了睡行這種方式,現在他又在重復以前的選擇。睡行往往預示著孩子內心深處存在著沖突,他是在用睡行的行為來間接地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這種沖突,他需要父母在內心的這個層面給予他支持和滿足。因此,父母應當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談心,聽聽他的感受、他的心聲,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的嚴格要求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對孩子表達愛應當采取適合的方式,讓孩子能感受到愛,這非常重要。父母通過與孩子的溝通,在現實生活中合理地滿足孩子的愿望,從而幫助孩子不再去選擇睡行來滿足自己的愿望,睡行癥也就可以治愈了。
另外,家長還應當注意,睡行發作時大人不要驚動孩子,因為此時孩子完全沉浸在另一個無意識的世界里,突然的驚嚇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此時最好是輕輕走近孩子,牽他的手回到床邊,然后輕輕扶他躺下。對睡行的兒童,家人應加強夜間監護,防范可能發生的意外。
更正并致歉
2006年《心理與健康》(增刊)由于排版失誤造成文章末尾缺行,第30頁最后一句完整的應為“尤其應該注意以前發生過的副反應。”;第47頁最后一句完整的應為“引導患者走入正常的人際交往模式中。”。對于由此給讀者帶來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心理與健康》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