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綠的蘭花葉子傾瀉而下,旁邊襯一段褐色老樹皮,古意盎然;粉紅、雪白的薔薇怒放,長長的絲瓜絡隱約其后,野趣橫生……這些美麗的花草,似乎聞得到脈脈香氣,其實只是彩紙折成。
折紙很優雅,益腦益智,對吳波來說,更應了那句“紙中自有黃金屋”。
想象一個女孩安靜地坐著,優雅地做著手工,這本身就是件非常美麗的事情。你能看到蘊藏其中的縝密、內斂、沉穩、審美、細膩、情愫、氣質……更何況女孩紅顏素手,侍弄出一朵朵美麗的紙花。
在浮躁的現代社會。總有一些人放慢步伐,尋找一些心靈的寄托,這也是年輕一代青睞手工的原因之一。很多白領喜歡把做手工作為調劑生活的方式,太多的手工項目因此在街頭巷尾風行一時,個性T恤、陶藝、十字繡……然后,也有太多的手工流行因為人們的興趣點轉移,忽然淡出人們的視線。
然而。南京“花仙子手工藝術開發中心”的創始人兼總經理吳波,卻把自己的愛好經營成坐擁數百萬財產、備受社會稱道的事業。這其中,不僅有對傳統手工紙藝的癡迷追求,更是融合現代經營模式的探索成功。吳波和她的“花仙子”,在易變的市場找準了定位,尋找到一個寬廣的持續發展空間。
成功的前提是找對路
“花仙子手工藝術開發中心”的藝術培訓教程里。吳波經常帶領大家做一個游戲:指定A和B兩點,假設A地是人生現狀,而B地為目標所在地,然后要求每人以獨特的方式從A點到達B點。
這個簡單的游戲開始時往往會引得笑聲陣陣。因為剛開始的幾位,也許會以正常的方式通行。接著,會出現一些別出心裁的有趣方式。然而。參加人數眾多時,對于后來者。要做到獨特,就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人群會慢慢沉默下來,陷入思索。
“找到屬于自己的路,這非常重要。”這是吳波對游戲的總結,也是她對自己選擇紙藝手工作為事業的解釋。
1997年那個教師節,吳波售出了2000多張賀卡。但節日一過,賀卡生意冷清了下來。吳波尋思著賀卡季節性太強,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很偶然地,她在書店看到有教做紙藝花卉的書,于是嘗試著做一些紙花。做紙花需要耐心和細心,折疊、彎曲、打皺、粘連,基本的環節會了,憑著多年做手工活的悟性,吳波很快融匯貫通,會做很多花卉。她喜歡到大自然中觀察花卉,琢磨更簡單但更逼真的做法。每次做出以假亂真的花朵,她就覺得快樂無比。
那個時候周末會有一些家長帶著孩子,還有一些情侶雙雙來學做賀卡,吳波推出紙花后他們也就跟著做紙花。
一年后,南通幾乎所有商場都有了吳波的紙藝專柜。
60元開始的事業
“只要不要臉,這個世界都是你的。”這是“亞洲十大培訓師”胡大平的一句話,被吳波用作“企業文化之二”赫然放在自己的網站上。因為這一句話格外觸動她,她希望自己和員工們都對這句話做出好的闡釋。
當年,吳波上完高中連畢業證書都沒有拿到,對在她身上寄予了很高期望的父親來說,這是一個不可想象的糟糕境地。但吳波沒覺得有什么丟人的,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父親希望吳波能繼續求學,吳波終于答應去讀一個旅游管理的文憑,但是她提出一個要求,希望父親資助她先出門旅游。父親妥協了,吳波因此沿著長江乘船南下,沒想到就此改變了人生。
1997年8月,在江蘇南通逗留時,她在文峰大商場看見許多人在購買一種售價2。多元的韓國賀卡。忽然,吳波感覺到,她尋尋覓覓的方向在那一刻確定了。她從小心靈手巧,經常自己動手做一些小物品,但從來沒想過這居然可以掙錢。
“我可以做得比這個更好!”她對售貨員說。
她決定在這個商場出售自己親手做的賀卡。吳波打聽到印刷廠的地址,進去要求買最好看的紙。她在邊角料里挑到中意的紙張,以5元的價格買了一斤。隨后又買了一元錢的赤豆、綠豆和玉米粒,在裁縫店買了一些好看的碎布。所有東西花掉了60元。
做了兩三天,一批設計精美的賀卡誕生了,吳波興高采烈地拿著自己的產品找到商場經理。看著經理眼睛里的驚訝和欣賞,她滿心以為自己的產品可以立刻擺上柜臺。
“要在我們商場出售,需要開增值稅發票,你有么?”經理問。她發了愣,轉身去找文化用品商店,拿出賀卡對別人解釋,希望有人可以幫助自己。一家家試過去,總算有人愿意幫她解決困難。幾年后吳波看到胡大平的那句話,感慨不已,如果那時候自己臉皮薄,做的那些賀卡也許就只能成為自己的珍藏,更不會有以后的“花仙子”了。
正好是教師節,吳波一直在柜臺旁走來走去,滿心歡喜地看著別人買下她的賀卡。才不過兩天,商場經理通知她補貨,說她可以得到1200元,不過要等到月底結賬才能支付。這時,她犯起了傻勁兒,自己不是要從那60元開始自己的事業嗎,所以,她堅持不用其他的錢,她就要用那60元帶來的收益來進行新的投入。商場經理被這套女孩氣的奇怪理論糾纏得又好氣又好笑,只好開條讓她去財務室預支,方便她及時補貨。許久以后,媒體喜歡用“60元打造百萬富姐”來講述吳波的故事,她很為當初的傻勁暗自發笑,也暗自得意。
這一次,吳波制作了一張醒目的大海報,招聘卡片制作人員。本該結束旅程回家的女孩不走了,從旅館搬出來,在城鄉結合部找到一間租金便宜的小屋,就這么正式開始了職業的紙藝生涯。
快樂是一種美德
做生意好比走夜路,你永遠不知道前面會有什么,但你必須隨時做好應對變化的準備。這個準備,有些人將它歸于很多經營知識的儲備,吳波將它歸于自己的內心。
2000年,吳波結婚成家,搬到了南京。令她沮喪的是,自己的紙藝產品投放進南京的大商場里,竟然激不起半點漣漪。小小的紙花似乎在繁華都市失去了令人驚艷的魅力。
“我總覺得,我做的紙藝那么美麗,它們絕不能出現在地攤上廉價出售。”吳波說。她珍視自己的作品,即使在事業的低谷,她也總是隨身帶著新制的花朵,送給珍視它們的人。
新的轉機出現了,那一天,吳波握著幾支花來到街道辦事處。準備辦理一些事務。辦事處的人覺得她手里的花實在好看,待發現是紙藝作品,立刻邀請她為下崗女工們培訓紙藝。
民間手工絕招,在中國歷來有所謂家傳不外傳的傳統,吳波沒有這種意識,只要想學,誰都可以得到她的熱心指導。
“雖然花兒造型多變,每一片花瓣都不同,但只要掌握了其中的奧妙,無論想制作什么花,都變得很簡單。”培訓在大家的驚喜贊嘆聲中結束,吳波意外地得到一筆講課費,這讓她忽然醒悟到自己的紙藝事業可以有新的方向。
吳波開始拓展團隊培訓業務。她把市場目標轉向酒店和商場裝飾的大定單。接受定單后,組織受過培訓的女工們大批量生產。如今,“花仙子”年銷紙花達到八九萬朵。這樣,無需廠房設施,無需招聘大量員工,卻能保證生產能力,同時,紙藝培訓和生產提供了工作機會,從而得到街道的大力支持,吳波的紙藝生產開始變得更加靈活高效,收入也更加豐厚。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吳波愛花如癡,做花讓她感到快樂。她研究花的品種、顏色、姿態,追求更完美的紙藝表現形式,她也希望紙藝給更多的人帶來快樂。“快樂是一種美德。”這個單純的愿望讓她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吳波把這句話鄭重地作為“企業文化之一”。
所有問題都可以分解
吳波一直認為,是熱愛成就了自己的夢想,但要持續發展事業,絕不能單單依靠熱愛。經營管理一個企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對于一個僅有高中文化的女子來說太過復雜。不過,這個聰明的女子自有辦法解決。
吳波習慣把一切都化解得非常簡單,“就像做花的過程中,遇到有的花很復雜,有時候你會覺得根本做不出來。但只要你仔細觀察,把每部分分解開來,花蕊怎么做、花瓣怎么做、花萼怎么做、葉子怎么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吳波分解自己的短板,一是文化基礎薄弱,二是管理經驗欠缺,隨后一步步彌補這些短板。
經營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她都要細致解決,之后進行總結,從實際運作中摸索適合自己的路子。同時也關注書籍和商界精英帶來的智慧啟迪。她的辦公室里,《中國式管理》、《超越性思維》之類的書籍,與《荷花攝影作品集》、《軟陶的設計與制作》、《現代裝飾花藝》等書籍共處同一書架,赫然表明了主人的關注點。
在吳波一次次“分解”之后,“花仙子”的運作變得輕松自如。比如“花仙子”的培訓,就像一場輕松有趣的游戲,又似友好和諧的團隊鍛煉。
2006年底,“花仙子手工藝術開發中心”在某大企業里舉行了一次紙花藝術展覽,栩栩如生的花朵讓企業員工們驚嘆不已,工會發出通知組織自愿學習。為期4個周日的紙藝培訓會,“花仙子”承諾教會學員10種紙花的制作方法,每人只需要一兩百元培訓費。因為展覽的良好效果,報名人數特別多。這樣的企業團隊培訓,規模大,人員集中,收益遠非店面培訓可比。這樣一來,龐大的市場讓吳波的事業一路攀升。
“就這么簡單。”
紅綠色的夢
培訓形式和手工紙藝本身的水平,引起了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競教授的關注。經過一番了解,吳波被聘請進入南京大學的課堂,為民俗藝術專業研究生和本科生上紙藝花卉選修課。而后,她又進入香港城市大學,把紙藝花卉帶進了更多的大學課堂。
民間的手工紙藝進入重點學府,彼此間相互影響,為吳波的企業帶來了更多的美譽,也吸引著更多的企業將紙藝培訓納入自己的企業文化生活。吳波的培訓不僅僅在南京及江蘇的其他城市展開。還在上海和其他省市拓展了新市場,紙藝產品行銷歐美。
“有很多地方的人來找我,要求開‘花仙子’的連鎖店,我都拒絕了。”吳波說, “等時機更成熟,我會好好進行連鎖店經營,不過,我一定會做得很有特點,很好玩。比如,把連鎖店分成兩種不同風格——紅店和綠店,一個是現代青春朝氣的熱鬧店鋪模式,一個是高雅幽靜充滿藝術氣息的藝術長廊式店鋪。”
這是獨屬夢想者的想法,浪漫而特別,可是認真想來,卻又很聰明,很近。看得見摸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