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市場化的社會互助機制和市場化的風險管理機制,對社會的和諧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黨和國家很早就已經意識到了。隨著全國各地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黨和國家迅速展開了對舊保險業的改造和新保險業的建設工作。
一、解放前,國內保險市場狀況
抗日戰爭勝利后不久,國民黨開始在敵偽地區全面清理和接收保險機構,并頒布了一批恢復發展的規章制度,保險業一度呈現出表面的繁榮景象。
1945年,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指令核準《收復區敵偽財政金融機構財產接收辦法》。據此,國民黨對敵偽保險機構進行了接收。據1947年《財政年鑒》不完全統計:其中接收的敵偽保險機構,共計69家(不包括東北地區)。次年,國民黨軍隊開始進入東北部分城市及其周圍地區,接收東北敵偽保險機構有日商40家,偽滿2家。1945年8月28日,國民黨政府財政部公布《收復區商營保險公司復員辦法》(共8條)。10月29日,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駐京滬區財政金融特派員辦公處發布公告,原先向汪偽主管當局登記的57家公司一律停業清理。
隨后,大批保險機構遷回上海,一批新的保險機構紛紛成立,上海再次成為全國保險中心。但是,這種繁榮是虛假的。隨著國民黨政府肆意挑起內戰和國內通貨膨脹的急劇加劇,保險市場也陷入嚴重的混亂狀態。
二、解放后。黨和國家對保險市場的整頓
如此混亂的保險市場非常不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隨著各地的解放,黨開始逐步對舊保險市場進行整頓。抗日戰爭結束后,東北部分地區率先解放。1947年10月,東北銀行哈爾濱分行就開始對該市保險業進行調查和整頓,并籌建了哈爾濱聯合保險公司。
1949年5月27日,全國保險業中心——上海解放。翌日,上海市軍事管理委員會成立,由金融處保險組著手對保險市場進行整頓。整頓工作主要分為兩步。
第一步,接管官僚資本保險機構。上海軍管會成立的當日,金融處保險組就開始接管官僚保險機構。上海市被接管和監理的保險機構共達24家,職員698人,工友134人。全部接管公司到六月一日結束,六月十日開始陸續清點,至二十一日全部清點完畢。它們成為建立國營保險業的基礎。
第二步,整頓和管理私營保險業。上海解放后不久,軍管會即著手對上海市私營保險企業進行整頓。軍管會首先加強了檢查工作,與非法經營作斗爭。自1949年7月30日至12月止,共進行了5次檢查。從被檢查的26家情況看,查出放期者7家,放傭者8家,放期又放傭者2家,外商私營外幣業務者1家,私營拆放者3家。軍管會金融處分別對其進行了處罰。通過檢查和處分,嚴肅了法紀,為私營保險業復業和市場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且也使舊保險業中的積弊暴露出來,軍管會開始進一步深層次地整頓私營保險業。
舊中國保險業發展中最大的積弊就是投機盛行、畸形發展。為此,黨和國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規范私營保險業的經營。
早在1949年7月5日,上海市軍管會財委會金融處就出臺了上海市保險業經紀人傭金限制辦法九項條文。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繼續對私營保險業進行整頓。1950年3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出臺了《私營保險業暫行管理辦法草案》。4月26日,上海市軍管會財委會金融處又下達訓令,規定私營保險公司應遵行的事項。采取諸多措施限制私營保險業的投機行為。第一,對信用保證金的管理,規定各公司所握存的實物,限期處理;第二,規定業務范圍,各保險公司除了經營各種保險業務外,不得經營商業及買賣金鈔、證券等營業;第三,定期向相關單位呈送業務報告表,以使黨和國家掌握其業務狀況;第四,規定經紀人傭金:各公司給付經紀人或第三者介紹業務的傭金,不得超過被保險人應付保費的20%;第五,規定資金運用范圍,包括存放國家銀行或私營銀行、折實儲蓄、投資生產事業和有價證券。
與此同時,黨和國家還采取措施切斷舊保險業與帝國主義的聯系。天津和上海解放后,就立即成立了民聯分保交換處。之后,又采取措施,加強各民聯分保處各交換公司之間的團結和聯系,以割斷私營保險公司與外商公司的關系。結果,很多私營公司脫離原來的組織,或取消了舊有的保險社團,相繼加入民聯,成為交換公司,舊中國的華商聯合公司很快陷入孤立。
黨和國家的這些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些私營公司經過整頓和國家的扶持,度過難關開始正常經營,其中太安平、太平、大信等11家公司,經過勞資協商后,編制量入為出的預算和爭取保本自給的經營計劃,至1950年11月,這些公司已經日漸起色,恢復常態。
三、積極建設新中國保險事業
建設新中國,不僅要求“破舊”,更重要的是“立新”。保險業也是如此。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建立開啟了新中國的保險事業。
黨和國家在改造舊保險業的時候,就強烈地意識到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家保險機構,實行對全國保險業的統一領導,非常必要。1949年,中財委在《轉報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成立統一的國營保險機構的重要性,決議籌設一個全國性的保險公司。該計劃方案經過財委會研究,表示原則上同意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0月2日,薄一波親筆函告南漢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籌備工作的領導人之一),中央已經同意搞保險公司。
1949年10月20日,在接收國民黨官僚機構——“主要是中國、中信、中農、太平洋幾家公司的各地分支機構,以及這些機構的職員600余人”的基礎上,全國統一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人民保險公司的基本任務確定為:保障生產:促進物資交流;保護國家財產并提高勞動人民福利。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自成立后,發展迅速。在短短8個月的時間內,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了分支機構,并吸收配備了這些機構所需的人員。到1950年6月底,已在全國設立區分公司5個,分公司31個,支公司8個,辦事處25個,營業部及派駐所4個,共73個單位。另外還有代理處564個,特別代理處385個,共有人員2263人。
人民保險公司一直積極開展業務,有條不紊。人民保險公司根據國情,率先開辦火險、運輸險、兵險,接著試辦團體意外險、旅客險、人身保險。并且對保額做出限制,其中火險為三十億(舊人民幣),運輸險為十五億,兵險照運輸險減半,沿海兵險暫時不做。有溢額要分給上級公司、不分給國外,到總公司再保不了時再作考慮。保險公司的事業得到了政府強有力的支持。1951年政務院做出決定:國家機關、國營企業、合作社財產必須實行強制保險及旅客強制保險。強制保險指定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為辦理法定機關。
事實證明,新中國百廢待興,新的國營保險機構的建立符合國家建設的需要。
首先,人民保險公司在促進生產、爭取業務方面,發揮了保險業特有的效用。人民保險公司自建立后,不但在國家政府的扶持下,開展強制保險,還積極開展了自愿保險,普遍開辦了火險、運輸險、人身保險、旅客意外險等,甚至根據恢復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時推出農業保險。這些險種的相繼開辦,對國民經濟發展大有裨益。
其次,人民保險公司在對災害進行補償的同時,還加大了災害的預防,使得社會損失率急劇降低。在開業8個月時間內,各地公司對保戶和非保戶經常不斷地進行事前防災檢查,其中華東區公司檢查了工廠倉庫161家:總公司營業部對166個公私企業進行了287次檢查。一些企業公司在接受檢查后,采取了相應措施,盡量消除隱患。這些工作,減少了國家和人民的財產損失,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
再次,與保險業務蒸蒸日上相統一的是,保費收入也甚為可觀。據記載,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后兩年保費收入,僅華東、中南兩區就達到了四千億。這些保費也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建設資金。
最后,人民保險公司的建立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保險業的陋習。在國營公司的領導下,舊中國保險業的殖民買辦性得到了根本改變。自解放后,人民保險公司的業務比重日漸增加,華商公司逐漸減少,而外商公司則顯著萎縮。至1950年5月,全國公私保險公司收入保費的比例,人民公司占70%,華商公司占8%,外商公司占22%。到1952年底,外商保險公司陸續申請停業,自此外商保險公司完全退出了中國保險市場。此舉標志著由外商壟斷、操縱中國保險市場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當然在發展中,也存在一定的失誤。比如,壟斷帶來了效益低下;過于強調政治至上,損害了保險公司正常的經營活動。但是,概而言之,建國初期,由于惡劣的經濟環境和國際環境,黨和國家為了改變舊中國保險業的不正常發展狀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總體來說是卓有成效的。它不僅徹底改變了舊中國保險業發展中的畸形狀態,還開辟了中國保險業發展的新紀元,在新中國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中都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成績應該得到肯定。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