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股市一時的升沉,不一定能反映長期的經濟走勢。不過,在聯邦儲備局上月底宣布降息后,道瓊斯指數11月1日反而重挫362.14點。降低利息通常是有利股市上揚,這次的變化,顯示投資人對通貨膨脹的憂慮,更從種種數據中可以看出“經濟堪憂”的前景。
石油價格近周來暴漲,每桶破96美元,“百元噩夢”近在眼前。基本原因固然是求過于供。但其中仍有人為操縱甚至故意減產等因素。
美國是世界經濟的龍頭,興衰振靡,影響都是全球性的。市場上“經濟堪憂”的心態,一大部分就是“憂”在美國。
自9·11驚爆至今,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投下的戰費,已超過8000億美元。根據中立性研究機構“戰略與預算估算中心”推計,到今年年底。美國打伊戰的財務支出將超過越戰的耗費。
布什總統不久前向國會提出460億元緊急撥款的要求,使得2008年度用于伊、阿兩國的戰費達到1964億元。緊急撥款是為了加強美軍購置裝備。以減少“自殺性炸彈”襲擊的損害。支持前線作戰,義不容辭,可是,這樣“無底洞式”的填下去,何日見底?
伊拉克人抱怨他們現在的日子并不比薩達姆在位的時候好過。流離失所的難民有好幾百萬,不同教派、種族之間的內戰已經發生。美軍占領得到的響應,是越來越疏離的冷漠,越來越高的仇視。
對美國本身而言,戰爭是莫大的消耗,不談人命的犧牲,單單是財力物力的損耗,已經是得不償失,影響到“基本面”了。大量戰費勢必排擠了其它需要的開支。人們無意中會發出感嘆,“只要伊拉克停戰一天,省下的錢就夠了”。
錢若花得太多,花了又未必見到效果,就不能不精打細算一番。
若干激進人士和團體的反戰示威。不一定引起普遍的響應。可是,當人們想到,布什7年前宣誓就職時,美國政府的家底尚有盈余,如今卻是重債纏身。布什上臺時,汽油每加侖1.46美元,如今逼近4美元關口。
“經濟堪憂”恐怕不止是經濟問題。明知打不出結果而仍要繼續打下去的這場戰爭才是真正的堪憂。
(責任編輯:覃福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