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垃圾問題瀕臨失控,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和自然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隨著亞洲人越來越富裕,消耗的東西越來越多,制造的垃圾數量增長之快也是前所未見。亞洲開發銀行估計,亞洲一些大城市平均每天制造76萬噸固體廢棄物,預計2025年,數量將再翻一倍以上,達每天180萬噸。
垃圾似乎已多到無法處理;事實上,亞洲大部分地區都為垃圾傷透腦筋。要適當回收、處理或清除垃圾,所需費用龐大,許多國家和城市已負擔不了。世界銀行表示,有些城市花費了一半的預算來解決垃圾問題;即使如此,往往還有一半的廢棄物沒有被好好收集及處理。許多額外的負擔,來自消費品的包裝和產品本身;這些包裝和產品需要許多年,甚至好幾個世紀,才能夠分解。
所有這一切,皆使處理固體廢棄物變得更復雜、更昂貴。垃圾到處充斥,如果不加以控制,其惡果將影響到所有的人。馬來西亞馬六甲多媒體大學固體廢棄物管理專家瓦希德·穆拉德表示:“污染并不分富人和窮人;當一個地方受到污染,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貧是富、是尊是卑,都會遭殃。”
露天垃圾場問題嚴重
垃圾危機不僅是環保問題,還會削弱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阻礙工業與觀光業的發展,從而威脅國家的經濟。
以印度的高科技商業中心“思維空間”為例,該科學園區建立在孟買最大的未經處理垃圾場之上。根據印度全國固體廢棄物協會的報告,園區內的承租戶經常抱怨,由于垃圾分解所釋放的氣體,他們的服務器一再“當機”,造成每年數十萬美元的設備損失。
堆積如山的垃圾,也破壞了亞洲城市的美麗。曼谷36歲的廣告主管查猜·穆提塔每天從他的時髦公寓走路上班,都必須經過一大堆丑陋難聞的垃圾——這些垃圾要到晚上才會有人收走。穆提塔說,遇到下雨時情況更糟,一種發臭的黃色液體會從垃圾堆流到人行道上。他建議:“應該要有更好的廢棄物處理方式,例如增加垃圾收集的次數,并使用較小的垃圾收集車,以減少對交通的阻礙。”
最緊迫的問題是那些露天垃圾場,比如馬尼拉的帕雅塔斯、加爾各答的達帕、雅加達的班塔格邦,以及孟加拉國達卡市郊的馬圖艾爾。這些垃圾場不僅難看,還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制造出具爆炸性的甲烷氣體(沼氣),并讓傳播病菌的昆蟲、老鼠得以繁衍。
現代工程技術能對付與露天垃圾場有關的問題,不過,泰國亞洲理工學院教授切提亞潘·維斯凡納坦估計。亞洲每10個垃圾掩埋場,就有9個未配備適當的工程設施。有些國家依賴可制造能源的焚化爐來處理大部分固體廢棄物,但越來越多的人關切焚化爐所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
雖然焚化爐的確會造成一些問題,但大都可憑技術克服;而露天垃圾場的問題則遠比之更為嚴重。亞洲開發銀行表示,日趨嚴重的垃圾危機必須以“3R”來對付:減少(Reducing)廢棄物數量,重新使用(Reusing)被拋棄的物品,以及循環利用(Recycling)物資。
臺灣和新加坡的成績
中國臺灣和新加坡已采取相關措施,目標是大幅減少垃圾的數量。拜3R計劃所賜,這些措施都頗見成效。臺灣當局宣稱,自2001年以來,廢棄物產量已減少32%;新加坡的報告則指出,自2000年以來,該國廢棄物產量已下降了8%。 按照“垃圾不落地”政策,臺灣的家庭每晚必須有成員手提垃圾在住家附近的定點等候垃圾車來臨。播放古典音樂的垃圾車會在指定時間出現在街角,收取分為“廚余”、“一般垃圾”和“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垃圾袋需付錢購買,但交出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則毋須繳費。
臺灣“環境保護署”顧問洪榮勛說:“這項措施反映廢棄物管理已有了觀念上的改變,也就是從末端處理,轉為源頭減量及資源回收。我們誘之以利,就可鼓勵大家回收利用。”
臺灣計劃到2020年要將都市固體廢棄物產量減少75%,同時訂下2020年達到工商業界廢棄物85%能被回收利用的目標。臺灣目前正采用高科技遙感探測工具,來監控相關規定是否獲得遵守,以及調查非法傾倒垃圾的事件。
新加坡的“邁向零掩埋場”計劃,集中在三個主要策略:從源頭將廢棄物減至最少、回收利用,以及焚化。焚化策略的重點,在于1999年啟用、精心設計的實馬高掩埋場。這是世界第一座完全由掩埋廢棄物形成的島嶼;新加坡四座焚化爐所產生的灰燼,最終都會送到這里。
新加坡正與產業界(實業界)合作,以減少消費性廢棄物。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已和代表大約500家公司的5個產業協會簽署協議,將大幅減少包裝廢棄物,這類廢棄物約占所有家庭垃圾的1/3。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部長雅國·易卜拉辛說:“許多產品為了吸引顧客,都被過度包裝,很多產品甚至包裝比本身大很多、重很多;這現象已屢見不鮮。”
新加坡、韓國、日本三國都有全面的廢棄物管理計劃,而其他少數國家,在垃圾處理方面也有所突破。不再臭名遠播
吉隆坡2006年關閉了最后一個露天垃圾場。15年來一直臭氣熏天、面積達12公頃的塔曼貝靈金,一直是馬來西亞首都的垃圾掩埋場。附近居民必須忍受蒼蠅、老鼠、疾病以及垃圾腐爛所發出的濃烈臭味。2004年,這個垃圾場失火,結果整整燃燒了兩個多星期。
居民要求市府采取行動,官員最終決定關閉垃圾場,修復土地。固體廢棄物目前都被送到遠離雪蘭俄州人口中心的新掩埋場處理。
今天,塔曼貝靈金垃圾場已變成草木茂盛的綠色山丘,是觀賞幾公里外雙子星大樓的絕佳場所。跨過一條街道,則矗立著一棟新建的公寓大樓;當地房地產價格正急劇攀升。
在附近一家菜館外,三名穿著短褲、T恤和橡膠拖鞋的老人圍坐一張桌子旁。其中一位名叫萬希德的老人邊喝茶邊說:“他們關閉垃圾場之前,我們根本不可能坐在外頭,那臭味真會令人作嘔。”
在當前的亞洲垃圾危機中,還出現了一群另類環境工作者:數百萬拾荒者在都市垃圾場回收并利用他們所發現的物品。菲律賓、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垃圾撿拾者組成合作社,利用集體力量去爭取較好的價格及工作條件。
馬尼拉臭名遠播的“煙山”,一度是令菲律賓感到難堪的地方,這里的游民在骯臟和腐臭的環境下工作,傳染病和各類疾病比例之高,使得他們的壽命大為縮短。如今,這里的垃圾都給壓扁了,形成山丘。一個3萬人口的小區出現在山丘旁,他們靠回收利用廢棄物維持生計。21棟公寓的陽臺上晾著洗好的衣服,這兒還有籃球場、學校、托兒所、餐館和便利商店。
來自各行各業辦公場所以及一般家庭的垃圾,仍會被送到煙山,但現在工人會把每樣東西加以分門別類,然后賣給中間商。煙山計劃的負責人安妮塔·瑟爾德蘭說:“我們訓練拾荒者通過更好的收集、分類和輸出方法,來改進工作效益。垃圾轉變成原始物料,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取更高利潤。”
這個拾荒者的故事為大家上了重要一課:只要適當處理,沒有人要的廢棄物也能變成有價值的資源。
(責任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