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的最初20年里,世界各地出現了普遍的社會動蕩,但美國卻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平穩崛起。回溯百年前的世界局勢,特別是美國國力持續提升的歷程,人們也許會聯想到正走在振興途中的當代中國。
就經濟和社會轉型的特點看,現在的中國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有很多可比之處。這并不是說中國依然落后美國百多年,而是說中國現在所面對的一些現狀、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在美國崛起過程中也都曾出現過。
中國社會和經濟轉型期還未完成,各種嶄新的課題還在紛至沓來。當前和今后,中國政府必須正視的核心課題,就是確保轉型期平穩有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美國當初向工業化大國過渡的經驗和教訓中,也許能夠找到可資中國借鑒之處。
經濟膨脹帶來相同的社會問題
美國在1880年前后進人城市化階段,經過大約40年的持續高速發展,終于在20世紀20年代完成了經濟和社會的轉型過程,主要標志之一就是絕大部分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以此為界碑,美國繼英國之后,成為世界上第二個以城市化為主要特征的國家。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則有些漫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至今30年,現代化步伐依然被“三農”問題所羈絆。中國政府不久前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愿景,雖然給人以希望,但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盡管如此,中國財富積累的速度,與美國崛起之初頗為相似。從1897年至1911年,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兩倍;1897年至1912年,美國的全國儲蓄增加了五倍;1900年至1912年,美國全國的財富總量翻了一番。而與此相似的是,至少自90年代以來,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收入和外匯儲備等等,都連續大幅度增長或者翻番。如同美國當初一樣,中國也展現了大國崛起時的磅礴氣勢。
然而,經濟規模的膨脹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和政治問題,它們反過來會對經濟增長構成巨大威脅,使現代化進程陷入不可預測的狀態中。美國曾經經過了這個階段,并且經受住了考驗;中國目前正在被考驗之中。
美國在崛起之初,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了眾多而龐大的問題。少數人控制了國家的大部分財富,多數人陷入了窮困狀態。工人們在危險的環境里超時勞動,報酬低廉。而與此同時,大企業與政府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某些地方政府甚至被企業所操控。
深入人心的社會進步運動
針對這種局面,從19世紀末開始,直到20世紀前10多年,美國掀起了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進步運動,史稱“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目的是扼制大企業的權力,結束商業壟斷,鏟除政治腐敗,尋求社會、環境、政治和經濟領域的改革,以便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值得提出的是,雖然這場社會公平運動持續很長時間,各領域和各階層都卷入其中,但卻沒有帶來社會的震蕩,而是真正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其中主要原因,一是這場運動深深植根于美國特有的務實哲學中,運動者希望訴諸政府的力量來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而不是試圖顛覆既有秩序;二是政治領袖參與其中,包括威爾遜、西奧多·羅斯福以及塔夫托都人曾親自主導和推動。
中國社會現在面對著幾乎相同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對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成了極大挑戰。現在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與美國當年的社會進步運動非常相似。這是一種歷史的巧合,但其結果如何,既要看決策者的決心,也要看整個社會的配合。
美國那場進步運動的最為可貴之處,不只在于緩解了社會矛盾,更在于把“進步意識”變成了宗教般的全民信仰。“進步的教育”、“進步的醫療”、“進步的企業”、“進步的工程”、“進步的美國主義”、“進步的社會科學”,如此等等,這種無孔不入的思想普及運動凝聚了全民的意志,增強了全社會的向心力,更使美國人增強了歸屬感。
假若中國的“和諧社會”也能成為宗教般的全民共識,那么,當前的種種社會矛盾也就可能得到化解,官民之間、貧富之間和不同階層之間也就能夠和諧相處。
對制度的信任不可缺少
美國從開始崛起到屹立世界,這個進程中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原因,就是整個社會有一個不變的進步理想,并且對現行制度堅信不疑。在中國,也需要這種信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不僅因為戰爭期間積累了大量債務而陷入艱難困境,更因人民對社會秩序失去了信任、對政府的誠信和能力沒有信心而無所作為。
然而在美國,盡管股價在上漲,消費需求在膨脹,但消費品價格幾乎沒有波動。這一方面體現了美國人對“美國進步”理想的堅信不疑,另一方面也表明,美國人對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活力與穩固充滿信心。最典型的事例,應該是1929年的股市風暴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蕭條”。本來,那場全球性的經濟大動蕩源自美國,但在美國和歐洲的結局卻截然不同。在歐洲,民主政治遭受致命的打擊,政治和社會發生劇烈動蕩;但在美國,羅斯福政府只是靠“新政”就帶領美國渡過難關,并且鞏固了政治和社會秩序。
在“大蕭條”最為深重的時期,德國幾乎有一半選民投票支持立場極端的政黨,而美國激進政黨所獲得的支持極其微弱。在國家困難時期,美國人出奇地易于管理,愿意與政府配合。即便生活困難,數百萬人突然失業,但美國社會整體上依然給人以樂觀的氣氛,對制度的信任沒有放棄,對進步理想的信念沒有削弱。
對中國社會而言,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要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完善現有制度,提高各級政府的能力和誠信度,在災難降臨之際,人民需要與當政者同舟共濟,共度難關。
最不需要未富先驕的心態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國力空前旺盛之際,社會上卻出現了幾個特殊的現象。一是孤立主義情緒高漲,人民不希望卷入任何外部沖突;二是宗教信仰極度昌盛,教會人口急劇增加;三是“美國意識”和對國家的自豪感異常強烈。
這些現象之間看似存在著矛盾,但實際上卻與“美國進步”的思潮密切相關。越是發達,越是富裕,就越需要自我意識和精神信仰。這一點,同樣值得中國研究。
中國在崛起,這是事實,但要成為強國還需繼續努力。中國現在最需要的還是腳踏實地,最不需要的是未富先驕的心態。不論是對待自己的國人,還是在外交事務上,都應該如此。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責任編輯:覃福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