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Cancer)正如其拉丁字頭“蟹”(Cancri)的意思所指,稍不注意,便不聲不響、致人于死地橫行。
一般人常認為自己是突然“長”出了癌細胞,事實上,癌癥比較像是慢性病,是致病因素一年年累積造成的細胞叛變。
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提醒,40%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
除了一般人了解的遺傳因子、抽煙、不當飲酒、不當飲食、環境污染等因素外,不正常的生活形態,可能更將提早引爆癌癥的定時炸彈。
但在現在社會,許多人早把超時工作視為理所當然。公私生活混淆、熬夜加班、在高壓下工作,壯年人口不平衡的生活型態,部份解釋了罹癌率的高成長率。
研究已經證實,睡眠不正常,較易得癌,輪值夜班的護士比日班護士得乳癌的機率高一倍。
人生的隱形殺手——癌癥的神秘面紗,最近幾年來正加速地被揭開。無論是得病原因的了解,病的預防、檢測、治療,和病后的養護,甚至對病的看法與觀念,都有了石破天驚的進展。
標靶藥物神奇子彈瞄準癌細胞
“現在(科研)的進步是幾何式的,”耶魯大學藥理講座教授鄭永齊說,“我很樂觀。只要不要太早死亡,活的機會就會增加。”
打疫苗防癌已經部份可行。
今年7月初,第二款子宮頸癌疫苗“美適康”(Cervarix)也向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提出上市申請,指能有效保護九成婦女避免兩種兇猛的乳突病毒。
藥物的研發和改良更是密集。根據國際研究機構IMSHealth的調查,全球現在有兩千項癌癥新藥正在研發中,其中95項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這些,都將是癌癥病人未來幾年的希望所在。
更別說不斷改良的儀器和技術。
能精確切除腫瘤的達文西機器手臂;能達到如切割一般細致的電腦刀放射線治療;甚至是運用LED光,照射涂上特殊的藥物以殺死腫瘤等等,不勝枚舉。
但其中最振奮的人心的,就是被叫做神奇子彈的“標靶藥物”。
過去不管是化療或放射療法,都有點像打散彈槍或機關槍——火花四散,目標打中了,可是無辜的正常細胞也受害。
標靶藥物則有如神槍手,對著癌細胞直接開槍:或者直接抑制附近血管新生,餓死癌細胞;或者阻斷不當成長的癌細胞生長訊息,讓他們停止擴張。現在許多癌癥,如肺腺癌、大腸直腸癌、乳癌等,都有對應的標靶藥物。
首次開啟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大門,是1999年,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藥物基立克(Glivec)。
“你可以說它是個夢幻藥物,”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唐季祿說,“它完全顛復了過去的治療。”
過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要尋求治療,惟有骨髓移植,但要先找到適當合用的捐贈人。移植后,還有諸多風險,如排斥作用、感染、掉發、器官功能受傷。約有兩成病人會死于移植并發癥,移植成功也可能留下長期后遺癥。這樣等于病好了,病人也被殺死了。
但基立克出現后,門診時口服即可;半年之內使用,有98%的病人,癥狀能在一個月內完全緩解。
同時,病人從過去平均存活三至四年,延長到15年到20年以上。這完全改變了對癌癥治療的觀念。
在基立克出現后的這七年間,各類新標靶藥物的發展更加快速,而且也由單標靶邁向多標靶演進。像是爾必得舒(Erbitux)同時對大腸癌和頭頸癌有效;拜耳研發的新藥Nexavar更可以像神槍手一般左右開槍,同時阻斷細胞分裂,又抑制血管增生。
但目前的標靶藥物仍舊昂貴。如肺腺癌用藥艾瑞莎(Iressa)一天一顆約2000元(新臺幣,下同);新一代用藥得舒緩(Tarceva)150毫克就要2200元。而且仍有許多癌癥無法做到完全治愈,有的只能延長壽命,限制仍多。
由“醫病”到“醫病人”
然而,藥物及治療方法的突破只是第一步。近幾年來醫學更改變了治療觀念:由醫“病”,到醫“病人”。
不同科別開始團隊作戰抗癌。
病人走進臺灣林口長庚醫院今年2月正式開幕的癌癥中心,在入口處量好身高、體重和血壓后,資料隨即同時匯整給同一樓層的批價處、藥局、化療室和診間。
他的主治醫師今早已經在中心排了門診。門診后,病人接受了同一樓層的營養咨詢,接著,他上樓接受化學治療。病人需要的所有內科治療,同時間都集中在兩層樓內。病人不用再奔波于各??崎g,也不需要不斷穿脫衣服。甚至,從他在林口長庚發現罹患癌癥開始,一位由護理人員擔任的“個案管理師”就會主動打電話給他,為他解答疑惑,甚至主動提供心理、社工協助。
“我們成立起一個虛擬的科,”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敏夫說,“運作得比實際的科別還好。”
這幾年,臺灣不少醫院,都陸續成立癌癥中心;還有許多醫院也在籌備中。
其中,最早推動整合思維的和信醫院,推行18年后,連病人生活品質都是照料重點。
上百位志工,甚至把社區護理都納入癌癥治療的范圍。
“整合”的觀念不只是把硬體放在一起,更是挑戰現代醫學能否真正跳開本位,敞開心胸合作,訂出對病人最好的通盤計劃。
這并不容易。黃達夫回憶,光要說服×光科負責人在婦女門診區設置×光的儀器和醫師,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長庚醫院則強制執行每個星期一早上,十八個團隊的成員都要聚集在一起開會,討論每一個病例,修訂治療準則。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得分享國際案例或臨床經驗,拿出數字和經驗說服同座。同時嚴格要求每個醫師對每個病例經過團隊討論,寫出治療計劃書。
中西醫結合
下午兩點,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楊玲玲自掏腰包,提著一大包枸杞,走進臺大安寧病房走廊盡頭的志工室。拿出果汁機,將米和枸杞混打成米漿,做成癌末病人的藥膳點心。
“病人要有吃的感覺。這米漿顆粒很細,作用很快,”楊玲玲邊倒著米漿邊和志工說。
許多癌癥病人因為治療的副作用而拉肚子、口腔潰爛、或者水腫,楊玲玲設計的藥膳就針對緩解這些癥狀,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就連不少西醫師也發現,中醫在減低副作用方面很有效,能幫助實現“全人醫療”的新觀念。
耶魯大學原專攻西藥的藥理講座教授鄭永齊已建立起跨國的中藥研究平臺,他領導開發的PHY906新藥,在美國的第一期臨床試驗已經證實能降低大腸癌、胰臟癌和肝癌化療的副作用;第二期臨床實驗則要看是否能進一步增加抗癌療效。順利的話,PHY906有可能成為第一帖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通過的中藥癌癥新藥。
癌癥治療在這幾年像容納百川的河流,愈來愈廣博,行進得也愈來愈快。
從西醫、中醫、瑜珈、氣功、能量醫療到甚至身心靈治療,多元癌癥治療的發展,使得癌癥不再是死亡幽谷,而從不同的地方,照見新的光亮。
許多人肯定,拋去單打獨斗的整合醫學,會是未來癌癥治療的模樣。
(責任編輯 唐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