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就是總經理
“窮家小子力爭上游”,這八個字是李紹唐的故事。小學一年級父親過世后,只有小學畢業的母親靠著在飯店當清潔工,帶著李紹唐兩兄弟辛苦謀生。他從小就立定志向,一定要出人頭地,孝敬母親。
“出人頭地”從此成為李紹唐身上最鮮明的標記。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系畢業后,李紹唐進入臺灣IBM。到第15年,擔任協理的李紹唐,主動問起他的老板——當時臺灣IBM總經理沈安石:“老實告訴我,我到底有沒有爬到金字塔尖端的機會?大概還有幾年?”沈安石據實以告:“你應該還排在很后面。”
一直把“總經理”當坐標的李紹唐,于是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前景,瞄準機會,終于在兩年后(2000年)臺灣甲骨文公司總經理出缺時出線,攀上職場生涯第一個高峰。
2003年6月,李紹唐接到拓展內地市場的心任務,升任為甲骨文內地華東暨華西區董事總經理。2005年他加入多普達,負責宏達電子旗下品牌手機的銷售。
今年是李紹唐進入職場25年,他第一次因為家人而稍稍放慢腳步,為了多跟年邁的母親團聚,不久前選擇回臺。面對媒體的采訪,除了談到個人心情,李紹唐也分享了外商生態的變化以及兩岸職場的觀察。他說:
1、不能為了事業不要家庭
掙扎了半年,到底要不要回來?自己的機會在內地那么好,是不是真的要為了家庭回臺灣?當初去內地的時候,我的老板跟我談了6次,我也拒絕了6次。最后一次的時候,我跟我太太說,他真的在請我幫忙,很難拒絕。當時我就說,我需要兩個星期回來一趟,他一口答應,所以讓我沒有理由再拒絕。
我去內地4年,一直維持每兩周回來一趟,我母親不能去,她年紀大了,要在臺灣看病。我的小孩不像別人的還小,可以帶著一起去,他們必須在原校完成教育(現就讀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三年級)。家庭不該分開得太久,現在,我要盡點做父親的責任,對家人,我想彌補過去沒有做好的部分。
2、管理內地公司就像管理幾十個國家
到內地做管理,真的像去管幾十個國家。有一次,我去云南跟四川邊界的攀枝花鋼鐵見客戶,要先坐飛機到成都,再坐13個小時的火車。光拜訪一個客戶就這么辛苦。要Review(檢閱)15個省份的業績,更要花掉兩天。
在這里,終于知道什么叫大。什么叫大?任何數乘以內地的人數就是“大數”,任何數除以內地人數就變“小數”。
不僅如此,我還看到管人其他方面的不容易。我剛到甲骨文內地公司上班時,注意到很多員工愛說:“沒問題!”事實卻并非如此。有一次我問員工:“這合約什么時候簽?”他拍胸脯說:“老板,我7天給你搞定,帶回合約。”看他這么自信,我說:“你告訴我,這要蓋幾個圖章?”他無言。第3天他告訴我,要蓋26個章,其中有十幾個人出差在外。他說:“老板,你問題問對了,這個任務我7天做不來。”
所以,你怎么問問題。比回答問題還重要。懂得怎么問,才知道問題在哪里、風險在哪里。
3、外企CEO不如表面光鮮亮麗
外企在臺灣的發展是飽和了。一般來說,大家對外商企業都有好感。認為進外企是學習的舞臺,因為即使沒有背景,也可以靠實力打進得,進去以后可以靠表現往上爬。
可是,我在外企做十幾年,發現外企的CEO看起來光鮮亮麗,但不一定比本地公司好。外企的優點是很有組織,流程很完整,可是CEO卻沒什么決策權。市場策略、定價,都是國外訂的,你只是去實施,沒得談;不像在本地公司。CEO決定的事情就可以著手去做。而且,外企的老板永遠在換。You never know who is your boss next year(你永遠不知道明年誰是你老板)。
不過,外企的資源比較多、本地相對來說要省。本地覺得,這么多人就要做這么多事,外企是:這個案子打不下來,好,從美國、歐洲大批人馬進駐臺灣幫你的忙,共同完成這么一個項目。這是外企與本地的差異。
很多和我們一代的外企經理人都退下來了,他們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企業,或是當顧問。也有很多人做coaching(教導),或是價值觀慢慢有了改變。
像今天回臺灣,員工改口叫我副總,不再稱董事長,我的心態也要調整。這種調整,主要看你要的是什么,我要陪陪家人,這是自己的選擇:與家人相聚的價值,遠高于去賺很多錢,兩者是不能比的。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在做什么。
4、別搞不清楚就往內地沖
現在,很多想去內地發展的臺灣年輕人,以為內地全部是機會,搞不清狀況就闖過去。其實,內地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人才潰乏。內地人學習能力很快,臺灣有什么,內地幾乎是同步。尤其內地的書價只有我們1/3不到,我在那里也讀很多書。
所以,在去之前,要對那里要有些基本認識,不能糊里糊涂就走了。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1,先去收集區域性的數據,研究那里有什么特別的文化風俗或語言。
第2,一切要歸零。不要以為我在臺灣多拽,那里東西怎么那么便宜?不要再想過去臺灣怎樣,這里怎樣。
第3,最好是通過臺商或外企派去那里工作,當作第一階段的認識,不是沒頭沒腦一下子就去了。
第4,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那邊念書,打入當地生活圈。假如不了解他們的文化,稂容易講錯話,傷到別人自尊。
第5,要有一技之長。要做人家需要你的、互補性的事。內地現在需要什么人才?如果你的求職目標是秘書,誰會需要你?連買個面包,當地人都比你知道哪里好吃、哪里好買。
還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要去。因為等任何東西都等:臺灣的出租車,在下面排30分鐘沒人坐,在內地是我們等出租車二三十分鐘。很多事情沒有順序,你必須很有耐心地在那里等。
5、找到你最喜歡的工作
大學畢業我就希望我能做到總經理。當你做到時,你發現就是這樣了,我學的也很多了,在這時候,我要取舍什么?
在你年輕時,你一定要瞄準一個總經理的位子,不斷往上爬。當我爬到了,不是說不要,而是我媽媽年紀大了,想多陪她一下。我不會因為陪她而不積極做事,我現在還是每天7點多上班,這跟以前的積極性是一樣的。
但是,現在每周日我可以帶全家人一起去吃飯,逛逛市場,不像以前在內地一個人只能打球、閑晃、看書。
年輕人要找到喜歡做的事,不管是學攝影的、學美術的……首先,你的興趣是什么?先找到你的興趣,找不到,就拿一支筆、一張紙出來畫,開始brain storming(腦力激蕩),哪怕最后寫了四項,畫成一項,那一項就去做,不對再來修正。
一個人一生中,每一兩年都要回顧一下自己,你到底要什么?我在“甲骨文”時,告訴自己一定要做滿5年。第5年時我重新檢視:未來外面市場需要什么人才?我發現“無線”是未來,剛好“多普達”來找我,所以我選擇了它。
干了兩年,我覺得我已經工作25年了,小孩都大學了,是不是還要這樣家庭分開下去?我覺得應該回來一下。說不定一兩年后,我又回去,我也在思考。人要不斷去想下一個“改變”在哪里,不是一定要追求總經理,而是你想做些什么事?
人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這個平臺上,你的天份和天賦就會出來,一旦它們出來,錢財自然就來。Find the jobyou love(找到你最喜歡的工作),是給年輕人最重要的建議。
責任編輯 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