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人類學家碰撞出1000億美元的商機
很少人知道,英特爾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創新,是英特爾實驗室兩位人類學家,在阿拉斯加巴斯托灣(Bristol Bay)漁船所得到的靈感。這是英特爾迅馳(Centrino)筆記本電腦發明背后的秘密。內建無線上網裝置的迅馳電腦,在2003年推出后,帶動全球筆記本電腦銷量每年以25%以上的成長率飆升,到今年已達1.5億臺,市場規模達1000億美元。
跨界思考——善用跨領域的激蕩,可以產生想象不到的創新與變革力量,這是英特爾總裁兼執行長保羅·歐德寧(PauI S.Otelini)所要帶給人們思考的主軸。為了詮釋這個主軸,他讓啟動迅馳概念的民族志學專家(ethnographer,人類學中的一支)湯尼·沙佛德(Tony Salvador),以及其它幾位人類學者,先替他講故事:
1997年,我跟另一位人類學者約翰·謝瑞(John sherry),正制作一個研究全球各地工作者的研究計劃。
有天,有機會去個魚罐頭工廠看看。我們很高興地跑去了,待了4天。不只在工廠,還上船捕魚卸貨。跟船主聊天。
那里真是太有趣了,在海上到處都是漁船。每艘船都有點像是一個職員,海里的魚被小船抓起來,然后再集中到大船去。然后這些大船會再到碼頭去,所有的魚都集中到這里來(碼頭),接著一起送進魚罐頭廠,最后送到日本去,都是為了同一客戶在服務。這就跟大企業有核心目標一樣。
這些漁船之間需要非常大量的溝通。小船要跟大船交換訊息,確保漁獲量不會太多,大船還要跟罐頭廠確認,后者是否已經準備好要接收這些漁獲,并確保不會一下子有太多艘大船同時進來,塞爆碼頭。
我們先想到:什么可以幫助這些小船直接與罐頭廠溝通?然后又發現,哇!這簡直就是未來企業形態的樣貌,未來的工作者可能都像是這些漁船。他們不是整天都坐在辦公室里,甚至是散布在全世界,但是他們仍需要與企業之間的連接性。他們會大量移動,但又要能連接(當時英特爾仍主張是以固定的桌上型電腦,搭配網絡)。我們回去后寫了報告,然后就……
英特爾“右腦”揭秘
這是故事的前半段,英特爾資深副總裁安南(Anand Chandrasekher)延續后半段。他說,因為這兩位人類學者讓他們看到了人類與移動、連接的需求,英特爾內部直覺判斷,無線網絡科技可以解決問題。營銷部門后續的調查也證實了這點。于是,英特爾首次要求筆記本電腦處理器的人,與網絡工程師跨部門合作,打破了過去各事業群壁壘分明的格局,結果,迅馳獲得空前勝利。
“我對迅馳的貢獻只有1%。”沙佛德謙虛地說。但,這卻是關鍵的1%。
沙佛德所在的英特爾人類與行為實驗室(People and Practice research lab),是英特爾的秘密基地。這個可以說是英特爾“感性右腦”的重鎮,擁有來自社會學、人類學與心理學、教育背景的專才,這里有人研究時間、有人研究金錢、有人研究女性……,雖然人數不到十人,卻能影響英特爾做出重大決策。
真的,這里很不一樣!首先是高度,英特爾用管理工廠的邏輯在管理辦公空間,全球規定每個人之間的隔間高達170厘米,但在這里,隔板卻只有150厘米高。然后,是色彩,英特爾的裝潢多是灰白色,但這里,五彩的燈籠、大紅的油傘、各國的國旗,高高掛起;再走進去,照片、報紙廣告、塑料袋,甚至是裝雞蛋的盒子,貼滿一整面墻。
這群人類學家到底是如何帶領著理性、效率導向的英特爾,與另一個世界接軌?
“我們挖出人自己都未察覺的欲望。”人類學家貝兒(Genevieve Bell)說。這些欲望,就是英特爾眼中的商機。
貝兒以自己為例。她一年里有2/3的時間都在旅行,一個為期半年的計劃,要研究不同國家對于家的定義有什么不同,這讓她跨越13個國家,針對100個家庭,進行400次以上的訪談,共拍下了20GB容量的數碼相片,寫滿了19本筆記本的數據,“還燒壞了兩個數碼相機電池,毀了三把雨傘,與吃了兩打的抗瘧疾藥。”
然后她把這些觀察帶回來,變成故事,讓終日埋首在數據與電腦間的工程師,聽得懂他們的發現。“我們把照片貼滿整座墻,甚至貼到廁所去,就是要讓大家感覺那種氛圍。”拍紀錄片是他們公認的好道具。因為,“說3小時,不如3分鐘有效。”
發現印度農民的需求成立小區電腦站
英特爾在印度推出的社群電腦,算是英特爾眼中滿成功的研究結果。英特爾在2006年推出后,短短半年就銷售10萬臺,現在還計劃將此模式復制到其它南亞國家中。
新興國家如印度,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科技?真的是如大家所揣測,因為窮,所以給他們規格低的便宜電腦,就可以嗎?
英特爾的人類學者走到了印度農村。站在農村里最熱鬧的地方——雜貨店,他們注意到,小雜貨店前門口,總會聚集著一群人來聊天,如果這個雜貨店有電腦,那就更不得了!識字的店老板可以幫忙上網去看種子價格,然后小額收費,吸引更多人駐足。
“分享”、“脫離貧窮”,一些印象被帶回了英特爾總部的會議室里。大家開始思考,一臺可以幫助農民脫離貧窮的電腦,應該長什么模樣?農民很窮,所以最好以小區電腦站(類似公用電腦站,但會收費)的模式成立,電腦上網的功能很重要。因為要讓農夫上網與大賣場交易,來免除中間商剝削。但是,這臺電腦必須設計得很結實,因為農村電力不穩定,而且還要能防風沙、耐高溫
最后,社群電腦順利推出,三家銀行提供設立電腦站的創業家融資機會,給了英特爾進入新興市場很大的鼓舞。
他們同樣研究中國:發現吸引中國人買電腦的原因,竟是投資孩子,于是英特爾之后在中國推出第一臺教育電腦。
又比如說,當市場學家看到日本人坐在電車上,每個人都忙著發短信,而暗喜未來較大輸入鍵盤的手機將有商機時,人類學家的調查卻發現,原來是因為日本擁擠的居住環境,讓人很習慣用這種方式溝通以保住隱私。
從這點出發,未來英特爾或許會針對日本市場,設計出角度特殊的電腦屏幕,其他經過的人,是完全看不到屏幕里的內容。
跨界思考成為未來工作方式趨勢
沙佛德與其他英特爾內部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人數加起來占英特爾員工數微乎其微,但,不同的腦袋加入卻起了微妙的化學作用。跨界,已經成為產業創新的重要關鍵,也是未來職場發展的新趨勢。
化妝品公司歐菜雅(L'ORE'AL)邀請藝術背景的員工加入,希望藝術人對美的詮釋,能在內部激起創新火花;游戲橘子邀請戲劇系人才加人營銷部門,因為營銷本來就是種表演;搜索龍頭Google邀請天文學博士加入,因為后者擅長分析,能在廣闊的宇宙里找到像黑洞一般肉眼根本無法發現的特殊現象,而這正可讓Google從蛛絲馬跡中判別消費者的行為改變……
邀請不同的腦袋加入企業只是一種方式。更新的趨勢是,讓外面的腦袋直接被自己所用。“歡迎外部創新發明”,寶潔(PG)的網頁直接挑明。
跨界的成果正環繞我們四周。當你聽著iPod的音樂時,這是傳統隨身聽與電腦網絡的結合,創造出1億臺的銷售量。當你戴著Swatch手表時,這是鐘表業與時裝業思考邏輯的整合;時裝業讓Swatch看到把手表當做配飾,而每個人不該只有一件配飾的可能性后,Swatch自此不再是手表,而是時尚。
現在隨著科技發展,實體與虛擬、產業,甚至地域的疆域已經模糊,人的宏觀思考能耐,再度被要求。“太多問題,已無法用單一學科的觀點來解決。”麻省理工學院在跨領域教學的網站上這么說。一個全球暖化議題,如果沒有海洋、氣象、地質、化學與物理、生物學家的觀點,沒有辦法獲得解決。
《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一書指出:“21世紀行情最被看好的心智,就是擅長統合的心智。”除了麻省理工學院外,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哈佛大學,已開始做跨領域的教學。
要跨界,你不只要跨“腦”的界限,更要跨越“心”的界限,不怕改變,不怕再學習!皮克斯(Pixar)動畫公司創辦人,也是現任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皮克斯雇用的人。可以不善于畫畫,但卻必須非常有表演才能,才能賦予動畫主角生命。傳統的動畫者要存活,就要去上表演課!”
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也指出:“這個時代被復制的門坎太低,必須一直創新。”而創新成功的關鍵是,無論跨部門或跨國家的員工,都能具備“雞同鴨講”跨越腦袋溝通的能力,才有辦法從上到下集體創新。
責任編輯 袁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