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企業年金制度,有利于深化企業改革,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經濟發展不平衡,企業是否建立年金制度,如何設計年金方案,不但要考慮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還要考慮養老保險制度在轉軌過程中,不同企業和不同年齡職工的待遇公平,同時還要把企業年金制度的建立同推進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促進企業發展。
一、建立企業年金需考慮的因素
企業年金制度是一種保障制度,是指企業按照國家政策規定,根據自身經營狀況和發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職工在退休后的一定時期內能按年度領取一定數額養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它同基本養老保險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計劃構成一個完整的養老金制度。
面對我國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政府部門有責任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而企業更有責任提高職工的養老保障水平,讓制度惠及職工。在建立年金制度前,企業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基本經濟狀況
企業要通過近幾年工資總額占稅后利潤的比重情況評估一下目前的盈利水平,考察企業年金對現金流量、利潤總額的影響,同時還要看企業是否具有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和及時的籌資能力。
一個合理的企業年金方案要得到成功的實施,不僅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法規、管理機構、監督機構和中介機構等作制度保障,而且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作為物質保障。
(二)企業薪酬福利現狀評估
評估項目主要包括工資獎金在當地的水平、社保負擔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等。評估過程中,要把企業年金放在整個薪酬福利體系的框架內來考慮,比較同類企業、同行業企業的薪酬福利水平,著眼于人才競爭,并充分考慮獎金與福利、短期福利與長期福利的替代關系。
(三)職工的養老需求和意愿
企業要測算職工基本養老金替代率水平,了解職工安排未來養老的意愿等,評估建立企業年金的緊迫程度。
企業在綜合考慮以上因素,認為有能力建立企業年金,可先召開職代會確定企業年金基金的受托模式,設計年金方案。就目前來看,由于企業年金計劃管理的專業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委托年金管理機構進行年金管理是企業的最佳選擇。
近日,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說:“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僅靠政府買社會保險,遠遠不能為民眾提供足夠的養老保障。”而我國企業年金目前只處于一種零星發展的狀態,很難滿足要求,因此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勢在必行,它在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中也擔當重要角色,而不僅僅是一種輔助性地位。
二、企業年金方案的設計
(一)年金計劃設計應遵守的原則
1、促進發展的原則。企業通過建立企業年金制度,提高職工的退休養老待遇,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的發展。
2、績效掛鉤的原則。企業年金總體繳費與本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鉤,效益好時多繳,效益差時少繳或延期繳費或暫停繳費。職工的企業金待遇與履行職責、工作業績以及勞動貢獻掛鉤,適當補償中老職工。
3、適時調整的原則。企業年金應依據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政策法規制定并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和實施效果,適時調整完善年金方案。
4、民主監督的原則。年金實施和運營的情況,應公開透明,無保留地接受企業年金參加人的監督。年金參加人有參與年金方案制定、修改、民主選擇企業年金受托人和托管人的權利。
(二)企業年金設計步驟
1、企業年金參加人員
企業應規定可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條件、參加人的權利和義務。
2、資金籌集與分配方式
(1)企業年金的籌集來自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或單位繳費兩種方式。
(2)每年的繳費總額可根據企業經濟效益確定,在一定范圍內浮動。
(3)單位的繳費以不同的工齡用不同的比例在個人賬戶間分配,根據企業具體情況,結合職工的職務、職稱等情況細分,可適當拉開檔次。
企業年金的分配方案也可以是多樣的、有差別的,與企業效率工資制度結合使用,可以成為企業鼓勵競爭、獎勵貢獻的手段。
3、企業年金待遇的支付與轉移
(1)規定符合條件的年金參加人可領取年金待遇。
(2)規定申請領取企業年金待遇的辦法和支付方式。
企業可規定員工獲得養老金保留權的最低年限,如果員工在該年限之前離開企業,將得不到企業繳費積累的那部分年金,只能帶走個人繳費部分。這樣就可鼓勵員工與其雇主建立雇傭關系,并自覺努力工作,以免在獲得養老金保留權之前被雇主解雇。
4、基金賬戶的管理
(1)設立總賬戶、公司賬戶、個人賬戶。
目的是明確企業在職工補充養老保險方面的投入金額,個人賬戶與總賬戶之間的從屬關系。另外再設立一個公司賬戶,用于存儲職工離職、退休等賬戶變更時歸屬公司的利益,這樣有利于企業財務制度的穩定,財務手續的便捷,避免重復收取重新投入養老金賬戶金額的手續費。在個人賬戶和公司賬戶下還可以設立交費賬戶,因為企業繳費可能是不定期的,設立交費賬戶可以明確紅利的來源。
(2)規定賬戶金額的轉移。
退休時個人按企業規定領取養老金,結余部分轉為公司所有,進入公司賬戶或直接轉入新職工的賬戶,離職時職工可按公司規定獲得其養老金賬戶內的部分金額,建議將這筆金額劃轉到職工新就業的單位(也可直接領取)。余額劃轉到公司賬戶或直接轉入其他新職工的賬戶。
企業年金最理想的運行管理模式是企業成立年金管理理事會,委托年金管理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企業進行資金賬戶管理和投資運作,投資回報全部屬于賬戶,被委托機構只收取管理費用。
三、企業年金會計核算
企業年金制度實施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及配比原則對養老金費用進行核算,在企業會計報表中正確反映各期養老金費用以及相應的資產和負債。如何對企業年金進行會計處理,會計處理可以有以下三種做法:
1、在稅前列支,計入各期的成本費用;
2、從稅后利潤中提取,作為利潤分配;
3、按一定比例將企業年金在稅前列支,計入費用賬戶,超過規定比例的,則從稅后利潤中提取。
在2000年,國務院頒布了第42號文件《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
明確規定:“對于有條件的企業,企業年金繳費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可從成本中列支,準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全額扣除”,超過這一比例的部分不允許計入成本,在稅后利潤中計提。
因此我國采用的是第三種方法,對企業年金進行計提時,對企業應承擔的部分,按照可以稅前列支的金額進入成本或費用。
借:成本或管理費用——企業年金費×××
貸:其他應付款——企業年金×××
超過規定企業承擔的企業年金部分計入公益金:
借:盈余公積——公益金×××
貸:其他應付款——企業年金×××
職工個人承擔的企業年金部分抵扣工資:
借:應付工資×××
貸:其他應付款——企業年金×××
在實際支付時:
借:其他應付款——企業年金×××
貸:銀行存款×××
如果企業各期應計提的數額與實際提存數額不等,則構成一項年金資產或者負債。
職工按規定領取企業年金時應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目前國務院財政部門并無專門針對年金征稅的文件,個人所得稅的應稅所得是指實際取得的所得,并對所得具有完全的支配權,而年金賬戶內的金額由單位統一經營管理,個人并不具有支配權,不符合個人所得稅的課稅要求,因此無須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果將來個人實際取得年金時,則可能產生納稅義務。
最后,企業還應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企業年金計劃或類似的財務安排,包括涉及的資金籌集的方式、涉及的期間、職工人數等等;另一方面要求企業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每年養老金費用總數及基本養老金費用數和企業年金費用數,對于有條件的企業,應進一步披露該計劃的基金投資收益。
(作者單位:廣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