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在大學生活的最后一個學期,筆者曾在金華市財稅局實習過一個多月。當年的金華地區最有名的特產是金華火腿、還有我們實地考察過的義烏小商品市場。而東陽我只是知道這是金華地區所轄的一個縣城,僅此而已。
如今,東陽橫店--這個全國聞名的明星鄉鎮,近幾年由工業重鎮又迅速發展成為國人皆知的影視基地、旅游熱點。在創造了太多經濟發展奇跡的浙江省,地處浙江中部、沒有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的橫店是如何異軍突起的呢?帶著這個不解之謎,我踏上了這片神奇的熱土。
來橫店前,我曾多次猜想即將看到的橫店樣子。但是,當我置身其中,還是被橫店的規模和繁榮所震撼。寬闊的街道、現代化的工廠、游人如織的景區——仿佛置身于大都市中。與橫店人交流,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徐文榮。毫不夸張地說,橫店幾十年的發展史就是徐文榮艱苦創業,永于創新的歷史。
起步
橫店位于浙江省中部東陽市東南18公里。地處半山區丘陵地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半畝。過去,這里交通不便,沒有任何礦產資源,經濟基礎同全國典型的貧困農村一樣差。當地民謠說的“開門望見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饑寒”,就是當年的真實寫照,1975年,橫店人均收入還不到75元。
窮則思變!
1974年,乍暖還寒,“文革”初期特別混亂局面漸漸平靜了下來。擔任橫店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徐文榮也結束了東躲西藏生活,重新回到了支書的崗位上。
就在人們都認為徐文榮回來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收拾整徐家最厲害的幾個“造反派”時,徐文榮思考的卻是大隊辦絲廠的問題。原來,“文化大革命”中,國營絲廠紛紛停產鬧革命。給作為蠶繭基地的橫店,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徐文榮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徐文榮找到公社的周書記,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不幾天,公社黨委就將辦絲廠的事提上了日程,并確定辦廠之事由徐文榮具體負責。
經過一年多的籌辦,1976年2月16日,有48臺巢絲機、238名職工的橫店絲廠正式開工了,成為浙江省16家同時審批絲廠中的第一家。
絲廠投產后,徐文榮忘掉了向妻子保證的“愛廠不忘家”的諾言,全身心撲在工廠的生產管理上。他的心思沒白費,投產后的絲廠產銷兩旺,工廠管理也井井有條。
在徐文榮的帶領下,絲廠創辦三年就累計創利36萬元,還清了設備貸款和向各大隊農民的借款。在公社領導和職工們都為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時,徐文榮又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動,他決定再辦一個針織廠,生產暢銷的尼龍衫褲。
1981年,公社決定將以橫店絲廠等輕紡為主的六家社辦企業合并為東陽縣橫店輕紡總廠。以此為起點,橫店的工業企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不斷發展壯大的時期。
發展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了農牧漁業部《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同時,《人民日報》也發表了《積極發展鄉鎮企業》的社論,鄉鎮企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徐文榮敏銳地抓住了這個發展的大好時機,相繼創辦了“紡織印染助劑廠”、“化纖紡織廠”、“磁性器材二廠”、“篩網廠”等一大批鄉鎮企業。
這一年,橫店對鄉辦企業進行了重大改革。鄉政府撤消了原先的鄉工業辦公室,成立了工業總公司,徐文榮擔任了工業總公司經理。
工業公司的成立,在全省乃至全國最早實現了政企分開,對產權制度改革,橫店發展模式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都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企業終于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時年50歲的徐文榮終于可以放開手腳,挑起大梁,迎接新的挑戰。
改革后,橫店的鄉鎮企業在徐文榮的帶領下實現了跳躍式發展,到1987年末,鎮辦企業共24家,實現總產值1.1億元,利潤近600萬元,成為金華市首個產值“億元鎮”。徐文榮也被金華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稱號。
在巨大的成績和榮譽面前,徐文榮并沒有絲毫的自滿和驕傲,相反他清醒地認識到,今后鄉鎮企業的處境會越來越嚴峻,鄉鎮企業和國營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因此,徐文榮對工業總公司機構進行了兩次精簡,并關停并轉了一些前景不好的微利企業。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重點企業的發展。
經過主動調整,橫店工業公司跨上了一個新臺階。1990年工業產值比1987年增長了64%,上交國家稅金翻了一翻,企業發展到28家。并且從根本上改變了行業和產品結構,形成了磁材、電子、印染、化工、建材、輕紡、經貿等多種經營、多元發展的新局勢。
騰飛
1990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橫店工業從無到有,當年一家鄉村小廠已發展成為擁有69家子公司、200多家生產型企業的特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成為全國民營企業十強之一。
站在這更大的平臺上,徐文榮為橫店集團規劃了新的藍圖,帶來了新的飛躍。
——工業以發展高科技為主體,實現產業升級。如今,橫店已形成了以磁性材料、電氣電子、醫藥化工為主體的現代化高科技工業體系。橫店被外商贊譽為“中國磁都”,永磁鐵氧體、微波爐磁鋼等產量居世界第一;多個藥品和藥物中間體為國內獨家生產或國內最大廠家。可以說,橫店的高科技工業年年有創新,年年有發展。僅2005年,橫店集團通過省部級鑒定的研發計劃或項目達到72項;申報專利116項,授權專利32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新增2個國家免檢產品,1個省著名商標。
目前,集團已有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兩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下屬企業被列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有8家,列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的有8家;企業從事技術開發的專業人員超過了2000人,科技創新為企業注入了活力。
——打造文化產業,創造就業機會。1990年代初,徐文榮提出了“培育文化力,促進生產力”的口號,目的是通過文化產業來帶動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1995年,當著名導演謝晉籌拍香港回歸獻禮片《鴉片戰爭》,正苦于沒有合適的拍攝基地時,獲得這個信息的徐文榮立即決定為謝晉導演建一條“19世紀的廣州街”。
僅僅5個月后,投資幾千萬,一座占地21公頃、總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有160多座代表性建筑的“廣州街”就屹立在橫店。讓謝晉導演大喜過望,電影《鴉片戰爭》也得以如期和廣大觀眾見面。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按一比一比例建造的“明清宮”富麗堂皇;宏偉壯觀、氣勢恢弘的“秦王宮”;水汊交錯、婀娜多姿的“江南水鄉”;繁華熱鬧的“清明上河圖”景區等十二大影視拍攝基地再現于橫店這片小山區。許多劇組都來到橫店,《英雄》、《黃金甲》等大片都在此殺青。橫店一躍而被國內外贊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大量新聞媒體的報道,為橫店帶來了巨大的軟廣告效應,影視劇組所需的群眾演員、服飾道具等又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還拉動了橫店旅游這一新興產業。橫店也成為了首批“四級國家旅游區”,近兩年,到橫店的游客都以百萬人次增長,到2010年,橫店將實現接待游客1 000萬人次的目標。
高科技工業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使橫店經濟成功轉型。也讓千百年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橫店農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2005年,橫店農民人均收入就超過了萬元,按國家統計局提出的戶年收入6.5萬至30萬元的中產階層標準,橫店中產階層家庭達到80%以上,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理想。
【后記】在橫店短短的兩天時間,讓我對橫店——這個農村里的城市有了全新的感受。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見到徐文榮本人,但是,我卻深深地為他敢想敢干、勇于創新的精神所折服。這個只上過小學、土生土長的橫店人,卻能創造性地提出“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為核心的“社團經濟”模式,帶領當地農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這不正是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社會”所要達到的目標嗎?
祝愿橫店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