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來,南京市審計局在江蘇省審計廳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創新樹特色,以創新促發展,努力使審計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促進南京審計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四年來,該局共完成審計項目252項,查處違紀金額52.8億元,審計后上交財政2.4億元,核減工程款5.5億元。共獲得市以上各類獎項154個。被評為全國經濟責任審計先進地區和全國審計機關勤政廉政先進單位;審計信息化工作在全國審計系統受到表揚,并作為全國唯一的市級審計機關,在2004上半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介紹;在省審計廳組織的各類評比中獲得獎項62個;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懲治腐敗查辦大要案先進集體、紀檢監察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依法治市工作先進集體、創建學習型機關先進單位、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先進單位和思想作風建設先進單位。
一、創新審計方法,放大審計效應
該局積極研究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不斷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和業務水平。
(一)整合審計資源,創新管理模式。為應對日益發展的新形勢對審計工作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該局積極整合審計資源,努力實現審計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有效緩解了審計任務繁重與審計力量相對不足的突出矛盾。
一是計劃項目“滾動”安排。使長期計劃、中期計劃和年度計劃有機結合,注重計劃的連續性,對資金量大、有預算資金分配權和下屬單位多的重要部門,以及政府關注、群眾關心的重點資金,有計劃地組織連續審計。
二是項目進度“動態”管理。在局域網上及時記載每一個項目的進度情況,準確掌握每個項目審計進點、出點、出具審計文書等時間節點,動態反映項目完成情況,形成高效的計劃執行反饋機制,增強了全局審計項目安排的統籌力度,明顯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
三是專業審計“聯動”實施。將財稅部門預算執行審計與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相結合,將專項資金審計與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相結合,將經濟責任審計與部門預算執行審計、財務收支審計相結合。具體實施中強化協調機制,統一調配項目和人力,統攬審計資源,提高工作效率。
(二)前移監督關口,增強服務意識。近年來,該局努力探索前移審計監督關口,堅持把監督與服務相結合,將事后審計與事前、事中審計相結合。
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已實現兩個100%,并正由離任審計向全程審計轉變。目前,全市縣處級以下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覆蓋面已達到100%,市管正職領導干部離任審計也達到100%。為增強審計監督效果,該局正逐步加大任中審計的力度。每年除對市管正職領導干部開展離任審計外,還對若干名市管正職領導干部進行任中財務收支審計。四年來共對81名縣處以上領導干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其中,任中審計5名。
在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該局認真總結10多年來開展跟蹤審計的經驗,制定了《南京市國家建設項目跟蹤審計實施辦法》及實施細則。近四年,累計開展固定資產投資審計項目42個,核減或節約投資近5.5億元。對南京長江二橋跟蹤審計,不僅及時糾正了建設工程中出現的問題,還幫助建立健全各項內控制度。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工程與概算相比節約投資3.4億元。2004年,該局又結合建設市場的發展變化,把采用BT模式的建設項目納入跟蹤審計范圍,嘗試“駐場審計”新模式,并制定了操作流程。對南京重大建設項目城東快速內環工程,駐場審計小組參與建設項目框架性協議和合同的談判與監督、重大建設方案的決策調整、及時對設計變更和現場鑒證的監督復核以及監督建設資金運作的全過程,促進建設項目規范、廉潔、高效、優質。跟蹤審計的工作方法受到各方關注,審計署就此兩次來該局調研并通過《中國審計報》向全國推廣。“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跟蹤審計”獲得市級機關“干部創新獎”。
(三)注重審計調查,當好參謀助手。我們運用審計調查手段,注意發現經濟運行中的苗頭性、傾向性和普遍性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發揮審計的預警作用和參謀功能。四年來,共提交審計調查報告、綜合報告和信息620篇,被上級機關采用和領導批示333篇,其中省級以上領導批示44篇。
(四)探索效益審計,提高資金效果。成立了以局長掛帥的效績審計課題研究小組,舉辦了效益審計專題知識講座和理論研討會,還組織審計業務骨干赴美國和韓國學習考察效益審計,各業務處室把開展效益審計作為工作重點,在全局掀起了效益審計學習和實踐的熱潮。近兩年,選擇教育資金、政府外債資金、污水處理廠、“小農水”等項目開展效益審計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對污水處理廠和教育資金的效益審計,市長蔣宏坤均予以批示,并責成分管市領導認真落實。
(五)樹立案源意識,促進廉政建設。四年來,該局在經濟責任審計和日常財務收支審計中發現經濟犯罪疑點線索1200條,會同紀檢、司法部門查實后,有40人受到司法處理,其中,廳局級11人,處級19人。在原金陵制藥集團董事長江中銀、原南京市城鎮開發集團總經理盧連生、原伯樂電器集團總經理邱祥林、原南京市奶業集團總經理金維芝、原南京物資集團總經理劉青等16個大案、要案查辦中,勇當開路先鋒,為案件突破和全面展開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線索,得到了市委領導和相關部門的交口稱贊。
二、創新工作制度,保障審計質量
(一)制定統攬全局的工作規則。出臺了《黨組議事規則》和《南京市審計局工作規則》。根據兩個“規則”,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堅持科學民主決策,按照依法審計的要求,認真履行審計職能。2004年又緊密聯系實際,配套出臺了《局機關效能建設若干制度規定》,對確保正確決策、堅持質量標準、及時高效運作、擴大政務公開、重視督促檢查、強化效能監察、嚴格責任追究、深化教育管理、加強組織領導等10大方面明確了具體要求。
(二)創新筑牢防線的制度體系。根據有關要求及地方實際,出臺了《南京市審計局建立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若干問題暫行規定》等22項相關制度,形成了廉潔從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制度體系,即“一榜”,審計紀律公示榜;“二卡”,執法公示卡、紀律監督卡;“三點監察”,進點前與審計組長談話,駐點時填寫勤政廉政監督卡,出點后跟蹤回訪檢查;“四個堅持”,部門領導堅持對每個審計組提出廉政要求,堅持現場督查落實審計紀律,堅持季度開展紀律教育,堅持半年分析紀律執行情況;“五步到位”,審計組長進點前接受廉政教育到位,入點初向被審計單位宣傳廉政要求到位,在點中執行廉政規定到位,出點時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到位,離點后作述廉報告到位;“六書誡勉”,是指廉政要求宣傳書、紀律條規公告書、群眾反映轉達書、信訪舉報通知書、自我檢查報告書、遵紀守法勸誡書;“七項公開”,推行審計職能、權限、程序、依據、紀律、聽證、結果“七公開”;“八不準”,審計人員嚴格遵守審計機關“八不準”審計紀律。
(三)健全保障質量的業務規范。從審前調查到審計復核、從審計內容到審計方式,創建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質量控制體系。在已有30多個地方性法規和業務規范的基礎上,根據審計署和省審計廳的要求,制定了《南京市審計機關審計質量控制辦法》。在財政同級審上,制定《同級財政審計工作規程》;在經濟責任審計上,制定了《南京市區(縣)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操作規范》、《南京市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操作規范》、《南京市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操作規范》和《南京市鄉鎮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操作規范》等12項規范。這些制度體系的建立,有力推動了該局審計業務工作的規范化和法制化。
(四)完善審務公開的配套制度。不斷適應政務公開的形勢要求,保證審計執法的公平、公正、公開。通過市政府頒發了《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和《審計結果公告實施細則》。同時,在互聯網上建設南京市審計局網站和電子郵局,在局機關大廳設立了審務公開電子觸摸屏,拓寬人民群眾知情渠道,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此外,還出臺了《首問負責制》、《執法公示制》、《行風監督員制度》等一系列審務公開制度。
三、創新人事管理,打造過硬隊伍
一是育好人才。創新學習培訓機制,樹立終身學習、團隊學習的理念。局黨組十分重視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并及早打算、長遠規劃,把在職培訓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來抓。2003年提出了建設學習型、廉政型、法治型、創新型、正氣型、服務型“六型”審計機關的新要求,把建設學習型審計機關擺在各項建設的首位。在所有干部職工都制定個人學習計劃的前提下,注意典型引導,聘請年紀輕且學歷較高的19名同志為“學習推進員”。去年,該局被表彰為南京市2002~2004年度創建學習型機關先進單位,3名干部職工被評為“南京市學習之星”。
二是用好人才。四年來,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通過處級領導干部競爭上崗和公推競崗方式,選拔任用了32名處級領導干部、21名處級非領導干部、26名科級干部。為讓更多的優秀人才獲得發展機會,2003年在全國審計系統率先推出了首席審計師評聘制度,并首批遴選了4名首席審計師。由于審計干部素質好、社會評價高,先后有4名處級干部走上本局市管領導崗位,向其他部門輸送處級干部10名。
三是管好人才。創新考核獎懲機制,樹立以考核論優劣的管人導向。多年來實行局機關干部能績考核辦法,堅持每月考核、逐項檢查、量化登記、季度通報。完善效能考核激勵機制和公務員年度考核制度,以工作業績、效率、效應等為依據,在量化打分的基礎上對處室和個人進行評比考核。科學嚴謹的人事考核,使干部職工爭先創優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局面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