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抗戰勝利后我軍曾和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搶占東三省,并且比國民黨軍隊先行了一步,為以后創建東三省解放區直至最后打敗蔣介石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于我軍是哪支部隊最先進入東三省的,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9日清晨,蘇聯百萬紅軍兵分東#65380;北#65380;西三路,突破日本法西斯和偽滿3000公里防線進入東北。8月10日,朱德總司令代表八路軍延安總部,向各解放區發布了第一號大反攻命令,要求所有抗日武裝部隊“依《波茨坦宣言》規定,向其附近各城鎮交通要道之敵人軍隊及其指揮機關送出通牒,限期投降……"第二天,又發布了第二號命令,指出為配合蘇聯紅軍作戰:“現住河北#65380;遼寧邊境的我八路軍……即日向遼寧#65380;吉林進發。"
8月25日,十六軍分區在臺頭營鎮召開挺進東北動員大會。時任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司令員的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凱,率領十二團#65380;十八團#65380;朝鮮支隊和軍分區直屬隊4000人,從撫寧縣出發,向錦州#65380;沈陽方向前進。當時,山海關是臨榆縣的縣治所在地,駐扎有日軍600余人#65380;偽軍1000多人,還有警察大隊和敵憲兵#65380;特務等防守,而且離重要港口秦皇島的敵偽據點很近。同時,在長城內外還有敵人的19個旅#65380;27個討伐隊#65380;2個騎兵團和華北偽“治安軍"3個團,共有10萬人。
雖然日本已宣布投降,但并沒有放下武器,許多日偽軍按蔣介石的“命令",仍固守據點,完整地保持著戰斗力,拒絕向我軍投降。曾克林知道他此行的任務是進入東北,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否則就完不成挺進東北的任務。他當即決定:避開山海關,繞道九門口,速向錦州#65380;沈陽挺進。
8月28日,曾克林率軍一路勢如破竹,所遇敵人紛紛繳械,我軍占領了柳江和日偽盤踞的石門寨煤礦,截斷了秦皇島#65380;山海關敵人的燃料基地通道。這時,軍分區副參謀長羅文送來重要情報:有一支蘇聯紅軍偵察小分隊從林西#65380;赤峰方向經柏壽,向山海關奔來。曾克林接到報告后十分激動,以隆重的方式歡迎蘇聯紅軍的到來。誰知由于語言不通,蘇聯紅軍一見面就將曾克林的隊伍團團圍住,并要繳械,后經蘇聯的蒙籍翻譯作了翻譯才解除了誤會,大家互相握手親切擁抱,共慶勝利會師。
兩軍會師給曾克林增加了信心和力量。我們為何不可與蘇聯紅軍一起,殺他一個回馬槍?曾克林迅速將這一想法,用電臺報告了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得到了批準。接著,曾克林和唐凱請求蘇聯紅軍和他們一起攻打山海關。
“我們的任務是到東北作戰,山海關屬于華北,我們不去。"對方拒絕。
“我們是受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到東北來的,任務是配合你們作戰,收復東北失地,接管東北主權,而山海關是我軍通往東北的要道,還有日軍的戰斗部隊沒有投降,不打敗他們,怎么談得上配合?"曾克林據理力爭,終于說服了蘇軍,雙方決定由我軍主攻,蘇軍配合。
因為山海關是古城,為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曾克林決定“先禮后兵",先后兩次向日偽軍發出了“受降通牒",均遭敵人拒絕。下午5時,曾克林下達了總攻命令。經過4個小時的激戰,解放了山海關。
曾克林迅速將這一勝利成果報告了晉察冀軍區和黨中央。1945年9月6日,延安《解放日報》在頭版作了報道。這是中國軍隊和蘇聯紅軍在抗日戰場上的第一次合作,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與外國軍隊合作,十分成功,為我軍進駐東北打開了大門。
曾克林一路先后接管了綏中#65380;興城#65380;錦西和錦州。9月5日早晨,當沈陽鐵西區高聳入云的煙囪映入官兵的視線時,車廂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大家沉浸在進駐東北第一大城市沈陽的喜悅之中。沈陽本是由蘇聯紅軍在7天前(8月21日)解放的。當曾克林帶著他的八路軍隊伍剛進來時,蘇軍由于事先沒有接到我軍的照會及聯系,感到十分突然。他們看到一支沒有軍銜的部隊來得這么迅速,非常懷疑,迅速調動部隊將曾克林部乘坐的火車包圍起來,不準任何人下車。在這緊急的時刻,曾克林和大伙決定:必須留下來。
接著,他和張化東#65380;劉云鶴等5名地方干部前往蘇聯駐沈陽城防司令部交涉。蘇軍城防司令部少將卡夫通一見面,就十分傲慢地責問曾克林:“你們是什么部隊?從哪里來的?是誰叫你們來的?"曾克林回答:“我們是中國共產黨毛澤東#65380;朱德領導的八路軍,是堅持冀熱遼地區抗日的部隊。我們遵照總部的命令,挺進東北來配合你們作戰,解放東北#65380;收復失地#65380;接管東北#65380;維持東北秩序。"然而,曾克林的第一次要求遭到了卡夫通少將的拒絕,他說:“根據《雅爾塔協議》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最高統帥是不會同意你們進沈陽的。"
回到火車上之后,曾克林和唐凱等同志經過分析,一致認為:雖然中蘇條約限制了我方的行動,但八路軍是國民黨承認的合法軍隊,是堅持抗日的中國人民武裝,有權進入沈陽,接管東北。況且我們有中央的二號命令,所以一定要與蘇聯紅軍力爭!
然而,卡夫通少將仍然固執己見,蠻不講理,不準曾克林的部隊下車。這時,曾克林的態度也變得強硬起來:“你們是蘇聯共產黨#65380;斯大林領導的隊伍,我們是中國共產黨#65380;毛澤東領導的隊伍,我們中蘇兩國的目標是一致的,為什么對我們發脾氣,我們提出抗議!"緊繃著臉的卡夫通兩手一攤,不置可否。第二次交涉失敗。
這時,八路軍部隊已在車上停留了一天,吃喝拉撒全都成了問題。怎么辦?當日下午3點,曾克林和唐凱決定再次去找卡夫通,這一次,他們的態度十分強硬。一見到卡夫通,唐凱便伸出左手,捋起衣袖,指著參加革命后手臂上刺的斧頭#65380;鐮刀和五角星,一邊比劃一邊大聲說:“毛澤東!毛澤東!共產黨!共產黨!"曾克林據理力爭:“我們是共產黨#65380;毛澤東領導的隊伍,是執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來配合你們共同作戰的。我們在山海關已經與你們共同戰斗過了,冀熱遼是我們的土地,我們長期在這里抗日,你們不要我們來,要誰來?"“如果你們不信,可以問莫斯科。"連珠炮似的質問,令卡夫通啞口無言,他感到有道理,但又十分為難。經過商量,最后同意我八路軍下車,但要駐扎到離沈陽30公里遠的蘇家屯。盡管這個結果令人不滿,但畢竟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當日傍晚6時半,部隊接到下車命令,行動很快,2000多人的隊伍只用了不到5分鐘便集合完畢。八路軍進入沈陽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沈陽的大街小巷,成群結隊的工人#65380;學生#65380;店員#65380;市民,沖破漢奸#65380;特務#65380;國民黨地下軍的阻撓,潮水般地涌向車站#65380;街頭,幾萬群眾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民族解放萬歲!"口號驚天動地#65380;感人肺腑。此情此景也感動了蘇軍,卡夫通馬上改變了態度,通知曾克林:“你們不是一般的隊伍,不要去蘇家屯了,就住在沈陽故宮東面的小河沿。"
9月7日,蘇軍進遼軍第六集團軍司令克拉夫琴科上將#65380;軍事委員會圖馬尼揚中將和各兵種軍長接見并宴請了曾克林和唐凱。席間,蘇軍不但對他們過去的行為表示道歉,還換以“同志"互相稱呼。
考慮到蘇軍受《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限制的處境,八路軍的對外稱呼改成中國人民自治軍,成立了東北人民自治軍沈陽衛戍區司令部,曾克林任司令#65380;唐凱任政委。
曾克林率領的十六軍分區部隊進駐沈陽后,斗爭形勢日益嚴峻。駐東北的蘇聯紅軍與國民黨軍#65380;蘇軍與我軍#65380;我軍與國民黨軍之間都存在著矛盾,局面十分復雜。歐美一些不明中國國情的通訊社和國民黨的報刊電臺,紛紛制造輿論,指責和攻擊蘇聯政府違背《波茨坦公告》,允許中國共產黨的正規軍進入東北沈陽;美#65380;英等國繼續向蘇聯政府施加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蘇軍派人告訴曾克林和唐凱: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要把沈陽#65380;長春#65380;哈爾濱#65380;錦州#65380;熱河等城市都交給國民黨政府,要八路軍馬上離開沈陽。
曾克林和唐凱立即表示:“我們是奉中國共產黨中央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命令來的,只有接到中央的命令才能撤走,你們命令我們走是不行的。"蘇聯紅軍沒有辦法,只有向駐長春最高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和遠東前線最高司令華西列夫斯基作了報告。面對這種局面,曾克林內心承受的壓力非常大,他深深感到經驗不足,便和唐凱等一些領導同志商量:怎樣開創工作的新局面,黨中央何時派人來東北,關里的主力部隊何時才能來,如何才能與黨中央聯系上……而部隊僅有的一部15瓦電臺由于功率太低,無法得到上級的指示。
怎么辦?最后曾克林提出,到延安去找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請示!他的想法得到了大伙的認可。但路途十分遙遠,怎么去呢?此時,蘇軍由于東北的復雜形勢,也急于要找中共中央聯系,所以曾克林的想法很快得到蘇軍的支持。為盡快聯系上,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決定派飛機和兩名代表作為全權代表,與曾克林一起飛往延安。
1945年9月14日,飛機從沈陽北陵機場起飛,當天在內蒙古西部多倫著陸加油。第二天上午,飛機飛臨延安,在延安東關機場著陸,楊尚昆#65380;伍修僅同志親自到機場迎接。曾克林沒有想到,他的延安之行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抗戰勝利后,蘇聯出兵東北,中蘇條約簽訂,蘇軍對我軍進入東北的態度不太明朗,此時的黨中央正在醞釀,戰略方針是否將“向北防御#65380;向南發展"改為“向北發展#65380;向南防御",因此迫切希望得到東北的最新情況,以確定整個戰略方針的轉移。曾克林的到來,對延安#65380;對黨中央可謂是“)中送炭"。
9月1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歷史上著名的“楊家嶺會議"。會前,彭真帶著曾克林與當時在中央主持工作的劉少奇同志見面,并和朱德#65380;彭德懷#65380;葉劍英#65380;陳云#65380;張聞天#65380;任弼時#65380;李富春等中央領導一一握手。
劉少奇微笑著說:“先鋒官同志,你從前線回來,辛苦了!我們很想了解東北的情況,你來得正好。為了力爭控制東北,中央準備派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隊向東北開進。但是,我們對東北的問題研究了好幾天,就是不知道那里的具體情況,因而下不了決心。現在,政治局的同志都在這里,請你談談東北的情況,越詳細越好。"
會上,曾克林向中央詳細匯報了和唐凱一起進駐接管沈陽的經過,以及東北的當前情況。劉少奇聽完匯報,一邊指著地圖一邊打著有力的手勢,說:“東北是戰略要地,進便于攻,退便于守,可以成為我們革命的重要戰略地區。現在,人民斗爭勝利了,國民黨一定會搶占東北,我們的部隊先進去了,就站住了腳,就可以控制東北,就能為毛主席#65380;周恩來副主席在重慶談判創造有利地位。我們有了東北就可以加速中國革命的進程。曾克林同志,你們執行朱總司令的命令堅決,行動快,發展迅速,值得表揚。"
朱總司令接著說:“你們是第一批進入東北的部隊,責任更是重大。"然后,朱總司令和伍修權與蘇軍代表作了正式談話,并達成協議。會議期間,中央還以劉少奇同志的名義,給當時正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發了電報。最后,在劉少奇同志的主持下,政治局作出了“向北發展#65380;向南防御"的新的戰略決策。劉少奇強調:“這是千載一時之機。"
中央改變南下意圖,將原來計劃從延安等地派到中南#65380;華東的部隊和干部一律改派東北,并準備從各解放區抽調10萬主力部隊和2萬干部到東北。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臨時東北局,由彭真同志任書記,并派彭真#65380;陳云#65380;伍修權等同志由曾克林陪同,立即乘飛機前往東北工作,并令在途中的林彪不再去山東,轉赴東北,統一領導東北軍事工作。
1945年9月16日,曾克林陪同彭真#65380;陳云#65380;葉季壯#65380;伍修權#65380;段子俊#65380;莫春和等同志乘飛機離開延安,18日到達沈陽。18日晚6時,以彭真為首的中共中央東北局成立。
此時的沈陽,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蘇軍出于外交上的需要,在曾克林去延安匯報時,把交給我軍看守的一些重要工廠#65380;軍用倉庫全部收回,給我軍在東北開展工作帶來更大的困難。
但是中央東北局的成立,以及后來10萬大軍的挺進,實際上已經完成了與國民黨軍爭奪東北關鍵性的一步。歷史證明:中央這一戰略決策的轉變是正確的,正如少奇同志所說:“它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而在這個轉變的關鍵時刻,曾克林所提供的重要情報,堅定了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