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群體觸網已由點到面,由個體到群體,由基層官員到中高層官員。
高官觸網
2007年8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黨政官員,直面網絡時代》一文。文章稱互聯網為“‘堵不得’的信息渠道。”同時還刊載了另外兩篇報道,《一位網民與市委書記的兩次約見》、《宿遷干部集體“開博”》。
前一篇報道稱,今年6月,重慶市委書記汪洋和市長王鴻舉就“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問計網友。市民杜術林給汪洋發了電子郵件,很快就接到署名為“汪洋”的網上回信。8月7日,他應汪洋邀請,平生第一次走進市委辦公廳。
8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前主任、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在“新浪網”開設博客,這是已知的最高級別(正部級)官員開設的博客。博客名稱是“趙啟正和他的幾本書”,其第一篇博文點擊率就過5000人次,接下來的幾篇博文都有不錯的點擊率。
8月14日,趙啟正又寫了一篇博文,向網友致意,按他的說法,開博主要是想了解讀者對自己文章的評價,“于是有了在網上考察一下他們的想法”。
面對眾多留言,“老趙”對不能經常與網友互動表示歉意,但“對網友的評論,我會閱讀,會把感想和感謝長留心中”。
現在,官員開博客已不再是新聞,《宿遷干部集體“開博”》稱:自從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號召官員上網開博后,目前,宿遷已有81名副處級以上干部開設了個人博客。在宿遷之外,這一群體更多。江蘇省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山西省呂梁市副市長成錫鋒……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是廳級官員中開博的“典型”,他對記者表示:“我們總覺得‘當官’很有神秘感,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或者說盛氣凌人,為什么我們不做一些平易近人、容易跟群眾溝通、容易跟下屬單位進行友善交流的事呢?為什么一定要用命令式、教訓式的方法去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決策呢?”
目前,官員群體觸網已由點到面,由個體到群體,由基層官員到中高層官員,全面提速。一些省部級官員已將是否熟悉網絡,作為衡量下屬開放與否的標志。
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直言自己對網絡的重視:執政者應接受互聯網的挑戰。他鼓勵湖南官員要利用好網絡這一新興媒體。他認為,作為一名執政者,只有不斷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才能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記者受邀到某省委書記駐地采訪,在這位書記房中,最醒目的是他特意帶到北京的電腦,那是一臺跟隨他多年的臺式機。他對記者表示:“我每天至少要上一小時網,了解輿情,不單上國內的新聞網站,也經常上國外的網站。”
直達省部級官員視聽的“網絡民意直通車”此前在湖南開通。2006年底,湖南省委在互聯網上發布16個問題,請網民為湖南發展獻計獻策。今年2月15日,省委書記張春賢又在湖南省“紅網”的論壇上用“張春賢”注冊,發帖向“紅網”網友拜年。
觀念革新
除了主動適應網絡時代的進程,利用網絡了解和研究判斷輿情也是近來官員觸網的一大趨勢。6月16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在第二屆“安全發展”高層論壇上說:“凡是媒體、互聯網曝光的安全事故,安監部門都有責任查清。”
山西省前省長于幼軍在總結“黑磚窯”事件時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和教訓就在于,沒有敏銳把握網絡、媒體的輿論動向,沒有及時作出正確的回應。“有一次,我起碼打了十幾個官員的電話,問他們‘有沒有看網上的博文’,都說沒有。”
今年,重慶“釘子戶”事件、山西“黑磚窯”事件等轟動全國,都是通過網絡發軔。此外,眾多官員也在網絡事件中采取了“合作”的姿態。
在重慶“釘子戶”事件中,備受壓力的該市九龍坡區區委書記鄭洪表示,面對互聯網事件,官員對于網絡有一個從輕視、延誤到震撼、被動介入的過程,其中很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
從SARS危機到松花江水污染,再到“黑磚窯”事件,政府對于“危機事件”的處理讓人們看到,及時公開信息,才能爭取工作的主動。
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表示,從到黨校學習的年輕干部來看,他們的觀念比較新,素質比較好,他們中的一些人用現代網絡的方式搜集民情民意是好事。他認為,博客這種方式,比“市長熱線”效果更好。
事實確實如此。官員觸網、開博客,脫去了神秘的“面紗”,雖然他們的博客可能不是用來處理政務工作的,但多數都超越了“私人”領域,和公眾拉近了距離,雙方關系也日趨平等。
廖新波認為官員開博客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并堅信還有級別更高的官員已經開通了博客,只是他們并不一定公開身份。
互聯網中的輿情和言論畢竟是一種不規范的表達,對于一些相對不規范的表達,甚至被認為是虛假、不安全的信息如何處理?專家建議應采取更寬容的方式面對,官員觸網提速現象本身也顯示出他們中的很多人認可了網絡這一言路。
但官員群體和網絡的磨合正處于復雜的互動中,今后的表現值得關注。
(摘自《南方周末》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