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委員的產生
10年浩劫期間,黨紀國法形同虛設。粉碎“四人幫”后,恢復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便成了撥亂反正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十一大提出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恢復成立中紀委,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醞釀過程。
負責考察中紀委組成人員的是中共中央組織部。1978年10月25日,中組部就中紀委組成人員候選人名單第一次向中央提出報告,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和副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對中紀委人選的組成問題作了指示。中組部根據他們的指示,對名單進行了調整。
12月2日,中組部就中紀委組成人員候選人名單第二次向中央報告,這份名單上有88人。報告提出,中紀委候選人的條件應具備三條:一是在第十次、十一次路線斗爭中表現較好;二是政治歷史上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三是思想作風較好,黨內信得過的同志。
根據中央指示,這份名單先提請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過目。12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將這份候選人名單提交中央工作會議,請到會同志分別征求候選人所在單位黨組織和干部群眾的意見。
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12月16日,中組部第三次向中央提出報告。報告指出:“經工作會議各小組認真討論,基本同意12月2日上報的名單,同時提出了增補和調換的意見。”經過增補和調換后,候選人增加到99人。
中央政治局在對候選人名單又作了調整后,才提交十一屆三中全會審議和選舉。此時,候選人又增加1人,一共100人。其中,書記、副書記15人,常委24人,委員61人。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全部候選人的名單、簡歷作為會議文件,印發到每位與會者手中。22日晚,100名候選人全部當選。
引人注目的中紀委領導層
在當選的中紀委委員中,有許多德高望重、功績卓著的老一輩革命家。
第一書記陳云,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擔任中央副主席。
第二書記鄧穎超,1925年入黨,黨的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當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第三書記胡耀邦,1933年入黨,黨的八屆中央委員,1977年底任中組部部長,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隨后轉任中央秘書長和中宣部部長。
常務書記黃克誠,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委員。
第一副書記王鶴壽,解放前長期在白區工作,“文革”前曾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有著豐富的黨的紀檢工作經驗。
副書記中,還有黨的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建國初期即擔任中央紀委副書記的王從吾;1925年入黨、建國初期擔任中央婦委第三書記的章蘊;參加過秋收起義、建國后擔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的張啟龍,等等。
這么多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出生入死、經受了各種艱難困苦考驗的老同志進入中紀委領導層,這在黨的紀檢工作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陳云擔任恢復成立后的中紀委第一書記,可以說是眾望所歸。曾經在陳云領導下工作過的宋平說,陳云同志在黨內可以說是遵守紀律的模范。他很嚴,該開除的毫不含糊,犯了錯誤,該怎么處分就怎么處分。
歷史上,陳云就與黨的紀律檢查工作結下了不解的情緣。1933年中央黨務委員會成立時,陳云就是黨務委員會的委員。抗日戰爭時期,陳云在延安擔任中組部部長,這期間,中央黨務委員會由中組部代管,陳云經常直接過問和處理黨的紀律檢查工作。
對恢復成立的中紀委的組成人選,陳云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還在1978年11月30日,中組部就中紀委組成人選曾征求過陳云的意見,并根據陳云的意見,對候選人名單作了調整。胡耀邦擔任中紀委第三書記,王鶴壽擔任中紀委排名第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書記,也是陳云鼎力推薦的結果。
此外,在當選的中紀委委員中,還有幾個當時人們并不熟悉的中青年干部,他們都是“文革”中與“四人幫”作斗爭的勇士。這是按照陳云的要求精心挑選的。有意思的是,這些當選為中紀委委員的同志,事先根本不知道任何消息。
時年46歲的劉麗英是沈陽市公安局副局長。她在“文革”中與“四人幫”在沈陽市公安局的黨羽進行了堅決斗爭,遭到殘酷迫害。1979年1月1日,正在沈陽一家醫院住院治療的劉麗英,突然接到當選為中紀委委員的通知。她喜出望外,第二天就出院了,出院當天就坐火車趕赴北京參加會議。
中紀委繁重的工作
剛剛成立的中紀委,既要審理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及其關聯案件,又要對“文革”和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大量問題進行清理,大量的冤假錯案要平反昭雪,任務異常艱巨繁重。
黨內外對中紀委的期望都很高,向中紀委反映情況的來信像雪片似的飛來,公安部門轉來的信件則是用麻袋裝運。1978年12月24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表,從25日開始,中紀委就陸續收到群眾來信,有些信甚至長達幾百頁。有人回憶說,當時的情景,真可謂是積案如山,忙得喘不過氣來。
在這種情況下,中紀委加快了選調工作。第一次全會還在進行中,中紀委就著手選人調人。王鶴壽和張啟龍會同中組部開始選調中紀委的工作干部。從1979年初開始,從中央機關80多個部、委、局和解放軍各總部、軍兵種機關及北京市機關推薦的干部名單中選借、選調。一些參加中紀委第一次全會的委員也被要求留在中紀委工作,如劉麗英等。
1979年1月26日,中紀委通過了《關于工作任務、職權范圍、機構設置的規定》。根據《規定》,中紀委當時設置了辦公廳、研究室、紀律檢查室、案件審理室、來信來訪室幾個辦事機構。《規定》同時說明“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設置其他的室或小組”。中紀委最初設立了三個組,由王鶴壽負總責。一組負責審查林彪反革命集團的罪行,由中紀委副書記劉順元負責;二組負責審查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罪行,由中紀委副書記張啟龍負責;三組負責審查康生等人的罪行,由中紀委副書記章蘊負責。
此時,中紀委還沒有自己單獨的辦公地點,中組部就把自己的辦公樓騰出一部分,作為中紀委的辦公地點。由于中紀委大量調人,中組部借的辦公室不夠用,中紀委的一些機構就搬到其他地方租房子辦公。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中紀委的工作起步了。
(金衛東薦自《各界》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