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降溫,并不是知識無用,也不是讀書無用。留給高中生或許將是一個更多的選擇!如果認為研究生增多更要讀名校本科的人,可能壓力更大,但是從長遠來講,對知識技能的追求才是就業的“硬杠桿”。
3年前,很多本科生因為就業壓力選擇了考研,但是3年后,碩士學位到手,不少人發現自己的境遇沒有絲毫改變,就業仍舊不理想。來自廣東省教育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底,廣東研究生就業率為94.37%,低于本專科畢業生就業率。有分析認為,考研興起之初盡管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但畢竟是權宜之計。隨著近年來研究生就業行情逐年看落,考研熱背后深層次內容值得深思,應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縱深:研究生曾經“看上去很美”
高校連續擴招,本科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進入21世紀,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突然發現,找工作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2001年到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只有70%左右,雖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卻并不妨礙大學年年擴招, 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114萬,而2005年達到了338萬,是2001年的3倍。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496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如何應對就業壓力是所有本科生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
盡管總有媒體報道說“研究生工資逼近本科生”、“招聘重能力不重學歷”,然而來自教育部門的數據顯示,不同學歷之間的就業率差異依然存在,學歷上的優勢使得研究生的就業率仍處于強勢狀態,只不過本科生這一層次的壓力更大了。
唯學歷就業使學生對高學歷趨之若鶩
一段時間里,大學生爭著考研,用人單位開出的用人條件也是非研究生不要,整個社會唯學歷是舉,考研熱持續升溫。大多數在校大學生認為,雖然積累“資本”的周期很長,投入很大,短時間內得不到回報,但從長遠來看,考研是唯一選擇。
研究生各有各的困惑
記者在采訪中接觸了大量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對于畢業找工作,各有各的困惑。其中,有四個方面的困惑出現頻率最高。困惑一:就業之路越走越窄?困惑二:文科生就業不如理科生?困惑三:博士薪水不如碩士?困惑四:研究生眼高手低,心理落差大?
研究生培養遭遇內憂外患
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我國研究生報名人數是24.2萬人,而發展到十年之后,2006年我國研究生報名人數已經增長到127.5萬人,錄取人數,1997年是5.1萬人,到了2006年已經達到了34.4萬人,錄取率徘徊在3.7︰1。目前,除了美國以外,我國研究生培養規模是第二位。
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在擴大,但一個擔憂也日漸浮出水面: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普遍下降,很多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專家分析,當前在研究生培養中主要存在著課程設置不完善、教材建設缺乏力度、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枯燥、導師或知識老化或受市場經濟的功利性影響以及教育質量評估制度與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這不斷引發了人們對研究生教育質量下降的抱怨。
某高校畢業的馮寧告訴記者,她從入學到畢業就見過自己的導師兩次,一次是開題,一次是畢業。在一家媒體工作的王輝在學校呆了一年就出來實習了,“研究生的課程跟本科沒什么區別,我讀研就是為了混個文憑,將來能更好地就業。”
如果說早年進入我國,并出現“三足鼎立”之勢的托福、GRE、雅思,還主要是集中在吸引優秀學生到國外讀研深造,那么,這種爭奪已然延伸到了本科生源。去年港校與清華、北大的錄取“狀元”之爭,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結論:研究生正在貶值 ?
今年考研結束后,一家媒體作了一個新聞調查。記者走訪了大量市民、企業、大學生及大學教授,發現研究生這個曾是社會精英的代名詞也在慢慢發生變化。譬如,在市民看來,研究生與白菜同價;在企業看來,研究生跟本科生區別不大;在大學生看來,能先工作就不讀研;在學校看來,應該主動放慢擴招步伐。
當然,表面的數字并不能全部反映整個問題的實質,研究生的就業率的表面下滑并不代表研究生的競爭力下滑,而是相對來說,研究生的選擇面更寬了,就業也更挑剔了,這也是就業率下降的原因,從根本來說,整個社會唯學歷是舉,研究生就業的優勢還是有很多的。
面對降溫,后來者的選擇!
2007年全國考研報名僅有128.2萬人,同比只增長了0.5%。而在過去數年里,增長率幾乎一直維持在20%以上。考研人數增長明顯放緩,考研熱正在降溫。
當然考研降溫,并不是知識無用,也不是讀書無用。留給高中生或許將是一個更多的選擇!如果認為研究生增多更要上名校本科的人,可能壓力更大,但是從長遠來講,對知識技能的追求才是就業的“硬杠桿”,所以隨著選擇就業的理性回歸,考大學也會出現降溫的勢頭。上大學――就業,不再是華山一條道。人們面對現實,會更多地選擇技能性教育、職業教育。
反思:學歷泡沫化的前兆
有關專家表示,考研熱的“退燒”,從深層次上說,是市場之手對目前國內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反饋和評價結果。考研熱的“退燒”是我國學歷“泡沫化”破裂,高層次人才培養重歸集約化、精英化的一個預兆。考研集體降溫,是喜是憂,現在還難以得出準確的結論,但不妨礙我們就此進行思考。
首先,學校在課程建設乃至人才培養方面需要改革。在高校擴張的背后是無序和盲目。高校本身不僅缺乏細致的調查,也沒有對公家產業更替做好準備。從宏觀的角度看,我們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配置,甚至沒有一個切合消費升級與產業變革趨勢的總體規劃。所有這一切,都是導致我們社會過早出現知識型失業的原因之一。
當然,我國現階段出現的“知識型失業”,并不意味著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已經超過了市場需求,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制度安排的特有產物,具有結構性與轉型性的特點。為此,應該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消除造成勞動力市場分割的某些不合理制度,降低勞動力的流動成本。同時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營造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環境,讓知識勞動者在市場競爭中尋找就業的最優位置。
二是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適度規模重新界定。從技術進步與熟練勞動力供給的關系看,我國在長期內應該把教育發展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此促進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的發展。
我們不能以當前出現的“知識型失業”簡單地斷定我國的教育規模已經“過度”了。我國的高等教育剛剛進入大眾化階段,2004年的毛入學率為19%左右,還有很大的發展余地。但是,高等教育適度規模的確定,不僅要考慮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水平,而且必須考慮所處階段的制度環境。
由于大學畢業生就業主要是以城鎮單位為取向的,在某種意義上,適度高等教育規模應該以城鎮人口為統計基數。在制定教育長期發展戰略時,要把現階段面臨的制度約束和經濟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在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保證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發育相協調的前提下,使其保持一個相對超前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