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沙漠中部有一塊巨大的赤色砂巖,充滿了神秘的氣息。澳大利亞土著人認為這塊巨巖是他們的所屬物,是他們祖先從神靈那里得到的賜予,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巨巖上每一道風化的疤痕和紋路不僅對他們具有特別意義,也讓每年到此的萬千世界各地的游客遐想不已。這塊巨巖就是“烏魯魯”,也曾被稱為“艾爾斯巖”。
“烏魯魯”是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土語,也是赤色砂巖現在的正式名稱,它的全稱應該足以巨巖為核心的“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名錄。英文也將其稱之為艾爾斯巖,因為在1873年,英國探險家戈斯發現了這塊巨巖,于是以當時南澳大利亞洲的總督艾爾斯爵士的名字命名。烏魯魯跟悉尼歌劇院一樣,是澳大利亞的象征。但烏魯魯跟那座人造的現代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它所代表的是這個國家遠古的歷史,它是澳大利亞這塊古老大陸上的唯一原住民族——澳大利亞土著民族的圖騰。
烏魯魯十分巨大,在一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便可以望見這塊巨巖。人們對它的第一個印象是烏魯魯是從平原上拔地而起的,繼而便會對其巨大的體積驚訝不已。這塊巨石高348米,底部周長9公里。烏魯魯常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巖石,其實它并非巖石, 而是一座地下“山峰”的峰頂。這座大山被埋在地下大約6公里的深處。在約5億5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中部還是一個巨大的海床,而這塊巖石就是海床的一部分。后來海洋逐漸退卻,地殼慢慢移動并隆起,高大的山峰就被土地所覆蓋,只露出來一個山頂。它就是烏魯魯。
最早發現烏魯魯的歐洲人其實并不是戈斯,雖然是他給烏魯魯“命名”的。在戈斯發現烏魯魯的前一年,英國探險家吉爾斯曾多次深入澳大利亞內陸,有一次吉爾斯來到烏魯魯以北40公里的阿馬富厄斯湖畔,發現了這塊巨巖,并做了記錄。而吉爾斯次年重返舊地時,戈斯已登臨過烏魯魯的巖頂了。后來澳大利亞冒險家兼作家大衛·琳達在澳大利亞內陸周游時也曾到過烏魯魯,她最早用文學的筆法描述了烏魯魯,她在《蹤跡》一書中說:“這塊巨巖有一股筆墨難以形容的力量,使我的心跳驟然急促起來,我從沒見過如此奇異但又極盡原始之美的東西。”
如果對澳大利亞土著民族關于這塊巖石的神話和傳說有所了解的話,上述印象便更具有意義了。據澳大利亞土著人傳說,烏魯魯是他們祖先在“夢幻時代”開辟路徑時所留下的路標。“夢幻時代”是指天地形成時期。
烏魯魯的每一道裂痕對澳大利亞土著民族來說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土著認為,整個澳大利亞北部的廠袤土地都是祖先留給他們并讓他們世代守護的。而烏魯魯則是這塊土地上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象征,是圖騰。
據統計,在澳大利亞北部廣達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了上百個不同的土著部族,他們各有自己的語言和歷史。但這些部族都相信,在澳大利亞北部沙漠中藏有錯綜復雜的路徑,是“夢幻時代”的產物,是祖先留給他們的禮物,對土著人的生活、狩獵至為重要。而這些路徑的位置和秘密都藏在烏魯魯不斷出現的紋路里,這些紋路由各部族的巫師破譯后,憑借歌謠、繪畫和各種各樣的舞蹈,一代代地在土著各部族中流傳下去。
最早的澳大利亞土著民族是5萬年前從東南亞帶的島嶼遷至澳大利北部的。他們皮膚呈黝黑或者深褐色,既不耕種又不養殖,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分成6大部落,方言有200多種,各種方言差別之大就像漢語和英語一般。這些土著民族以捕食動物為主,使用特制的狩獵武器飛鏢和一種投矛器,此外還采摘水果和植物根莖作為食物。與混亂的語言不同的是,這些散居在各地的澳大利亞土著民族,都以烏魯魯為他們共同圖騰而頂禮膜拜。
在烏魯魯周圍,有許多山體洞穴。洞穴中有大量的原始壁畫。這些壁畫都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一種生物代表一個部族(壁畫一般都繪在土著人認為神圣的洞穴中,來馬魯魯觀光的游客不允許入內)。但甭管各部族還有多少種獨有的圖騰崇拜,烏魯魯都是他們心中最神圣的。不過,還有相當 部分原始壁畫未能被破解,許多壁畫的歷史已經有七八千年之久,人們對烏魯魯與原始民族和原始宗教的聯系其實也遠還沒有達到了解的程度。
烏魯魯對于澳大利亞的土著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美麗絕倫的地貌景觀,是造物主賜給他們的財富,更包含了遙遠豐富的文化與神圣莊嚴的先祖的雙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