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必須面對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變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常態,人們需要學習的,是在這種永恒的變化中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7月18日下午,到華為工作才60多天的工程師張銳,在深圳梅林某小區的樓道內自縊身亡,結束了自己26歲的生命。消息傳出后,各大門戶網站都做了專題和網友調查,結果大同小異,50%的網友認為悲劇的責任主要在于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大概有30%的人批評公司管理不當,加班太多,對員工沒有做好引導。
這樣的結果與其說是民眾對華為公司的寬容,不如說我們都在心底默認了這樣一個現實:不管我們工作和生活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要生存,我們就必須打拼,必須忍受來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種壓力、競爭和失敗。按我們美術總監張彤的話說:忍無可忍,還需再忍。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如此忍受,或者說,沒有一個人能夠在任何時候都很好地調節自己。所以我們都會感到焦慮和抑郁,以及孤獨、迷茫、怨恨、厭倦等附加情緒。國際勞工組織的調查表明,在英國、美國、德國、芬蘭和波蘭,每10名辦公室職員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癥,抑郁癥已成為繼心臟病之后最有可能導致員工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該組織指出,在美國,由于抑郁癥而產生的醫療費、贏利減少和生產力下降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440億美元;而在歐盟,抑郁癥導致國民生產總值損失的比例高達4%。即使那些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也難免在重壓下焦慮——這年頭,找個不焦慮的人怕是比找恐龍還難。
很多人提及年初網上流傳的一篇據說是華為老總任正非寫給同事的一篇信《要快樂的度過充滿困難的一生》,開頭第一段寫道:“華為不斷地有員工自殺與自殘,而且員工中患憂郁癥、焦慮癥的不斷增多,令人十分擔心。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員工積極、開放、正派地面對人生?我思考再三,不得其解?!?/p>
不是沒有人試圖解決它。自德魯克開始,西方管理學、心理學和人才學界不斷研究員工心理與企業績效之間的互動關系?!渡虅罩芸纷匀ツ晖瞥龇饷婀适隆豆纠锏姆e極心理學》之后,也一直在關注心理管理的問題,前不久本刊的一篇文章介紹說,以《情商》一書而揚名的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一個成功者需要具備四種能力:一是恰當的自我意識,既有自信又不妄自尊大;二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勵,即對那些具有破壞性的情緒沖動進行控制和糾正的能力;三是移情能力,即能夠根據別人的情感反應來待人接物,對外界有適應力;四是社交技巧,即精通于建立人際關系網和管理社會關系。
也許靠這些我們能夠取得某種成功,但它們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嗎?
歸根到底,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總是要面對變化,總是緊趕慢趕,卻總是發現,當身邊的事物還來不及記憶時,不知不覺中又變成了另一個模樣;你有時左思右想,希望變化能夠如計劃一樣發生,但渺小的人們永遠趕不上變化,那些對你的生存狀態影響最巨的變化,總是因為計劃之外的某個偶然而促發,事情總不朝你預想的方向前進;你內心深處希望外界能夠適應自己,但現實總在強迫你立刻去適應全新的環境。
很多人看過加繆的《西西弗斯的神話》、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和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它們說的都是異化和被現代性異化的人——世界的變化不會停止,你必須做出選擇;在由陌生人聚居的社會里,你無處遁逃,只能不停地推著石頭上山;生命就像一場比賽,總是在途中,看似總是有希望,但人終究干不過命,石頭總是不停地滾下來,而你卻連停下來喘口氣都會覺得機會成本太高;所有的現實都將迎面撲來,沒有人能夠真正幫你,一切的問題你都必須自己解決;在紛繁復雜的現實和心緒中,你面臨的總是那些非此即彼的選擇,你沒有機會存檔重來,你必須對自己做出的任何選擇負責……
一位網絡詩人寫到:“朋友越來越多,交流越來越少/戀情越來越多,愛意越來越少/寂寞越來越多,快樂越來越少/功利越來越多,淡泊越來越少/是社會病了,還是自己病了?”悲哀的是,我們連停下來發出這樣詢問的機會都少之又少。
在報紙上看到張銳自縊消息的那天深夜,我坐在電視機前看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紀事》,這天播放的記錄片叫《在別處》。一個騎著女式摩托車的男子,在鏡頭的前方,穿過高樓林立的都市,穿過昏黃頂燈的隧道,穿過廢棄的大廠,穿過荒蕪的土地,穿過廣場中央的水泥鳥籠,穿過鐵皮籠子川流不息的街道。解說詞寫到:“生活就是現實的,時間也一樣,它不會因為憐憫對過去耿耿于懷的弱者,仍舊故我的飛跑,劃在我們心底,留下了暗淡卻深刻的痕跡。人們順著痕跡,看到迷茫的一切。人們的理想,希望,愛情,統統在生活之中無跡可尋。于是,人們便開始焦慮和失望。但是,人們必須面對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變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常態,人們需要學習的,是在這種永恒的變化中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是逃避還是堅定,這取決于你內心的坐標,焦慮在前方等你,生活在前方等你,你能決定什么呢?做堅定的自己吧?!?/p>
有堅定的選擇,我們已經是幸運的了。